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页 >> 教育纵横 >>教育要闻 >> 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回归文言教学实效 ——“读、译、悟、诵、写”文言文五步教学法
    详细内容

    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回归文言教学实效 ——“读、译、悟、诵、写”文言文五步教学法

    时间:2024-03-26     作者:杨远锐【原创】   阅读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有三种:一种是纯粹的文言注解课,注重文言词汇的注解,句子的翻译;一种是纯粹的阅读讲解课,注重对文章的篇章结构、行文思路、思想情感的讲解、分析;另一种则是对上述两种方式简单相加的复合课,先翻译后讲解。  三种课型的共同之处在于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体验过程,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够凸显,无法体现“核心素养”(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培育的新课标要求,是不足取的。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应该是学生能“读其文、通其意、悟其理、既能诵又能写”,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享受过程快乐,得到情感体验。经过30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读、译、悟、诵、写”文言文五步教学法。这五步教学法符合2022年版新课标理念要求,暗合新课标精神实质,在当前落实“双减”政策,大力提倡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大单元教学、大概念教学的时代背景下,也具有实实在在的借鉴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其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其创新性,而在于实效性。  

     一、读

    从内在看,有默读、朗读、诵读。从外在看,有抽读、轮读、齐读、学生自由读、教师示范读等不同类型。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手段和分析领悟的前提和基础,十分重要。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传统,就是以强调有感情地诵读为特征的。现在初中教材中的文言文,是从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选出的精髓,蕴含着大量的精神财富,内容广泛。反复诵读可以得到精神陶冶,心灵启迪,为后面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文言文教学到底怎样读?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1.初读文本,扫清字词。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由于年代久远,深奥难懂,读起拗口,许多学生望而生畏。老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以及工具书先学会自我品尝一下,先轻声默读,后大声朗读,初步感受课文,并扫除字词障碍,以达读正确的目的。

    2.个别轮读,诊断学情。指名中等偏下的学生轮读,及时了解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学中有的放矢。很多汉语词汇从古至今在读音、意义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不一定能解决这些“拦路虎”。如《木兰诗》“可汗大点兵”中的“可汗”。又比如《马说》“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石”。《虽有佳肴》“《兑命》曰:‘学学半’,此之谓乎!”中的“兑”和第一个“学”分别应读“悦”和“小”音。轮读,有利于及时发现错误,及时指导。

    3.教师范读,正音断句。教师在学生自我体会之后,结合学生的朗读错误,进行示范朗读,可让学生准确把握字音、句读。如《狼》一文中“其一犬坐于前”,应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又比如《石壕吏》一文中“有孙母未去”,应读成“有孙,母未去”。学生初听,一定会对这样的读法感到疑惑不解,也就点亮了思维的火花,激发了解疑的兴趣,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具有巨大的语言感染力,能让学生通过感觉和心灵在感受课文语言的同时,发挥出对语言的直觉感知判断能力,从而产生强烈情感共鸣,培养其良好语感。

    4.自由朗读,咬文爵字。教师范读文章后,学生受到了感染,然后要求每个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做到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少一字,多一字,倒一字,反复朗读,自然朗朗上口,可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感悟。

    5.齐声朗读,加强记忆。文言课文,大多需要背诵、默写。通过齐声朗读,可以加强记忆,增强气势,增加美感。

    6.用情朗读,初步体会。在学生获得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课文,并提出对文本理解层面上的目标要求。抓住文本需要理解和感悟的关键之处,设计相关词语,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诵读理解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肯定会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后面的教学就会相对轻松。

     二、译

    就是翻译。文言文翻译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正确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经过实践,笔者将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归纳为“六字法”。

    (一)“六字法”即“换”“留”“调”“补”“ 删”“活”

     “换”,即针对一些词古今意义不同的情况,用现代汉语中的词去替换那些古汉语中有而现代汉语中已不用或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的词。如:《曹刿论战》句中“狱”“虽”分别用“案件”“即使”换之。就译成“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只不过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可有些词,字形古今完全相同,可词的意义却发生了很大的演变。体现在:(1)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泛指一切大河流。(2)词义缩小。如:“祖父”“妻子”现分别指“爷爷”和“男人的配偶”,而古汉语中的“祖父”“妻子”分别为并列词组,指“爷爷和父亲”,“妻子和儿女”。(3)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指品质恶劣。另外,古汉语中有一类字,如果按原字去理解,则无论如何都讲不通,这是通假字,比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要”同“邀”,“选贤与能”中的“与”同“举”,“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的“冥”同“溟”。通假,有通用和假借的意思。遇到通假字就需要用音同、音近或形似的字去替换。

    “留”,即对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帝号、年号、朝代名、官职名、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直接保留,不作翻译。如:“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中“庆历”是宋仁宗赵桢的年号,直接说“庆历四年的春天”就可以了。“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中的“南阳”,是郡名,今河南南阳一带,可以不译。

     “调”,即对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根据现代汉语语法的句序予以调整。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句序符合现代语法。如:“何以战?”是“以何战”的倒装,“何”是“以”的宾语,被前置。译时,按现代汉语语法句序,译应为“凭什么打这一仗”。 

    “补”,即将省略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补出来,如《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再有,在古汉语中,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但在现代汉语中有一条原则:数词必须与量词结合成数量结构后才能修饰名词。因此,对于这类有数词的语句进行翻译时应在数词后加上量词构成数量结构。如:“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 一抚尺而已。”中“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数词修饰名词都没有量词,翻译时分别加上量词“个”“张”“把”“把”“块”。 

    “ 删”,即将无实义的词,如发语词、助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删去不译。比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中的“之”,起凑足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在意义,直接删去。“其真无马也”中的“其”,起加强诘问语气的作用,也可以删去不译。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助词在句中起的表达作用翻译时,应以相应的句式反映出来。 

    “活”,就是对“词类活用”的情况,要“灵活运用”。比如“渔人甚异之”中的“异”字就是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以什么为异”;“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中的第一个“亲”与“子”名词活用为动词“以什么为亲,以什么为子”的意思,意译为“敬爱”和“疼爱”;“石青糁之”“石青”名词活用为介词“用石青”;“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使江南岸变绿”的意思。

    当然,这些翻译文言文的方法,不能片面理解,要综合运用。在运用中不断体会、总结、归纳,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形成翻译文言文的关键能力。

    (二)文言文翻译的具体做法“读、讲、译、串”四步操作法。就是抽学生先朗读文句(或文段),再讲解其中关键实词和虚词,再翻译句子(或文段),最后,穿起来疏通文段(或全篇)。朗读时要求声音洪亮,读音正确,停顿恰当。其他同学听朗读和翻译,如有问题及时补充或纠正,老师根据情况适时指导。如常见实词虚词的一些用法包括通假字、古今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比如,《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注意朗读时在“矢”字后面应断句以及“中”的读音,要讲清“矢”“颔”两个实词和“但”“之”等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再比如,在翻译《陋室铭》《爱莲说》时,就应注意虚词“之”的不同用法: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如“何陋之有?”“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友人惭,下车引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几句中的“之”就值得关注。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展开,就能基本疏通文意了。既教给了学生疏通文意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悟

    就是引导学生在了解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基上,对全文的主要思想内容、主题情感、行文思路、写作技巧等进行深入领悟。那么,应该怎样进行深入领悟呢?笔者总结出了“七抓法”:

    1.抓题目。如在教学《孙权劝学》一文时可以让学生针对题目提出如下问题:劝谁,为什么劝,怎样劝,劝学结果如何。《小石潭记》可以思考:记什么,怎样记的,为什么记等等问题。

    2.抓文眼。如在教学《口技》一文时应引导学生抓住“京中有擅口技者”一句中的“擅”字,后文正是从“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起群乱”三个场面的正面描写和从观众的反应侧面描写来突出“擅”的。又如《核舟记》应抓住“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一句中的“奇巧”。《陋室铭》应抓住“惟吾德馨”一句中“德馨”。

    3.抓结构。如在教学《核舟记》一文时,应引导学生理清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由奇巧人王叔远引出核舟;再分说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然后总结核舟容量,再叹技艺高超。又比如在教学《口技》一文时应引导学生理清总分总结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相照应,道具简单,从侧面烘托出口技艺人技艺高超。中间部分从“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起群乱”三个场面的正面描写和从观众的反应侧面描写来突出口技艺人技艺高超。

    4.抓顺序、线索。在说明文教学中我们知道说明有三种顺序:时间、空间、逻辑。在记叙文教学中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抓住写作顺序有助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在教学《核舟记》一文时,就应引导学生理清空间顺序,从船正面写到船的背面,船正面从船舱到船头、船尾。那为什么这样安排?这就是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在教学《石壕吏》一文时应引导学生理清以作者行踪为线索:投宿、住宿、离别。按时间顺序:暮、夜、深夜、天明。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在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应引导学生理清行踪线索;渔人发现、进入、探访、离开、寻找桃花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5.抓情感态度。文言文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有的是借助抒情、议论的句式直接表达出来的,带有明显的赞颂或批评、肯定或否定倾向。从文章的关键语句中就能找到。也有的是通过对人、事、物、景的描述、说明显现出来的。如在教学《狼》一文时应引导学生抓议论句“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这句就直接流露出作者对狼的讽刺。又如在教学《核舟记》一文时应引导学生抓抒情句“嘻,技艺灵怪矣哉”。“灵怪”一词就表示了对核舟技艺的高度赞美。再如在教学《马说》一文时,应引导学生抓住议论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讽刺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6.抓表现手法、写作方法。比如,在教学《陋室铭》《爱莲说》一文时,应引导学生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陋室铭》借陋室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爱莲说》借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表达作者的人生态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马说》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7.抓写作背景。在分析理解《马说》“作者难道仅仅在写千里马吗?借千里马要表达怎样的寓意?”等问题时,就要顺势介绍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擢用,但都未能得到任用。凭借自己切身经历,他深感朝廷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不公,于是联系当时统治者压迫人才的情况和自己居下位的处境写下这篇文章,借千里马被埋没,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又比如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时,前面写到“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后文写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是否矛盾?该怎样理解。这时就顺势插入写作背景介绍:柳宗元因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做永州司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欣赏美景欢快毕竟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刺激、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感悟方法是他们多年的经验积累,在具体分析时应结合具体课文而定,有的可能采取其中一种方法,有的可能采取几种方法进行感悟。

    四、诵

     即朗诵和背诵。文言文读懂、理解、感悟、赏析完了,还要进行朗诵、背诵教学,因为朗诵和背诵是对文章内容的巩固、落实、思想感情涵泳的一个必要环节。朗诵不完全同于朗读,“朗读”侧重于大声读,“朗诵”侧重于大声地诵。“读”更突出准确性,通顺性;“诵”更突出其情感性、涵泳性。当然,“朗诵”与“吟诵”又有差异。都是有感情地口头表达,但“朗诵”常指大声而有感情的表达;“吟诵”还包括“低声地吟哦”,常在欣赏品味咀嚼的阶段进行,这就进入了艺术化创造阶段了。可以通过举行朗诵比赛活动,提升朗诵水平。至于背诵,就简单些,但往往比较枯燥,如果一味逼着学生死记硬背,那就非但枯燥,而且极易遗忘,背诵的效果就不好,因此,背诵也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背诵的热情和积极性,化枯燥为有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举行背诵比赛,教师可以出示背诵提示等等,其实,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可以找到很多好方法,激发学生背诵文言文的积极性和热情,化枯燥的背诵为愉快有趣的背诵。

    (一)理解文章是铺垫

    背诵应当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因此,避免机械背诵的前提就是正确理解文意,当然在理解文章这一环节上,教师不要满堂讲,句句译,首先让学生自学,然后教师做有针对性的讲解,着眼于解决学生的困惑,做到精、简、短,不可平均用力。因此,在学生对文章大致了解之后,就要把重点放到诵读上,在背诵中强化理解。

    (二)找寻规律是关键

    许多学生在背诵课文时,只是反复地机械地从头到尾多次朗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背下来,待到要回忆其中一句时,往往又要从头开始或暂时背了下来,时间一长,又全部忘记了,也就谈不上运用了。怎样才能既背得快,又记得牢。在上面所说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讲究科学的背诵方法是最有效的途径,在这里谈谈我指导学生背诵文言文的几种方法:

    1.抓住关键词语背诵

    这里所说的关键词语,一是指句段的领头字,背诵时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篇已能背诵的文言文,再次背诵时往往在某一段的开头卡住。这时,如有人提示一下领头字,就能很快地往下背。这说明领头字有诱导思维,帮助记忆的作用。二是指容易联想背诵内容支撑点的关键性动词。如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历数担当重任的人遭受艰难情状的句子,又以抓住“苦”“劳”“饿”“空乏”“拂乱”等词语。根据这个思路,不但有助于记忆,也有利于今后对材料的提取。

    2.按照写作顺序背诵

    这是根据文章的写作顺序背诵的一种方法,文章的写作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如《核舟记》可以按空间顺序背诵:整舱——船头——船尾——船背。而且本文主要按从右到左,如“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3.利用课文画面背诵

    有些课文景物描写如诗如画,人物刻画栩栩如生,读了课文,文中的画面在头脑中就像电影镜头一样,自然而然地出现,从而产生联想记忆。如《醉翁亭记》一文的二、三两段,作者在这两段中分别描绘了两幅画面,一是风景画,即朝暮四季图;二是风俗画,即“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若将这些山水风光,游人活动,个人情感等画面印记于胸,就自然快速成诵。

    4.结合句子特点背诵

    在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时,这几句同为“XX非不XX”,背诵下面的“城民不以封疆为界——战必胜矣”,可理清这几句先排比句,再骈句后散句的句式特点,从而加强记忆。

    5.根据课文线索背诵

    文章的写作线索有写人线、叙事、抒情线索等,《桃花源记》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展开记叙,以渔人逢桃林、入桃源写起,以他出桃花源再寻未果而终,按照这一线索就比较容易记忆。《石壕吏》以诗人的行踪“投宿、住宿、告辞”为线索,按照这一线索就比较容易记忆。

    6.进入课文角色背诵

    背诵《核舟记》中描述船头三人动作神态的文字,可以让三位同学分别扮演东坡、鲁直、佛印,通过表演“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佛印“卧右膝,出右臂支船,竖其左膝”,这些惟妙惟肖的动作,然后进行记忆,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的这几种背诵方法各有所长,但它们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运用时往往几种方法综合运用。明确了这一点,学生在背诵课文时应灵活运用。      

    五、写

    写是更好的读和思,是读和思的延续提升。而也是对背诵的升华。文言文的写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默写

    古诗文的默写是一种常态试题。默写古诗文这一块大致有以下几种题型:   

    (1)直接型默写题   

    这是一种传统型的默写题,又称“机械型默写题”,要求考生写出指定的名篇佳作中的文句,或出上句对下旬,或出下句对上句,或出两头写中间……是难度最低的一类题。也是各地区中考中都会出现的抵挡题型。例如:肉食者鄙,______。           

    (2)理解型默写题   

    这类题在默写题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它的难度要比直接型默写题稍大些,灵活性也强一些,它把从前死记硬背的检测方式深化了一步。考生不仅要准确、熟练掌握原文,还要对课文内容有准确的理解。但它的答案仍具有唯一性。例如:《相见欢》中描写庭院中的清幽景色的句子是:______。 

    (3)迁移型默写题   

    这是一类新出现的题型。对考生的要求比较高,它将课内外的诗文联系起来,由内引外,注重迁移,更注重考查的灵活性、综合性。考生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量,才能从容不迫地解答。这类题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例如: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有不少诗句写到了“月”,如“明月别枝惊鹊”,请你再写出两个含“月”的诗句:______。

    (4)运用型默写题   

    重在运用,是语文学习的一大特点,默写题亦然。只有在灵活运用中才能真正检验出对所积累内容的理解。运用型默写题多设置具体的语境,需要考生借助联想,在积累的仓库中搜索出恰如其分的语句填人其中。这类题重在运用,是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体,因有语境的限制,其答题范围往往也是有限的。例如:朋友分别,如果你借用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诗送行,则略显伤感,不妨借用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______,来表达一种豪迈情怀。   

    (5)简单赏析型默写题   

    这类题注重考生的情感、态度,重在使考生发挥主动性,考查对古诗文的初步鉴赏能力。这类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凭考生自己的喜好在诗文中选择语句作答。这类题更具有开放性和主观性。例如:你在课内或课外一定学过或读过一些描写秋天的古代诗句,请写出你喜欢的两句。

    (二)改写

    如把《石壕吏》《木兰诗》等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学完《狼》后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

    (三)写感悟、谈认识、悟启示

    如教学《岳阳楼记》后,要求学生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把你的认识写成一段文字,与同学交流。又比如在教学《孙权劝学》后,要求学生思考吕蒙的变化对自己有什么启示。

    (四)赏析

    《小石潭记》后有道思考探索题:“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阅读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试作具体分析。”这就是一种初步赏析的渗透。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到底如何才能实施好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回归文言教学实效”却是课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需要,也是我们语文教育人不懈的追求。初中文言文“读、译、悟、诵、写”五步教学法,易操作,好借鉴,有实效,值得认真研读和借鉴。希望同仁结合实际,大胆实践,灵活运用,努力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质量。(四川省华蓥市第二中学  杨远锐)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