详细内容

在桃乡

时间:2021-08-18     作者:教育文摘周报网【原创】   阅读

踏上小街,才发现脚下的石板路已经被细雨濡湿。

这个叫上观的小镇,小得一眼就望到了尽头。街尽头的山坡上,树木正被雾霭遮掩了大半,很有几分缥缈云间的仙气。

雨其实算不得雨,淋不湿衣物,只觉得凉润。大概“沾衣欲湿杏花雨”就是这样子的吧?“欲”湿而已。

这是上午十点的光景。听不到车马喧嚣,没有人声,连风也不来,小镇安静得仿佛还没醒来。沿街都是旧式的房舍,黛色的瓦,黄泥墙,在一串串火红灯笼的衬托下,树的叶子和檐下的藤蔓都闪着水光,是更加沉静干净的绿。沿街而行,看不见时尚炫目的东西,一切都是旧时乡村的样子。

路边的瓷缸里种着凤仙花,一棵开着粉色的花,另一棵紫色,枝头花叶沉沉,花下落英缤纷,粘满了水珠儿的花瓣依然灼灼耀目。一棵葫芦爬上了瓦檐,几个绒毛未褪的小葫芦吊在窗外,丝绒一样的白花正探出一堆绿叶外。原木椽头,黛色的瓦,泥墙上的壁画似乎新画上去不久。

茅顶的长亭在街东头,亭子地势高,下面的核桃树树冠刚刚高出石砌的崖壁,青皮核桃伸手可及。长亭向里的农家都掩着门,同行的人都端了相机,对着一墙的牵牛、丝瓜拍个不停。

扁豆叶茂花稀,我正欣喜于一簇娇嫩的豆荚,一声鸡鸣忽然划破静谧撞上心坎,恍惚间有什么东西在心底被唤醒……有多久没有听到过这声音了呢?已经记不得了。烟火般忙的日子,早已淹没了诗书山水梦,这些曾经无比熟悉的事物,从哪一天开始被留在了过往?

忽然间明白了那句“鸡声茅庐月,人迹板桥霜” ,若没有那一声鸡鸣,那茅庐,那板桥,那白霜,和那月下的归人,都会是怎样的寂寞呢?这身后的茅亭,大约就是为了某一个寂静的秋夜、为某一个深夜未眠的人而修建的吧?他 (她) 依着木栏杆,望向对面小桥的时候,会不会也念着这句诗?

想去叩门,问一声“我能进来吗” 。这泥墙里的小院,一定有水缸,葫芦瓢就扣在缸盖上。犁耙耧锄,都在屋檐下依次靠站,墙上的新辣椒和草药都已半干。墙根处有垫了麦秸的鸡窝,脸红红的母鸡蹲在里面下蛋,公鸡昂首踱步,啄几粒玉米,忽然引颈高唱。这个时候,黄狗不知道已跑到哪儿去了……

这景象,曾经以为它永远都不会改变。听说这个小镇会让你“记住乡愁” ,我想,那该是唤醒。

鲍窑河的小,正和镇子相配。石砌的堤坝,岸北是上观小镇,岸南也是,只是没有规整的石板街,只是错落分布着一些农家小院,又一种情致了。红衣的摄影师隔了河,从栏杆间伸出镜头,拍这边的人物和风景。

这边的竹林里,鸡在刨食,栏杆上的蜗牛有的还蜷在壳里沉睡,有的正探出触角来。有棵木槿树开着一树的花,粉白的花朵在绿叶白墙间格外醒目。小小的鲍窑河从西而来,每流出一段便会有一次跌落,水花伴着急切的声音落下,默然东去。河中段被一段绿色覆盖,近前一看,是一种叶子排列如花瓣绽开的水草,周边的就像墨绿的大花盛开,中间的太过密集,便没了花的形状。

“是青荇?”诗经里“左右采之”的荇菜?徐志摩“软泥上的青荇” ?

在古朴的小镇,用着高端的科技软件,手机里的“识花君”慧眼明辨:菱。

“菱池如镜净无波,白点花稀青角多。时唱一声新水调,谩人道是采菱歌” ,白居易《采菱歌》里唱过的菱,这时节应该有菱角藏在水下。河对岸鸡犬不闻,天色迷蒙,只有鲍窑河水声潺潺,兀自流淌。

小镇如此宁静,那些从不肯懈怠的农家,大约早去了桃园或者田间了。秋来无闲人,现在正是水蜜桃的盛期,无论园里采摘、街头叫卖,还是网络销售,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这样想来,上观小镇的宁静确实是必然了。

万亩桃园就散开在小镇周边,据说春天云蒸霞蔚,夭夭灼灼,不止让人迷醉,更有震撼。桃缘小镇,其实是个小村,修着广场和观景的亭台,虽说下着微雨,仍然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路边卖桃的果农,把刚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桃子陈列出来,一个个硕大鲜艳。

一路走过,每一个小院的白墙上都写着诗,全是与桃有关的,不用说,有我最喜欢明朝唐寅的《桃花庵歌》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如果不是忙于农事,这里的人们真能做到啊。

家家的院子都大门敞开,门里的桌子、竹篮、三轮车斗里,都是桃子,门边的地上,鸡吃的居然也全是水蜜桃!这也太奢侈了吧?可有什么办法呢?微有瑕疵和隔天的桃子,他们是不肯卖给顾客的。

在桃园里,只有两种感受:兴奋与惋惜。微雨未湿,桃色自新,几乎都是半边粉白半边粉红,那桃叶墨绿狭长润泽闪亮,看色彩就叫人心生欢喜。树下落了一地的桃,有虫儿咬了的,也有长熟自落的。捡起一个熟透落地的桃子,小碗一样大,揭了皮就吃,蜜汁一样的汁液滴滴答答顺着手淌,谁还顾什么形象啊?看我边吃边捡了那落果惋惜不已,主人笑着摘两个大桃往包里塞:“摘吧,多拿几个,咱不缺!”不容推辞。

这里的土地富含硒,年均温度11度,最热的七月也不过26度左右,肥料用的是榨油的花生饼、芝麻饼,桃子的口感自然与众不同。年年吃桃,真没有比这里更甜的。主人是黑黑瘦瘦的中年人,却有年轻人的阳光明朗,说起自己因这桃园一年七八万、十来万的收入时,眼里颇有几分满足和自豪。他说,给你们分几棵桃树,春天来看花,秋天来摘桃,都是你的,没事来管管,顾不上了我帮着管。

这承诺立刻给了人无限向往的空间:春天,一树繁花下,一个来疏花的人,已摘了半篮桃花,要回去做桃花茶桃花糕;夏天,青桃上绒毛毕现,该在树下除草捉虫;暑去秋来的这个时节,一树的桃子是一家人也吃不完的美味,摘了送人;冬天雪封路滑,不来,园主人已帮修好了枝……

不要给人看见神游的呆状,放下翘起的唇角,拍个照去吧!


作者简介:王苏兰,网名兰兮,河南宜阳人,医生。作品散见于《中国民族报》 《洛阳日报》 《牡丹》 《洛阳杂文》 《北海日报》等报刊杂志。

1688959976144607.png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