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红色文化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红色胶东文化几乎包涵了中国近现代史的所有元素,拥有以甲午战争为代表的国殇史、以天福山起义为代表的革命史、以先模人物为代表的建设史、以威海发展为代表的改革开放史等独特资源,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起始和发轫之地,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党性教育的好教材和鲜活样本。
一、胶东红色文化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 胶东人民胸怀中国革命大局,甘于奉献,倾尽全力支援全国革命。胶东地区各级党的组织基础比较好,群众觉悟高,胶东人民在“一切为了胜利,一切支援前线”的思想指导下,提供巨大的军工、粮食、物资支援革命战争,动员优秀青年参加人民解放军,派出优秀民工随军支前,抽调优秀干部上东北、下江南,开辟、建设新解放区。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烟台是山东省参军人数最多、派出支前民工人数最多、南下干部人数最多的地区,也是为革命而牺牲的烈士最多的地区。从抗战初期,创办北海银行、 创办人民兵工厂,为人民军队提供巨大的军工、粮食、物资支援;到抗战胜利后,抽调干部北上南下支援新解放区、动员优秀青年参加人民解放军,“参军状元村”、“参军模范村”、“参军模范家庭”“一门五英雄”等参军模范,层出不穷,不胜枚举。胶东人民前仆后继的支持参军参战铸就了强大的人民武装力量。
二、胶东红色精神永垂不朽
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胶东人民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为中国人民解放和中华民族独立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树立起一座高耸的革命丰碑,立下了卓越功勋。胶东地区作为华北的重要战略物资基地,胶东解放区人民一直用鲜血和生命哺育着子弟兵,在这里红色基因从未丢失。胶东人民为了助力解放全中国,组织了大规模的民工支前队伍,部队打到哪里,给养就供到哪里,“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激励着胶东支前队伍向着硝烟弥漫、炮火连天的战场进发。胶东人民的参军参战、拥军支前,绘就了一幅史无前例的“两个大军”的辉宏画卷:前方是胶东子弟组成的战斗大军浴血杀敌,后方是胶东乡亲组成的支前大军车轮滚滚,整个胶东人民齐动员,组成强大的革命洪流,前方后方互帮助,南征北战夺胜利。
三、胶东人民情怀舍生忘死
胶东地区人杰地灵、英雄辈出。在大参军运动中,胶东人民以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己任,舍小家保国家,表现了崇高的革命觉悟。胶东人民始终将参军上前线是一个最高荣誉,提出了“保家、保田、保饭碗”的响亮口号,不论在哪个县,都可以看到“父送子、妻送郎,父子同参军、兄弟皆参军,烈属送子再参军”的感人场面。胶东支前人民不怕吃苦,不怕受累,不怕牺牲,以高度的革命热情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风餐露宿,长途跋涉,冒着枪林弹雨,将战争急需的粮食、弹药等各类物资及时送到作战部队和战士手中。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口号:“宁肯我们多流汗,不叫伤员多留血!”“决不让子弟兵二次受伤!”
推起小车吱吱响,运粮运弹到前方,不怕敌机头上炸,不怕弹坑把路挡,不怕山高水又险,不怕路远千里长,主力到哪送到哪。”这首当时的歌谣正是胶东人民支前的真实写照。(作者 烟台开发区第六小学 孙倩倩)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