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页 >> 名师名校 >>名师名校 >> 不辞劬劳,尽显妇德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勤劳女性形象简析
    详细内容

    不辞劬劳,尽显妇德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勤劳女性形象简析

    摘要

    在高中教科书中的文学作品刻画了诸多勤劳女性,她们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下,或以勤劳维系生存空间,或以勤劳展示女性魅力,憧憬纯美爱情,或以勤劳求取家庭认可,维护夫妻关系,守护安宁小家。丰富的勤劳女性文学形象,展现了传统的妇德,也突出了勤劳的美学形象,理解和梳理这些勤劳的女性,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文学作品,落实五育并举。

    关键词  勤劳  文学女性  妇德   

    现代女性作家冰心说:“如果没有女性,我们将失去50%的真、60%的善、70%的美。”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女性形象美之外,勤奋耐劳的女性也是一种难得的“女德”之美。梳理教材中的这些勤劳的女性,有助于我们对女性之美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探究这些形象的意义和价值,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品读这些文学形象,承续文化传统。

    一、以勤劳谋取生存保障,维系生存空间

    为了生存,人类必须生产劳动,以获得生存所必须的物质资料。虽然社会早就已经过度到父系社会,但是女性的劳作依然不可或缺。从古至今,劳动都是维系生存空间的必然。尤其是课本中的某些女性,更是只能通过卑微的劳动来谋取生存保障,维系生存空间。

    在夏衍的《包身工》里,真实而形象地展示了诸多被拐卖到所谓的现代工厂,被资本家残酷压榨,竭尽所能地劳作的贫困女性形象。这一群女性,被强行剥夺了生存的尊严,生活的自由,纯粹变成了劳动的机器,而且还是一个个不被资本家爱惜的机器,用完则弃。眼看着身边的小姐妹一个个劳累致死,活着的只能祈求命运眷顾,求生的希望微弱渺茫。

    《窦娥冤》里,窦娥3岁丧母,7岁时被父亲卖到蔡婆婆家当童养媳。17岁成亲,可是不久后丈夫亡故,窦娥就和婆婆过着清贫凄凉的痛苦生活,勤劳善良的窦娥希望安份守己地与婆婆相依为命,希望平安度过一生。窦娥短暂的一生,始终都在生存线上挣扎,先是被父亲卖去,然后是丈夫亡故,最后还遭遇陷害。窦娥在短暂而屡遭困境的生活中,始终坚持勤奋劳作。作品虽然没有重点展示窦娥的这一性格,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在文字中读到窦娥的勤劳,读到她努力通过劳作改变命运的的努力。

    《祝福》的祥林嫂,初嫁卫家,努力劳作,操持家务;初到鲁镇,不计报酬,勤奋打工;再嫁贺家,勤苦劳作,喜迎幸福小家;再到鲁镇,勤奋依旧,却力不从心,终遭嫌弃。祥林嫂一生都在勤奋劳作,努力维持生存的希望。

    这三篇文章中的勤劳女性,分别生活在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社会,有城市,有农村,生活的时代跨度大,地域不同,却都是课本中最卑微最凄凉的女性,虽然她们勤劳,却不能被人欣赏,被人赞美,反倒是不断地受到折磨,生活境遇越来越难。劳动的价值得不到认可,勤劳的女德更得不到褒扬。

    二、以勤劳展示女性魅力,憧憬纯美爱情

    课本中展示了很多容貌美艳的女子,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林黛玉,但是,也有一些女子以她们的勤奋劳作展示女性魅力,憧憬纯美爱情。

    《雷雨》集中展示了女性勤奋劳作的形象:梅在周家做丫环时,勤奋劳作,梦想着嫁入周家,在命运变故,嫁入鲁家后,依然勤奋劳作,希望维持一个小家庭的幸福;梅的女儿四凤在周家做工的时,勤奋劳作,希望与周家少爷结成良缘,谁知命运弄人,造化无常,到最后居然被乱伦之辱所羞,遗恨而终。

    《边城》的翠翠是中学课本中最纯粹的一个小女孩形象,情窦初开,却不善表达,勤奋劳作,却不擅把握机会。她懵懂地情愫中,梦想着与二老的未来,却不得不孤独寂寞守空船,不知心上人何时归来,有没有美好的未来。

    巧合的是,这两篇文章都发表于1934年,从创作的时间看,这两个女子的生活年代很相近,但是他们一个生活在反现代性图景,远离城市的乡村,一个生活在资本倾轧、尔虞我诈的环境,不管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有很大的差异,生活的经历和周边的人性也差异很大。翠翠的身边满是美的人性和美的自然,而四凤的身边却满是恶的资本家和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环境不同,际遇不同,梅、四凤、翠翠对爱的追求却是一致的,可惜在时代的洪流中,要想寻觅纯真的爱,谈何容易。

    社会文明发展,劳动不再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而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勤奋劳动,可以使一个女人在家庭中获得认可,可以促进夫妻关系更加稳固。《诗经·氓》里的女主“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从早到晚,天天勤苦操劳,精心呵护美好的夫妻关系,这也是《诗经·氓》里的女主被丈夫厌弃后自认为自己有功无过的一大证据。在《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刘兰芝自认为是一个心灵手巧,日夜劳作,勤奋家务的优秀妻子形象。只是遗憾的是,这两个女人遇人不淑,虽然劳苦,却不得认可。尤其是刘兰芝,虽然“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奉事循公姥,”“供养卒大恩”,貌美如花,勤奋劳作,知书达理,却依然被逼“被驱遣”,令人同情,令人悲愤。

    三、以勤劳呵护家庭成员,守护安宁小家

    艾青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极力讴歌赞美勤劳的大堰河,她不惧寒暑,勤苦劳累,抚养“我”,抚养自己的几个孩子,守护一个安宁的小家。

    《荷塘月色》里有一个耐心劳作的妻子,“妻在屋里拍着润儿,”朱自清悄悄地带上门出去。平时阅读品鉴,多是关注朱自清自我心绪的流动,环境与语言的优美,其实,如果没有妻子的耐心劳作,朱自清或许也只能在家里做一个奶爸吧。其实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对女性的赞美不仅仅在笔墨极简地描写妻子,后文还通过联想到古代诗词,写出了采莲的少年的女子“低头弄莲子”。如果从劳动的角度来分析,妻子和这些古典美女都是勤奋的,行为的美是一致的。从时间的角度来分析,这些采莲的女子就像是初恋的勤奋女子,而妻子则是婚后的勤奋的女子,前后对女性的劳作之美的展示和赞美也是一致的。

    《陈情表》里的女性,也是勤奋劳作的,“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项脊轩记》中,“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躬亲”“甚厚”“手植”三个词语,笔墨简省,却写出了祖母、妪和妻为了守护小家安宁,勤奋劳作的感人形象。

    在寻觅妻子,维护夫妻感情方面,劳动的价值或许不是第一位的,但在建设家庭,维护小家安宁的角度,劳动绝对是非常重要的,对劳动的认可也是最普遍的。

    四、以馋懒凸显反面形象,反衬勤劳之美

    中学课本中也有不勤奋的女性形象。在《祝福》中,鲁迅描写了一个个“后来雇佣的女工”“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四婶“左右不如意”。估计四婶是在比较这些女工和祥林嫂后,客观公允地作出的评价。

    在中国文化认同中,对于懒惰的女性是一致唾弃的,俗语有言:“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这里,鲁迅先生刻意将这些懒惰的女工与祥林嫂进行了一番对比,祥林嫂“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在对比中,凸显了祥林嫂的勤劳,突出了祥林嫂的美好,可惜,勤劳而美好的女人依然是悲剧的命运。虽然鲁迅先生没有交代,但我们可以想到,这些“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的女人,也不会有什么好的命运。

    在不能改变社会阶层架构的时候,要想获得相对宽裕而幸福的生活,只有通过劳动,作为一个普通的小女人,祥林嫂的劳作是一种希望,是一种值得肯定的追求幸福的方式。这些女工的懒惰反倒是一种自我桎梏,越是偷懒,越是没有希望。在这样的社会中,连一个四婶的女工都做不了,他们还有什么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途径呢?虽然鲁迅没有写出这些女工的人生状态,但我们可以设想,她们的命运也许比祥林嫂好不了多少吧。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但是,我们也会发现,课本中的这些女性,虽然勤奋劳作,但是大多没有能够获得幸福的生活,其中最主要的缘由,还是因为社会的问题。劳动虽然能够改变生活,但是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机制,单纯的劳动还是难以保障最基本的生活。从这个角度解读课本中的勤劳女性,对于理解文本,提升对劳动的感悟与理解,对社会的理解,就多一个维度,多一份体会。五育并举全力推进的今天,语文教师或许能够从这个角度去解读劳动教育的基本任务与目标,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找到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使两者能够有机地融合起来。

     

    参考文献:

    姚舜禹《重论翠翠的“人性美”——由<边城>的反现代性说开去》.《中学语文教学》(2020.11);

    刘婷《高中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的意识及其现实意义》.《知识文库》2020年第07期;

    赵永智《以五月的名义,向普通劳动者致敬》.《工会信息》2014年第15期。(四川省中江中学校  邹红军)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