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美丽乡村,感受乡村振兴时间:2021-09-25 河南镇平县涅阳一初中举行“感受乡村振兴成果”研学活动 教育文摘周报河南讯(李小伟 通讯员 杨冬梅 崔 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9月24日,河南省镇平县涅阳一初中九年级500多名师生,放下课本,走出课堂,走进美丽乡村老庄镇凉水泉村,感受乡村振兴丰硕成果,开启了一次有意义的研学之旅。 在河南省镇平县老庄镇凉水泉村支部的精心安排下,我们第一站来到了村文化广场,首先观看大屏幕上的宣传片,对凉水泉村近五、六年来借助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开展扶贫开发,艰苦创业,振兴乡村经济的发展史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学生们一边静静地观看着,一边认真地做着笔记,时不时地还对山乡巨变发出惊叹。 吴彬校长带领同学们认真观看纪录片 在凉水泉村干部和涅阳一初中校领导的带领下,向第二站——凉水泉光伏产业扶贫基地进发,凉水泉村光伏产业,不但解决了山乡用电问题,剩余电力还输送给国家电网,支援全县经济建设。有同学感叹说:“乡村振兴,基础建设是保障。”沿途,同学们游览着凉水泉村的美丽风光,参观凉水泉乡建成果,不由得沉醉于乡村的浓厚风情。 镇平县凉水泉村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不等不靠,建立建设村办企业、扶贫车间,在社会主义大道上,相互帮衬,共同走上富裕之路。村子里的扶贫车间——黄酒厂吸引了同学们的兴趣,同学们走近车间,探研镇平特产黄酒的生产全过程。感受到了实体经济对乡村振兴的强力支撑。 宽敞的村建道路,清澈的小河,棚里的黄牛,地里的蔬菜,映衬着坐在村口,幸福闲谈,与我们热情打招呼的老人们,形成了一幅朴实富足的美丽画卷。在村口,同学们还研学了凉水泉村村名的由来——凉水泉古井。井旁的石碑立于道光十四年,碑文显示,凉水古井曾为一方百姓和过往百姓提供了优质的山泉饮水,造福一方百姓。 路旁一截断碑,记载了凉水泉村民国时期,勇战土匪的惨烈故事。同学们从中探研出了我县民众从来不缺不畏邪恶,嫉恶如仇的英勇气概。 离开古井,同学们来到凉水泉村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百亩核桃园,千亩葡萄架园。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看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去年,凉水泉村农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收入增长比城里人还快。听了凉水泉村支部书记刘建光的介绍,同学们张大了嘴巴。 凉水泉村百亩核桃园,千亩葡萄架园 曾经的贫困户张大妈介绍说,她住上了新房,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用电方便,道路宽敞,生病还有低保、医保,现在医食无忧,真心感想党和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带给了她幸福生活。 随即,同学们来到了凉水泉村生态文化旅游基地,开始了激动人心的环节。在秋风的吹拂下,五颜六色的风车呼呼地转动,引得有些学生们又蹦又跳,想要亲自触碰一下;有些学生出于好奇在转动石制的老碾盘,还有些学生开心地荡着秋千,晃着吊床,爬着滑梯,划着木船,紧张而又新奇的心情全都展露在脸上,亦难掩心中的喜悦。 凉水泉村支部书记刘建光同志给同学们介绍说,这里不仅是一个生态文化旅游基地,也是凉水泉村食用菌产业扶贫基地、镇平县红岭饮品生产基地、红岭窝生态农业基地。凉水泉村未来的发展是农业、工业、生态旅游、文化引领四者并举,一定乘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全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针。 凉水泉村民居——生态宜居、生活富裕 同时,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基础在教育,支撑在文化。前几年,凉水泉村已在凉水泉小学投资上千万元,改善办学条件。目前,村小学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是本村人,其他四分之三的学生都是吸引外村、外乡镇的学生,教育成果突出。下一步,在凉水泉村委带领下,凉水泉村准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让凉水泉村民战天斗地、脱贫攻坚的精神,永为流传。 本次研学活动,同学们切身感受到了乡村振兴带给我们的深刻变化,加深了对“乡村振兴战略”意义的理解认识,孩子们纷纷表示,自己的家乡山清水秀,如诗如画,文化底蕴是如此的深厚,这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镇平人的努力和奋斗,自己今后要更加地努力学习,将来长大后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更好、更自信的讲好镇平故事。 镇平县涅阳一初中在吴彬校长的带领下,积极探索研学游,积极弘扬一初中精神,有力促进未成年人综合实践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