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页 >> 名师名校 >>名师名校 >> 从语文教材里学什么呢(系列谈)?——之一:学会挖掘教材中的写作技巧例谈
    详细内容

    从语文教材里学什么呢(系列谈)?——之一:学会挖掘教材中的写作技巧例谈

    背景透视:4月13日(本周三)上午通过远程网络教研平台进行了初中语文 “课堂内容规范 ”专题教研活动。洛阳市23中闻利品老师做了《紫藤萝瀑布 》的示范课。省基础教研室丁亚宏老师做了《河南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解读。丁老师讲到,语文“教什么”先于“怎样教”,因为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明确了“教什么”,才能对接课标,研究学情,设计教学,有针对性地备课。备课时,站位要高,要结合六册、单册、本单元的要求,兼顾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双线组元,来整理把握本课教授的目标和方法。

    教材是一座知识的宝库,璀璨丰富的人文主题和知识要素让人目不暇接,择其一点研究,成果都会成为翰墨巨著。对语文老师而言,最要紧的,是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能有效引领学生掌握语文最基本的要求,能明确最需要“教什么”。本文就“如何引导学生挖掘教材里蕴含的写作素材和技巧”,谈一点点粗浅尝试——

    跟教材学习立体性描绘景物的技巧。多感官、多角度、多种修辞综合运用,动静结合,把景物描写得灵动优美、诗意盎然。如宗璞对紫藤萝瀑布的描写、鲁迅先生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陶弘景对山川风物的描写等均是典范。

    丁老师针对闫老师的授课,也精彩点评了《紫藤萝瀑布》的景物描写。作者正面细致描写紫藤萝花 ,依次描写了花瀑、花穗、花朵,从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层次感强。本段调动多种感官、借住多种修辞,化静为动,由整体到部分,由上到下,多角度多方位描绘出了紫藤萝瀑布的繁茂茁壮、勃勃生机。烘托出了作者的欢喜心情,也为下文托物言志蓄足了势。

    《答谢中书书》里写道:“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动静结合、多角度描写,文字极简景致美感颇丰。如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为动;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暝为静,游鱼跃⽔为动。还有视角的高低、多感官的互动等。

    运用到具体写作中,描写景物时,一定要调动多种感官,诸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就像单一的味道不如复合的味道,经过巧妙的调动多种感官,会给人丰富多彩的感觉,让人觉得文章不那么单调枯燥。

    跟教材学会充满人文关怀的细致观察技巧。悲天悯人地、和谐温和地观察好世间万物,才能写出事物的神韵。法布尔就是这样写的观察日记:“于是它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里面露出淡绿色的蝉体。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这时候,除掉尾部,全体都出来了。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点钟。”把神秘而可爱的蝉的蜕变过程写得生动细致。

     利奥波德写的观察日记:“在4月的夜间,当天气暖和得可以待在屋外时,我们喜欢倾听大雁在沼泽中集会时的鸣叫。在那儿,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静悄悄的,人们听到的只是沙锥鸟扇动翅膀的声音,远处的一只猫头鹰的叫声,或者是某只多情的美洲半蹼鹬从鼻子里发出的咯咯声。然后,突然间,刺耳的雁叫声出现了,并且带着一阵急促的混乱的回声。有翅膀在水上的拍打声,有蹼的划动而发出来的声音,还有观战者们激烈的辩论所发出的呼叫声。随后,一个深沉的声音算是最后发言,喧闹声也渐渐低沉下去只能听到一些模糊的稀疏的谈论。”教材旁批是:这段写雁声细致入微,情趣盎然。可见,离开了对事物充满人文关爱的细致观察,是写不出如此生动优美、情趣盎然的文字来的。学生平时的观察日记写得枯燥干瘪、缺乏生机,症结就是如此。

    跟教材学习构设心理落差的描写技巧。以静衬动,让文字跌宕起伏。《飞天凌空》开头写道:“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他的头顶漂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用白云飞鸟的动衬托了她的沉静自若,用观众的静来为下文精彩的凌空一跃让观众的叹为观止蓄势。这叫缓笔。《安塞腰鼓》开头:“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没有响过。”为接下来的激荡磅礴、碰撞燃烧、翻飞升华的安塞腰鼓的敲击场面煽情蓄势。《安塞腰鼓》最后:“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全文大动后又大静,排山倒海的动后,远处一声不太清晰的鸡叫,把大家的思绪又拉回了现实。那个让观众“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真的荡气回肠、妙不可言。这与梅尧臣的《鲁山山行》最后一句“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异曲同工: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把纷繁思绪拉回了现实里。文似看山不喜平,场面描写,也需要构架起读者的心理落差,才会产生跌宕起伏的阅读快感。

    跟教材学习仿写。仿写就是用拐杖支撑自己的思维走起来,这对师生都是个帮助。几乎每篇文章、诗词或者某个片段,都可以仿写,网上流传的类似仿写文与原文同样精彩。我讲授过《蒲柳人家》后,正巧应市作协之邀去某地采访,听老人讲以前街上妇女骂街的情景,想起了小时候妇女骂街的事情,就有了灵感:“小的时候在农村,有月亮的晚上,特别诗意。月上柳梢头,袅袅炊烟朦胧了整个村庄,整个村庄弥散着饭菜的香味。却偏偏有妇女骂街,酷似《蒲柳人家》里的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地骂一天,一气呵成 。”骂偷鸡摸狗老南瓜的是传统剧目,指桑骂槐偷汉子勾引寡妇则是广告插播,两人对骂就是闹剧到了高潮。开骂双方比一丈青更狠,什么污言秽语都能搬出来,简直就是把对方的亲人来一个裸体展览,活体解剖,围绕下半身恶意攻击。还有丰富多彩的肢体表演,闪转跳跃,手舞足蹈,横飞的唾沫就像城里的洒水车。劳累了一天的村民图个热闹和新鲜,趁机从家里走出来围观,那些让人脸红心跳的侮辱自虐的重口味词句,就像又馋又寡的嘴里吃了口老干妈牛肉酱,瞬间变得有滋有味起来,感觉生活不再那么空空落落的了。庸俗贫乏的心理从别人的骂人文化里得到了满足和调节,大家有的谈论着,有的骂着,有的指责着,有的哭着,贫穷单调的农村的夜晚就有了生机。”

    初一学生刚刚学习了《济南的冬天》,要求仿写最后一小段话。这一段是描写济南的冬天水之澄澈,冬之温晴的,空灵通透,宛若童话。我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去转转日月湖,下周一课堂上描写秋天的日月湖,要用上这段话。学生有了实地考察和教材引领,把秋天里的日月湖描写得趣味盎然——。

    “秋天来了,日月湖的秋天似乎更美了。早晨,朝霞把湖光山色涂抹成一片金色,晨练的人们喧闹了寂静的晨空,彰显了生命的张力,蓬勃生机惹得一池水都在欢笑;傍晚,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佳音轻唱,休闲的市民跳着广场舞。一切都是那样惬意和谐。秋天的日月湖真美呀!”

    “自上而下看去,水连着天,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天上的白云映在水中,就像一层薄雾,朦朦胧胧。闭了眼,感受风从你的耳边吹过,亲吻过你的脸颊,慢慢从你的手边拂过,从脚边飞过,从你的身边经过,夹杂着湖水拍打石岸的悦耳声,感觉一切似真似幻,像雾像雨又像风。”

    ……

    正如丁老师所说,教材每篇文章都文质兼美,是学生最好的作文选和辅导资料。我们用心挖掘这座阅读写作素材积累和技巧集聚的宝藏,总会在诗意的旅行中,在语文的深深浅浅之间,找寻到你所需要的瑰宝。(商丘永城市实验中学  于琦)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