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爱留守学生,煅悴合力内功时间:2024-01-09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山区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农民工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大城市谋求更高的收入来养家糊口,但孩子进城读书便成了难题,于是,很多人将孩子留在农村,交给孩子的隔代亲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亲戚朋友看管,由此产生了“山区留守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山区初中留守学生,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家庭亲情的缺失导致他们在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产生了很多负面情绪甚至是逆反心理,这就导致了山区初中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关爱山区初中留守学生,对其心理问题进干预矫正,家庭、学校、社会必须齐抓共管,既要各尽其责,又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大抓家庭教育,提升留守学生幸福感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供情绪价值。山区初中留守学生的法定监督人需要改变自身落后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切勿将孩子在成长中所有的教育职责全部推给学校。父母在对留守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行塑造,不能将自己不在孩子身边作为逃避教育职责的借口。父母需要在家庭教育中关注孩子的成长,并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回家陪伴孩子,并与学校老师取得长期联系,对孩子的成长给予关注,让孩子在青少年时代处在一个有爱、有关怀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二)提高监护人家庭教育与监管能力。身为父母或者监护人,必须要有正确的对子女的教育观念,在任何时候都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为留守学生做出表率。但是,又不能盲目地对留守学生的物质要求进行过分的满足;多一些与留守学生的心理交流,尽量有一方留下来,如果实在难以满足,也要考虑有教育能力的监护人。在和孩子沟通交流时,除了注意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外,还要关注他们的情绪。要加大留守学生家长、监护人等与学校老师的沟通力度,及时掌握其学习情况,以弥补因外出打工而导致的对其缺少关爱的情况,让孩子能够切身的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监护人的提醒,告知监护人在哪些情况下要满足孩子的生活所需,并且要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父母要在孩子身上下功夫,不要太溺爱孩子,要多与孩子的监护人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发现孩子心理的异常,更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行为。 (三)善治沟通,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正确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守学生的家长应该孩子在恰当的节点表达关心,可以通过定期给留守学生打电话等方式,与他们交流与沟通,进行情感的互动,更多地了解他们的想法,与他们分享忧愁与快乐,帮助他们树立起面对困难的决心。留守学生也能更加了解父母的难处。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听取孩子的意见,做好正确的引导,使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得孩子真正在家庭中感受到温暖。 二、大抓心理干预,加强教育管理制度 (一)强化心理辅导,注重答疑解惑。学校可以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引导留守学生学会正确看待问题,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注重情境化设计,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同时学校也可以设立“我有话说”健康信箱,让那些不愿意和教师直接交流的学生,也可以用书信的方式向老师转达心理话。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可以建立24小时的学校心理健康热线。对于存在较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多加关注和帮助,必要时可送他们到正规的心理辅导机构。 (二)建立有效的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一是通过建立档案库,可以全面掌握学生的个人情况,在档案库中通过详细记录留守生姓名、出生年月日、住地、父母外出去向、父母电话、家里监护人、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联系电话、心理咨询情况等方面的内容,方便对其展开心理咨询,并将相关进展记录在档案中,逐步建立起针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关怀机制,为更好地解决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参考。二是通过定期安排心理教师到留守学生的家庭进行回访的方式,全面了解留守学生的心里健康状况和在假期期间的活动情况,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留守学生要做好记录,在他们正式返校后,要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 (三)做好留守学生情绪管理指导工作。一是培养留守学生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教师要从心理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使留守学生具备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同时要教会学生一些情绪疏泄的方法,并用合适的方式来缓解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压力。二是传授留守学生基本的情绪管理方法。努力让留守学生多理解他人,多为他人着想一点,与同学们互相帮助。教师应引导留守学生,以心理疏导、注意力转移等方式,运用“沉思法”“安慰法”和“关爱法”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排解其对生活的不满,以消除其负面效应。三是加强对留守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在学校生活中,留守学生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如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从而促进留守学生有效的师生互动,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合力。 (四)建立机制,保障山区初中留守学生的心理干预。学校应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营造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良好氛围,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物理环境、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完善诸如辅导制度、研讨制度、档案管理、学生转介、危机干预监测等相应的心理干预制度方面的工作制度,安排专、兼职且受过县级以上培训合格的心理辅导教师全面负责此项工作,建立以学校专职心理辅导老师为心理健康教育核心,以兼职心理辅导老师和全体班主任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骨干,让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让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有条不紊,为干预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必要的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 (五)组织活动,缓解山区初中留守学生的心理压力。针对山区留守学生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极度渴望亲情的情况,学校要组织丰富的活动,诸如开展读书活动、趣味运动会、唱歌比赛、主题班会、献爱心募捐活动、演讲比赛等活动,让留守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加大对山区留守学生的关爱力度,让留守学生忘记寂寞,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 三、强化家校共育,合力助推心理干预 一是设置合理的家校联动家长培训制度。在干预山区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需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由专人对该网站进行维护和管理,将一些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典型案例放在网站上供家长参考,或是为家长介绍一些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及亲子之间的沟通话题。学校可以通过组织育儿沙龙,开展“教子有方”家庭教育策略征集活动,家长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家庭教育理念、实操技巧、心得体会,围绕“入学适应”“习惯培养”主题,围绕“情绪管理”“挫折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青春期教育”等话题讨论、交流。此外还可以在网站内开辟“心理信箱”等栏目,做好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二是提高政府支持力度。要消除山区农村留守初中生家校共育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阻碍。政府投入资金帮助学校建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十分必要,山区初中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干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组织、严格的管理,才能保证其科学、规范,政府还需用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指导学校更好地开展家校共育工作。校内各项活动均应与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相结合,并贯穿其中,实施针对性教育。 综上所述,山区初中留守学生是我国在社会转型期间出现的特殊教育现象。我们应该对这些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清醒认识他们心理问题的基础上,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家校共育等方面采取有效的干预策略,对他们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彻底减少他们的心理问题,为他们撑起一片能自由翱翔的天空! (注:本文是四川省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乡村教育发展专项课题《山区初中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干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SCJG21C061)的研究成果) (四川省华蓥市第二中学 杨远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