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页 >> 名师名校 >>名师名校 >> 【玉都文艺特刊】感恩赵玉如老师(散文) 文/余修生
    详细内容

    【玉都文艺特刊】感恩赵玉如老师(散文) 文/余修生

    漫漫人生路,悠悠岁月情。

    我感恩,我的数学老师,忠厚善良的赵玉如先生。

    古人云: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也!他是一位面目清瘦,说一口地道的家乡话,带着一副老花镜,温文尔雅的高大形象,和他那严谨治学的严肃态度,时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这位优秀的老师,就是大余营村赵庄的赵玉如先生。

    教师是一个圣神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古至今,一直备受尊崇。提起赵玉如老师,在大余营偌大的村子里,可以说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他在教育战线上,辛辛苦苦奋斗了一生。他对党的栽培无限感恩,他对教育事业充满了无限的热情,是大余营学校乃至县乡镇教育战线上,不可多得的优秀教师的典型代表。他和善幽默,为人低调。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通过了解我才知道了赵玉如老师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他小学在太平观上学,与书法家余修林,政府要员余申清是同学。1956年考入南阳东关书院(当时是省立五中)就读高中。由于家庭贫寒,支付不起每月4元的生活费,高二时被迫辍学回家。1958年去黑龙集民办中学任教,时年18岁。1960年民中合并到侯集,又去侯集任教,由于各种原因后来又下放回家务农8年。一个人劳动挣钱工分养活一大家子人。1972年应大余营余申聚校长的邀请,去大余营学校任教,一干就是26年的教导主任。1980年民师整顿,成绩在全乡名列第六名,从一个代课老师转成正式民办教师。2000年正式转为公办教师,拿到了每月460元的工资。

    生活就是这样,久经考验,意志坚定,从不懈怠,愈挫愈奋。人生经历造就一个坚定的信念,这个信念无坚不摧,雷打不动,矢志不渝,抵达成功。伟大出自平凡,低调为人,高调做事,才能彰显出一个人的智慧才干,体现出一个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平凡的日子里,甘愿寂寞,积极探索,勇于开拓,遨游知识的海洋,为学子们答疑解惑,寻找乐趣带来的欣慰和喜悦。

    三十多年前,我记得上小学五年级,班主任是郭岑有老师,赵玉如老师则是我们的数学老师。那个时候,我偏科,尤其喜欢郭老师的课,对赵老师的课程从来没有放在心上。语文课声情并茂,很有意思,加上郭老师朗读水准,十分了得,总是把我们带入情景之中,陶醉其中,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数学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属于理解性知识范畴。那个时候,我们大多数孩子家庭环境限制,父母长期在田间劳作,压根就没有时间辅导我们。况且没有这种数学形式的概念,不会动脑思考。家中仅有的一台百泉牌收音机,是我家唯一的设备。可以了解新闻和国家大事的通讯设施。当年单田芳先生的评书《三侠五义》和袁阔成先生的《三国演义》是我们全家的最爱,听得入了神,入了迷,竟然忘了吃饭睡觉,不听完这一章决不罢休。

    数学课堂上,我们在赵老师的严格管控和监督下,仔细聆听赵老师的课程。他一边讲数学题,一边观察下面的学生的动作,他转过身在黑板上板书的时候,总有一些不听话调皮的学生,做着鬼脸和恶作剧,等赵老师马上扭过身来,做动作的学生立刻马上变得非常安静,好像刚才的动作不是他的杰作一样。

    赵老师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早已心知肚明,从眼镜的上侧看到了做动作不老实的家伙。目标锁定,赵老师专盯着他,他装作若无其实的样子,似乎在专心致志的听讲。

    下课铃响了,赵老师把那个学生带到办公室,耐心的说教,学习的重要性。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后来,那个学生转变了学习态度,成绩慢慢的跟了上来。

    数学对我来说,并不讨厌,也不算喜欢。只要认真听讲,可以听明白。如果课堂上,稍微一走神,这节课就白费了。因为数学科目,系统性连贯性很强,可以说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的。如果一节课,没有听好,不理解,囫囵吞枣,下一节课就似是而非糊里糊涂了。我就是吃了这样的亏,害的我冥思苦想也不得结果。虽然我也曾去问老师,赵老师也曾耐心的给我讲解过。后来,问题越积越多,就不敢去问了。生怕赵老师提问过去的课程,我问答不出来太尴尬。很多学生,就存在有这种不好意思的坏毛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赞扬了春蚕和蜡烛默默奉献的精神。他正如我们的老师一样,是辛勤的园丁,培育着我们前进的路。老师好似红烛,照亮了我们的心房,陪伴着我们成长。

    坎坎坷坷人生路,坦坦荡荡随缘行,一步一风景,一程一感悟,每个人都在奔波自己不同的人生。记得赵老师教导我说:数学是一门学问。是个需要理解的学科,任何人都离不开数学。在工作中需要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同样需要数学。一个人越努力越幸运,越勤奋才会越快乐。努力并不是证明给谁看,而努力的过程本身就是提升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像小鸟一样羽毛丰满的时候,翱翔天空才能视野更加宽广,事业也会得到新的拓展。

    我自信揣摩着赵老师的话,虽然话语不多,但是意味深长。我知道我当年偏科,也给他带来了一些烦恼。他不知道这位笨学生,为什么数学基础会这么差。

    当年的腼腆,害羞,小姑娘的形象,以及生性顽劣不求甚解的思想害了我。通过赵老师的教导,我才知道不耻下问敏而好学的含义,学识需要用心学习,经验需要时间积累,文化需要博览群书沉淀得来的过程。

    有人说,老师是辛苦的园丁,有人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我看来,老师就是一株蜡烛,燃烧着自己,照亮了别人。大余营西头一条河边小路,曾经让我们师生走过了多少春夏秋冬,那条小路,曲曲弯弯,留下了赵老师多少足迹和身影。在这条小路上,赵老师亲切的问候,仍在我的眼前浮现:问及我的家庭,问及我的学习,问及数学题目是否听懂......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寒冬大雪,都有赵老师不知疲倦的笑脸。

    老师是一座灯塔,照亮了莘莘学子们前进的道路。在数学领域里,赵老师不慌不忙寓教于乐,风趣幽默采取了直观教学,为的是让学生们能听懂,必须明白题的意思。后来我有幸参加教学工作,使我对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感恩之时,泪眼模糊。在众多的老师献词中,我送给玉如赵老师的诗词是:

    【授业解惑】

    方程求解道理深,三个关系为根本;

    抓耳挠腮细思量,一语点破梦中人。

    【顾全大局】

    时间速度和路程,题中关系要分清;

    老师讲解有深度,题目翻新也不惊。

    肩挑日月不觉累,雨润栋梁遍九州。有人说,数学是人思想缜密,考虑问题全面,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大用的人。赵老师认准了一条路,那就坚持走下去,命运不会辜负每一个认真而努力的人。铁肩担道义,痴心教书匠。他教育的学生,人品好,素质高,知识过硬。他教出的学生成千上万,纷纷走上工作岗位,遍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赵玉如老师为了教育事业,可谓是一心扑在教育上,呕心沥血,无怨无悔。在从事教育的历史上,曾经闪烁着赵玉如老师耀眼的光芒:他一直担任毕业班数学,成绩均在全乡前三名。数次被评为乡优秀教师,两次被评为县优秀教师和先进工作者。1997年被南阳市评为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1998年被南阳市教育委员会评为年度优秀教师。2000年9月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民办教师。(全镇平县共2人)在教过的学生中,辅导的学生余鹏(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北京航天科技院工作)在南阳市数学竞赛中荣获二等奖。

    我和众多的同学对赵老师的为人非常的尊重,印象非常深刻。他虽然言语不多,但是总是脸上带着笑,显得和蔼可亲,具有儒雅之风范,令人钦佩。

    我常年漂流在外,很少在家。为了了却思念和感激当年的教育之情,我通过的老同学赵书明老师,传达我的问候和敬仰之情。我给赵书明老同学说:请给赵老师代个话,就说当年那个不听话的学生向他老人家问好了。

    时光匆匆,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已到了奔五的年龄了。除了工作之外,还有家庭孩子需要顾及。对于老师们的深切教导,我丝毫不敢大意和丝毫懈怠,时刻铭记在心上。从做人做事,到待人接物。我谨遵师训:光明磊落,堂堂正正。

    赵玉如老师人生光彩,令人羡慕。但是人生际遇,也有些许困惑:他在少年时代,聪明好学,积极上进,但是,命运坎坷,生逢苦难时代,泯灭了一位大学苗子,他本来有机会考入大学,怎奈家庭太穷而失去上大学的机会。

    赵玉如老师教育有方,他的长子赵书祥先生,在镇平县石佛寺镇从事玉雕加工行业,精于雕刻做了老板。我的老同学赵书明老师,是赵玉如老师的次子,他可谓是子承父业,从事着光荣的教育事业,在镇平县张林镇公吉王小学担任校长职务,教书育人,使命光荣。

    我老同学对赵老师的评价: 善良、勤劳,热爱教育事业,爱生如子,与人和睦相处,从未与人争吵,能随遇而安,平凡中见伟大。

    三尺讲台,一支粉笔,一把教鞭,为万千学子勾勒美好未来;一朝为师,数年教导,让无数梦想照进现实人生。路行千里,不忘恩师。悠悠岁月,感激戴德。

    常言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回想当年的深情教导,至今想来仍是满满的温情,让我感激涕零。今生今世,无以为报。幽幽千里江陵,波澜壮阔,我遥望家乡,心潮澎湃。我想念我的恩师,我敬爱的赵玉如老师。在伟大的教师节到来之际,我祝福赵玉如老先生开心生活健康长寿。

    三十年前,我是您的学生,您是我的老师;三十年后,我依然是您的学生,您依然还是我的先生。

    在赵老师辛勤的教导下,我懂得了如何生存和生活,经历了人生的曲折和坎坷,感悟了生命的真谛和活着的意义。

    芸芸众生里,我更感恩我的老师赵玉如先生!

     

    附图一镇平县大余营赵庄优秀教师赵玉如先生近照:

    图片2.png  图片3.png 

    附图二赵玉如老师和众位老师在一起:

    图片4.png

    附图三赵玉如老师从教时获得的荣誉证书:

     图片6.png 

    图片7.png

     

    图片10.png 

    图片11.png

     

    图片12.png


    作者简介

    余修生, 笔名:运生,男, 七零后,汉族,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大余营人。

    本人曾致力于以散文、诗词,中篇报道,纪实文学,家乡历史为主要素材的研究探索。挖掘村史,倾情书写家族历史,撰写家乡风采。

    电子版《村史记忆--大余营失寨系列传》继续编写中。

    微影作品《蒲公英花开》剧编完成静待制作。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