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化课堂教学策略 增强文言教学实效时间:2024-04-06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是我国古人生活、感情的历史积淀。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背”的注入式教学。这种把原本“鲜美的食物”嚼烂,然后再灌给学生的教学方式,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学生学起来倍感吃力,深感无趣,造成了文言文教学的尴尬局面,致使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语文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与内容”的角度告诉我们:“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在讲到文言文教学的评价时,《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说道:“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这两段论述廓清了我们对文言文教学的疑惑与误解,从根本上指导着初中阶段文言文的教学工作。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始,我们应该精心设计导语,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富有生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伤仲永》一文,由“江郎才尽”的故事引入新课;教学《口技》,播放《洛桑学艺》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论语〉十二则》时,自己先背几段毛主席语录让学生对语录体有个感性的认识;教学《山市》时,用多媒体播放电影《海市蜃楼》片段,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直观的感受;讲解《木兰诗》时,清唱一段戏曲《谁说女子不如男》;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教学生唱《明月几时有》……富有生趣的情景创设,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促进了学生的“愤”“悱”状态的形成,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阅读文言文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条件。 二、简笔绘画,悟实通意 文言文中,有许多写景抒情的文章。教学时,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用画笔描绘文中画面,体会其画面美。如教学《桃花源记》时,让一名学生读课文第一段,其他学生简笔勾画桃源美景,然后各自展示作品,看谁的画面最能体现课文内容,体现桃花源的美。由此,学生不仅体会到了画面的美,还在不知不觉中记下了课文这段内容。 文言文中,也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如《狼》这篇课文,写两只狼与一个屠夫之间的一场较量,主要有“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四个情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据此为课文画一组漫画。在作画的过程中,学生既了解了课文的故事情节,又理解了文章的寓意。 三、借古说今,拓展思维 在教学中,我们应联系生活实际,把文言文学习引进生活中,拓宽学生学习文言知识的空间。如《核舟记》这篇课文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精巧形状,雕刻人物的情态栩栩如生,表现了我国古代工艺品的精湛艺术,赞扬了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在教学此文时,我要求学生上网收集我国古代民间艺术成就,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通过此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动手搞小发明、小制作。 四、比较阅读,突出特点 比较阅读就是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相似点的文章加以对比,有分析的进行阅读。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结构层次、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等诸方面的理解。我在教学《伤仲永》和《孙权劝学》这两篇课文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我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一方面,从文章的主旨来说,这两篇文章都跟学习有关,但它们却是一正一反两个例子,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从写法上比较,前者是叙议结合,借事说理,后者是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通过比较阅读,使学生明确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懂得了同样的主题,可以用不同的写法的道理。 五、亲身示范,熟读成诵 学好文言文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语感的方法之一就是要熟读课文,以致成诵。我要求学生每篇文言文都要背诵,这样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含义。但有时学生有畏难情绪,认为文言文读起来拗口,不好背,特别是一些比较长的文言文。这时,我就现身说法,做示范背诵。如《木兰诗》《口技》《出师表》等,老师流利地背诵,感染了学生。在此基础上,我因势利导,阐明背诵文言文的好处,讲解背诵的技巧。这样,学生背书的积极性自然就被调动起来了,并通过反复的诵读记住表情达意的诗句、写景抒情的佳句,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关于文言文字词的疏通,不再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讲解法,而是充分运用“自学互帮导学法”的理念,让学生充分“自学”和“互帮”,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法。课前,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根据课文注释,结合学过的知识,试着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如有不懂之处,用笔勾画出来。上课时,首先四人小组讨论,共同解决课前勾画出的疑难问题;然后,各小组把本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探讨,解决疑难;最后,出题检测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点拨、疏导的作用,全靠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七、瞻前顾后,熟能生巧 所谓熟能生巧,就是说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能找到窍门。古代《百步穿杨》和《卖油翁》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取得熟能生巧的效果呢?我认为,只要我们在传授新知识的同时不忘旧知识的复习,经常有意识的联系前面的知识导出新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既巩固了旧知识,又获得了新知识,正所谓瞻前顾后。这样反复念叨,经常复习,就能取得熟能生巧的效果。 八、入形入神,愉悦教学 文言文课堂教学,不仅要做到课堂“形”的新颖,更要做到课堂的“神”的有效,做到所谓的“入形入神”。我们发现,目前的一些文言文教学仅仅为了形式上的新颖而使课堂热闹非凡,而教学内容的贯穿缺乏深度,学生在泛泛热闹之后,那些学习中若隐若现的知识也就随之烟消云散远去了,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 因此,我们要好好把握住课堂教学的“神”,大胆变化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形式,或聊天,或歌舞,或辩论,或小品,或戏剧,或讨论,或想象,或再创作……其规模可大型、可中型、可微格。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预习时先由全班推荐五个同学(扮演渔人和桃花源中的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准备表演大型的《桃花源剧》。上这堂课时,除表演的同学外,其余的同学都是“导演”,他们激烈且毫不留情面地评说“演员们”的表演的神情、动作、语言等,甚至还急不可待地去示范他们认为该修改的地方。又如教学《明月几时有》,在理解文章内容时,给同学们播放《明月几时有》的歌曲,并推选一名学生来扮演苏轼配舞,其他同学进行精彩品评(这是中型表演)。再如教学《两小儿辩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中途,让学生自由微格表演孔子“不能决也”时和“两小儿笑曰”时的神情、动作、语言。这些新颖的教学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深度把我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作品的思想感情,达到入形入神,于轻松愉悦中学习文言文。 九、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仍然是一味串讲,导致基础好的学生总是得高分,基础差的学生总是得低分,久而久之,学困生会丧失学习的信心。我们认为富有成效的教学,应该不断给学生以成就感。而要给学生以成就感,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教学时,首先应对所教班级学生的层次构成和他们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进行调查,然后按调查结果把学生暗自分为A、B、C三个层次来教学。例如教学《木兰诗》,我是这样设计的:C组同学,对照注释,通过查工具书,能顺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说出课文的故事内容,老师做适当点拨引导;B组同学,切实掌握文中的重要的文言词语,尤其是练习中出现了的词语,理解文章的结构、详略、主题等,老师可以为学生答疑;A组同学,则是如何多角度地品读文章,如何多角度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对课文的质疑,可生生、师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只要学生完成了相应层级的目标,就给予微笑、表扬、奖励,让学生始终希望在胸,豪情满怀,动力不减。 十、巩固提高,回归本色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仍不忘适时采用本色教法。在文言文教学中,我有时也以自然段为单位,学生自译、质疑时,老师板书关键性词语及其意义和用法;译后,给学生3至5分钟时间,让他们温习本段的知识点;最后,擦去板书的词义,让学生合上书本自己默默解释词语。 学完全文后需要巩固。应用10到15分钟时间抽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背诵、词语解释、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翻译等。抽查时要做到知识点细、学生面广。 这本色的教法表面上看老套,没有新意,却很有实效。因为有了每一段后的几分钟巩固,这一段的知识点就会深入学生的心中。因为有了每一课结束后的抽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积极去识记。这样的教学,也让整篇文章的知识点化整为零,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还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发展问题并及时解决,从而增强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多做有心人,在文言文教学中牢牢把握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就会使文言文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四川省华蓥市第二中学 杨远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