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习惯筑基,右手态度引航--安阳市南关小学2025年教师暑期共读活动
读完《教育就是,左手抓习惯,右手抓态度》一文,恰逢刚送走一年级学生、即将迎来二年级教学,文中“习惯与态度是教育底层逻辑”的观点,与“双减”背景下“减少机械训练、注重素养培育”的要求不谋而合。从一年级的“启蒙适应”到二年级的“深化进阶”,数学教学更需在习惯培养中渗透思维方法,在态度引导中激活内驱力,让“减负”真正与“提质”同行。
一、用“微习惯”搭建思维阶梯,让学习“轻装上阵”
一年级学生刚接触数学时,更多是对数字、图形的直观认知,而二年级需要过渡到抽象逻辑的初步构建。“双减”要求减少重复练习,这就需要用精准的习惯培养替代“题海战术”。
我计划从三个“微习惯”入手:一是“说题习惯”,每天留3分钟让学生用“先算什么、再想什么”的句式口述解题思路。比如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时,不是让学生反复刷题,而是引导他们说:“13减5,我可以把13分成10和3,10减5得5,再加3就是8。”这种习惯既能暴露思维漏洞,又能减少无效书写。二是“错题标注习惯”,准备“错题小账本”,让学生用不同符号标注错误原因——“△”表示看错数字,“?”表示思路不清,“!”表示方法可以优化。二年级学生开始出现粗心问题,这种习惯能帮他们从“盲目纠错”转向“理性反思”。三是“工具使用习惯”,比如用小棒摆算式时,要求“用完后按颜色分类放回盒子”,画线段图时“先画起点再标刻度”。这些看似琐碎的习惯,实则在培养有序思维,这正是数学素养的基础。
记得一年级有个学生小铭,做计算题总出错,后来发现他连数字都写得歪歪扭扭,常常把“6”写成“9”。我没有让他罚抄,而是每天花1分钟练写3个数字,同时教他“写完后自己检查像不像”。到期末,他的计算正确率提高了30%。这让我明白,“双减”下的习惯培养,不是减少练习量,而是让每个练习都指向思维成长。
二、以“成长型思维”化解畏难情绪,让态度成为内驱引擎
二年级数学的难度会明显提升,比如从“100以内加减法”到“表内乘法”,从“认识图形”到“图形的拼组”,学生容易产生“我学不会”的畏难心理。这时候,态度的引导比知识讲解更重要。
我打算设计“闯关任务卡”,把新知识拆解成“踮脚能摸到”的小目标。比如学习乘法时,第一关“摆一摆”:用圆片摆出“3个2”,理解“相同加数”;第二关“画一画”:用△表示“4×5”的含义;第三关“编一编”:结合生活说一个乘法故事。每过一关就贴一颗星星,不是奖励结果,而是肯定“敢于尝试”的态度。遇到学生卡壳,不说“你错了”,而是问“你刚才想到哪一步了?我们试试换个方法”。
就像文中提到的“成长型思维”,我会在课堂上特意分享“失败案例”:比如“老师小时候学乘法,总把‘5×6’算成35,后来发现只要记住‘五六三十’是5个6相加,就再也没错过”。让学生知道,错误是学习的必经之路。一年级时小宇总怕做难题,后来我让他当“小老师”给同桌讲“分与合”,他为了讲清楚,自己反复琢磨,现在看到新题目会主动说“我试试”。这种转变让我确信,态度的力量远大于分数的激励。
三、聚焦“过程性成长”,让评价回归教育本质
“双减”明确要求“强化过程性评价”,这与文中“狠抓过程,不盯结果”的理念高度一致。二年级学生开始关注分数,我更要引导他们明白:数学学习的价值不在“考了多少分”,而在“学会了什么方法”。
我准备建立“成长档案袋”,收集学生的“思维痕迹”:比如记录“第一次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想法”“图形拼组时的创意设计”“帮妈妈分水果时的计算过程”。期末不只是发成绩单,而是和学生一起翻看档案袋,说:“你看,你现在能自己讲清乘法的意思了,比开学时进步多大呀!”这种评价不与他人比较,只与自己的过去对话。
班里有个女生小田,一年级期末测试成绩中等,但她画的线段图特别清晰。我在家长会上展示了她的作品,告诉家长:“这孩子的空间思维在发展,这比一次考试分数更重要。”二年级,我会鼓励她用画图法解决应用题,让她在擅长的领域建立自信。正如文中所说,“习惯好、态度正,成绩波动也不怕”,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成为“自带导航的汽车”,即使偶尔偏离路线,也能凭借内在的力量回到正轨。
从一年级到二年级,数学教学的重心,正在从“教知识”转向“育素养”。左手抓习惯,让学习有章法;右手抓态度,让成长有动力。在“双减”的春风里,少一些对分数的焦虑,多一些对过程的耐心,相信孩子们会像文中的树一样,在肥沃的土壤里扎根,终会迎来属于自己的花期。
张泽涵,安阳市南关小学数学教师,从事教学数年,对待孩子们和蔼可亲,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教育理念:数学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让孩子在探索中爱上思考,比记住公式更重要。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