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访谈 >>人物访谈 >> 光影感悟•指尖上的传承 ——河南南阳镇平省级“非遗”侯氏布艺编制薪火相传闪光辉
详细内容

光影感悟•指尖上的传承 ——河南南阳镇平省级“非遗”侯氏布艺编制薪火相传闪光辉

  蛙叫虫鸣声中,芒种款款而至。今天2023年6月6日,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芒种。再过四天到6月10日,即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为进一步提高非遗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光影中国网摄影师在2022年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跟踪拍摄的基础上,近日来,再次深入基层,不辞辛苦,积极创作,在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地接续跟踪拍摄完成《薪火相传——河南南阳镇平“非遗”侯氏布艺编制闪光辉》组图,用镜头语言真实记录省级非遗的艺术特点和传承人的工作风采,充分展示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展现“侯氏布艺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1.jpg

◎祖孙三代传承侯氏布艺“非遗” 

  镇平县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门类齐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较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镇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集中展示该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全新视角帮助观众融入身边的镇平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以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这组以“非遗”为主题的摄影作品中,一幅耄耋老人孜孜追求、守正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动图景呈现于眼前。地处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西北缘、伏牛山南麓的镇平县,很好地保存了镇平布艺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中华优秀手织艺术薪火相传,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2.JPG

◎镇平“非遗”展示馆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中,所展示的侯氏布艺编制是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镇平布艺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以竹木草为骨、红薯泥为肉、线为筋、布为皮的布艺制作技艺源于清朝,一九三三年生于河南省镇平县侯集镇的侯显珍为侯氏布艺编制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系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她利用传统女红的裱褙、剪贴、刺绣、布艺、裁剪等工艺加以钩编技术,创作了大量作品,主要包括名著、历史、民俗、民间传说和红色精神等几大系列,具有极强的艺术、欣赏、收藏和经济价值。第四代传承人赵艳华和五代传承人闫飞雪则发掘前辈工艺技法,致力于恢复侯氏红薯泥布艺玩偶工艺,恢复带有刺绣口诀的虎头形象等,将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到了当下时尚中。充满特色的传统文化、抗击疫情的最美人物、奋斗路上的泪水与欢笑……都在祖孙几代一幅幅作品中生动呈现。

3.jpeg

◎“非遗”传承人侯显珍

  “侯氏布艺编制”属于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这组摄影作品,我们会看到摄影师在摄影创作中,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力求把镇平布艺编制这一厚重的“非遗”文化的魅力,完美地呈现给受众,起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在这组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红军飞夺泸定桥》《红军爬雪山》《红军过草地》《狼牙山五壮士》《革命烈士江姐》《渡江战役》《向祖国致敬》《抗疫党员先锋队》《抗疫逆行者》《火神雷神战疫鬼》《表彰抗疫先进》等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红色故事”作品,还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从外婆侯显珍、女儿赵艳华到外孙女闫飞雪,祖孙三代倾力“非遗”传承,一针一线,让民间艺术布上“开花”的不懈努力。一件件凝结着先人经验和智慧的侯氏布艺编制品,构思精巧,底蕴深厚,技法丰富细腻,造型传神精致,栩栩如生,单调的布艺编制变得亦庄亦谐,超凡脱俗,妙趣横生!这种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古典艺术与时代主旋律完美融合的布艺品,既彰显着创作者的情趣及追求,又赋予其灵动的生命和昂扬向上的价值取向。

4.jpg

◎聚精会神穿针引线

  同时,这些作品,让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镇平县秉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理念,通过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和开展教研活动等形式,加强队伍建设、加大保护力度,形成较为系统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热情,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不断惠及人民群众。

  “通过摄影人的视角,纵观布艺作品,不难发现传承人真正用心创作、记录非遗文化的精神风貌,在作品中倾注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使得这组‘非遗’作品沾着泥土,带着情感,冒着热气,直击心灵,有着很强的视觉感染力和震撼力,精彩再现了一家老少用针、线、布的活态传承守望着这项‘非遗’,让民间艺术布上‘开花’,让传统文化在薪火相传中更显自信。”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航拍协会副主席、南阳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南阳市航拍协会主席韩自豪高度评价作品,“通过观瞻这些作品,希望读者更多地了解、理解‘侯氏布艺编制’的非遗工作,希望对非遗传承人升起敬仰之情,对非遗项目生发爱慕之意。希望更多的艺术家关注‘侯氏布艺编制’这项‘非遗’文化,为其保护、传承和发展助力!”

5.jpg

◎侯氏布艺传承研讨活动

  新的历史条件下,耄耋之年的侯显珍女士仍然不懈努力,带领一代又一代侯氏人不忘初心,守正创新,聚焦生活变迁的感人故事和现代化建设的沧桑巨变,让传统布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并积极探索、保护、完善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使璀璨夺目的中华优秀手织艺术薪火相传,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

  2023年6月6日,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节气,芒种一头关联着夏熟麦子的收获,一头关系着秋收稻谷的播种。忙着种,种着忙,有芒的谷物,忙碌的人们,天水间交织出生动的画卷。一收一种之间,时序轮转,时节更迭。

  值此芒种时节,在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愿“侯氏布艺编制”祖孙三代不负努力,不负时光,持续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提升保护传承水平,守护共有精神家园,讲好中国非遗故事。愿“非遗”传承人侯显珍老太太带领着侯氏布艺“非遗”传承人能“芒”有所获,“种”有所得。(庞先庆)


1688959976144607.png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