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用联系方法 积累文言实词时间:2024-01-04 学习文言文,一方面我们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为自己学习中国现代汉语奠定坚实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掌握更多的文言词汇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因此必须注重文言词汇的积累。初中教材中文言课文所包含的词汇中,文言虚词虽然也较复杂,但数量相对较少,意义较为单一、固定,词义相应较好把握;而文言实词数量多,加之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词类用法的存在,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累更多的文言词汇,灵活运用文言词汇,是广大语文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用联系法来积累文言实词是有效的。 一、联系生活,激发文言实词积累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明代学者王阳明也曾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文言文难读、难译、难记、难用,学生学习文言文有较大的畏难情绪。在教学中,善于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体验,激发其文言实词积累的兴趣。 一些学生喜欢看古装电视剧,这些电视剧里面隐藏着学生感兴趣的因子。如人称代词“余”“吾”。在了解了“余”的用法后,我紧接着问学生:“古代还有哪些第一人称代词呀?”很多同学一下子想到的就是“吾”字,这也是课本中经常出现的。他们告诉我原因:古装电视剧中经常出现“吾皇”,“吾皇”就是“我皇”。“那古人对皇帝还有哪些称呼呢?”同学们热烈讨论查找,很快就找到了对皇帝的称呼还有“陛下”等。什么是“陛下”?最初的“陛下”指的是宫殿的台阶,也指皇帝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以示皇权的崇高。后来人们用“陛下”作为对皇帝的直接称呼,表明他们是在对皇帝说话,但他们在礼仪上表现出对皇帝的尊重。马上又有同学提出疑问:“皇帝又怎么自称‘朕’呢?”学生在收集辨别的过程中会发现古代君王很多时候自称“孤”“寡人”“朕”,而不用“吾”。“孤”和“寡人”:秦始皇以前的国君专有,意思是寡德之人,谦称,现在成语“寡不敌众”“寡廉鲜耻”仍保留此意;“朕”:自秦始皇开始,皇帝专用。当学生遇到未学过的古文时,他们可以通过这些简单的人称代词来识别说话人。通过我们这样的引导,学生会发现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中还有如此神奇之处,从而有意识地去关注这些简单的字词,激发其学习兴趣。 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也有着文言实词的身影。例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是祝寿吉语,比喻人福气像东海一样浩大,寿命如终南山一般长久。其中“如”字解释为“像”,这是教材中常出现的一个字。《曹刿论战》中“彼竭我盈,故克之”中的“克”字,联系“我国女排力克古巴,取得胜利”,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克”乃“战胜”之意。《岳阳楼记》中“予观夫巴陵胜状”的“胜”字,联系生活中常用的“名胜古迹”“旅游胜地”等词,容易明白“胜”是“优美”之意。在学习《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乱”“劳”两字时,学生犯愁了。我随后告诉他们生活中两个耳熟能详的成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引导学生去分析“沉”“落”“闭”“羞”这四个字的意思,有同学恍然大悟了:是使动用法。学生又从生活中找了几个例子:“惊天地、泣鬼神”之“惊”“泣”字,流行语“瘦身”的“瘦”,标语“环境是我家,清洁靠大家”中“清洁”,广告语“万家乐,乐万家”中的“乐”字,都是使动用法。这样,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归纳出知识点,印象更加深刻。 爱因斯坦说过:“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语文课程标准》也开宗明义地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让他们与生活联起来,关注一些文言词汇,积累它们。 二、联系教材,掌握文言实词积累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知道探求文言实词词义有两种常用的方法:构词法(选择这个单音节词作为构词的开头或结尾,组成词语)和替代法(用现代汉语中与之意义相当的词语进行替换)。文言实词数量多,古今音译变化大,学生不好把握,因此教学时要以教材为载体,教给学生方法,帮助他们理解和积累文言实词。 1.联系语境,理解文言实词词义 古汉语解释强调“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对于一些不能较快理解的文言实词,其意义须在特定语境和整个句子中来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是”就不能解释为判断动词“是”,结合前一句应是代词“这”。“其一犬坐于前”(《狼》),“犬”若单看,“狗”之意,不符合此句之意,因此要考虑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共工怒触不周山》),“西北”“东南”两个方位名词同样不能直译,考虑整个句子结构,是名词作状语。这类词只能放入特定语境中结合上下文理解。“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今天的“外人”理解为“与自己无血缘关系或亲戚朋友关系的人,其他国家、其他组织的人”,而在原文中特指的“桃花源外的人”。“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痛恨”和“卑鄙”(《出师表》),这两个词现在的意思是“深切地憎恨”和“(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但在原文中应译为“痛心和遗憾”“身份低微,出身低下”。有了具体的语言环境,词语的多义、活用、通假、偏义复词的用法、古今异义等,都容易判断了。 2.剖析字形,推测文言实词词义 汉字不同于其他文字系统,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结合汉字的结构来研究汉字的本义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形旁“刂(刀)、弓、矛、戈、斤(斧)、殳”的字,词义与兵器有关;从“讠(言)、辶(辵chuò)、忄(心)、彳(行)”等字,意义与行为活动有关;“禾”与五谷有关;从“女”与女子有关;从“贝”与金钱有关;从“求”与毛皮有关;从“皿”与器具有关;从“纟”与丝帛、布料有关。例如“绝”,从纟,与线丝有关;从刀,从卩(人),表示人用刀断丝。“绝”的本义是把丝弄断,引申为“断、断绝、消失”等。“群响毕绝”(《口技》)和“哀转久绝”(《三峡》)中的“绝”都是“消失”的意思。“绝”还可引申为“极点、极”的意思。“以为妙绝”(《口技》)和“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中的“绝”就是“极点”或“极”的意思。“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中的“景”从日,上声,本义应与太阳有关,此处应译为“阳光”。 3.读准字音,确定文言实词词义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对于这类文言实词,可根据读音找到通假关系,推断其词义。如“项为之强”,“强”在现代汉语中的三个读音以及意思在这里都不能作出解释,那它应该是一个通假字,“强”(jiā ng)通“僵”,僵硬的意思。“便要还家”(《桃花源记》)一句中,“要”与“邀”同音(yāo)通假,由此推断“要”的意思是“邀请”。“不亦说乎”(《论语》),“说”(yuè)通“悦”,高兴。“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与”(jǔ),通“举”,选拔。 此外,一些多音字不同的音会有不同的意思,词性也会随之改变。这时要指导学生通过比较读音判断词语意思。如“便舍船”中的“舍”读(shě),动词,舍弃;“屋舍俨然”中的“舍”读(sh è ),名词,房屋。“陶后鲜有闻”中的“鲜”,读(xiǎn),意思是“少”;“芳草鲜美”中的“鲜”,读(xiā n),意思是“鲜艳”。这些字的读音教材中已注明,要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去掌握积累文言实词。 三、联系成语,促进文言实词学以致用 成语中的字词保留了古代汉语的意义和用法。学习文言文时,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成语积累去理解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比如《口技》中“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一句,“股”即“大腿”之意,现在还保存的成语“悬梁刺股”。《爱莲说》里“宜乎众矣”,想到现在常用成语“事不宜迟”。《桃花源记》里“缘溪行”的“缘”字,想到成语“缘木求鱼”。《夸父逐日》中的“逐”字,想到成语“逐鹿中原”。文言中的“走”更具典型意义,它在古文中常是“跑”的意思,我们可以结合“走马观花”“不胫而走”“奔走相告”“东奔西走”“飞檐走壁”来理解。理解“陶后鲜有闻”的“鲜”可联系积累成语“寡廉鲜耻”“屡见不鲜”“德薄才鲜”。 掌握文言文中出现的成语,让学生学以致用。如: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吴下阿蒙、刮目相待、不求甚解、犬牙交错、塞翁失马、鸿鹄之志、水落石出、百废俱兴、气象万千、心旷神怡、舍生取义、箪食壶浆、一鼓作气……通过列举和分析这些文言文中出现的成语,引导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以简驭繁,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这是积累文言实词的有效途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对初中生来说,文言实词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方法,结合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和文言实词的积累。(四川省华蓥市第二中学 杨远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