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页 >> 电子报纸 >>理论实践 >> 在复述课文中发展学生言语思维 ——以《卖油翁》教学为例
    详细内容

    在复述课文中发展学生言语思维 ——以《卖油翁》教学为例

    时间:2024-09-04     作者:杨远锐【转载】   来自:华蓥市第二中学   阅读

    思维依傍语言,语言固定思维。在言语活动中,运用言语思维这一心理机能,帮助人们寻找契合心意的语言来表达思想,生成可供理解的言语形式,到达意以言尽的理想境界。《卖油翁》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选自《欧阳文忠集·归田录》,作者欧阳修正是在渗透理性的形象思维中,对内部语境内容要素的组织与展开中,凭借言语思维提取形象化的语言,叙述情节,描写细节,塑造形象,关注题旨,构建上下文语境,实现表达意图。《归田录》是欧阳修晚年辞官退居颍州时所作,因名“归田”,笔记体裁,此书文章大多短小精悍,形象生动,议事说理,寓意深刻。

    欧阳修在《卖油翁》里创作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寄托自己的思想,生动形象地诠释自己的思想:开头先交代人物、时间、地点和起因,尤其是文章第一句“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交代了陈尧咨地位显贵,才能出众,性格狂傲,这就为下文相关情节展开做了必要铺垫;接着从语言、神态、行动等方面,并多用反问句、语气词、副词,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彰显人物性格形象,创造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可以把这个故事看做一个“象”,故事之“意”就寓于这个“象”中。作者两次借卖油翁之口说出了自己的表达意图:“无他,但手熟尔”和“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其中的“手熟”“无他”就是作者思想的凝结点,作者借这个故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也借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以正确的态度看待自己的一技之长。

    复述课文是把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它要求学生既要把自己理解了的内部思想转变为外部言语,又要对展开的外部语言进行一系列的加工、整理,使之用词恰当,前后连贯,复述训练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教学中,引导学生关联上下文语境,在多层次的复述课文中更深入准确地理解人物,把握主旨,从而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本课的教学过程大致如下:

    一、完整复述课文,把握叙事要素

    教师提出复述要求一:对照书下注释,完整准确地复述出课文的主要大意,内容要贴近课文实际,从而明确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

    学生复述课文:从前有一天,射术高超的陈尧咨在自家的园子里射箭,一个卖油的老翁看到了,放下担子,站着边上斜着眼睛看了很久,只是微微地点点头。这引起了陈尧咨的好奇与不快,于是他上前质问,卖油翁表示这没有什么稀奇的地方,只是“手法熟练”而已,并通过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说的话。陈尧咨最后笑着打发他走了。

    作者通过内部语境要素的组织与展开,创造上下文语境,期待读者由此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体会自己的表达意图。《卖油翁》开头第一句“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交代了陈尧咨地位显贵,才能出众,性格狂傲,这就为下文相关情节展开做了必要铺垫。面对身份普通、地位低下的贩夫走卒卖油翁,陈尧咨的言行举止都与其身份地位性格相吻合。在完整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叙事要素,进而为下文更准确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形象奠定基础。

    二、生动复述课文,品味细节,感知形象

    抓住了叙事六要素,就能够完整地复述出故事大意,如果要进行更高层次的复述,就需要品味细节,力求形象生动。

    教师提出复述要求二:形象生动地复述课文,传达出人物的动作细节,说话时的语气语调等,让听众们在听故事时身临其境。

    (一)揣摩人物说话时语气语调

    课文: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改文:康肃问曰:“汝知射乎?吾射精乎?”

    比较分析:反问句的句式比疑问句,更突显出陈康肃公对身份普通、地位低下的贩夫走卒卖油翁的“轻蔑、嘲讽”的语气。加入否定词“不”,给人以“咄咄逼人”的“质问”之感,体现出陈尧咨的狂傲。

    课文: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改文:康肃忿然曰:“尔敢轻吾射!”

    比较分析:副词“安”不仅表现出愤怒的语气,还传达出震惊,斥责的意味。语调高昂,声音洪亮。照应前文“忿然”二字。陈尧咨为什么这么生气?一是因为有人轻视他的引以为傲的射术,二是因为被像卖油翁这样的一个身份地位卑贱的贩夫走卒所轻视,令人震惊而愤怒。

    课文: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改文:翁曰:“无他,手熟。”

    比较分析:副词“但”有“只是”的意思,语气词“尔”有“而已,罢了”的意思,传达出卖油翁在身份高贵的陈尧咨面前的轻描淡写,不以为意。

    在谓语化、简略化的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功能性的扩展过程中,作者总是围绕着内部语言的基本语义或者说主旨,重复渲染、强化,这是言语生成的最基本的、最核心的规律。作者多次使用反问句的句式、语气词和副词,都是为传达出人物的语气语调,进而突出人物的性格形象。通过比较品析,引导学生聚焦外在的言语形式,进而在生动复述课文的过程中,准确把握人物的语气语调和性格形象,学生可以清晰地感知到一个盛气凌人、恃才傲物、自以为是的陈尧咨,一个气定神闲、云淡风轻的卖油翁。

    (二)品析准确精当的动作描写

    面对暴怒的陈康肃公,卖油翁凭自己的实际行动让他由“忿然”变为”笑而谴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卖油翁酌油过程的一系列动作描写,感受卖油翁动作娴熟,技法高超的形象特点。

    教师提问:“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置、覆、酌、沥”这四个动词删掉一个行不行?

    通过思考,学生会发现,四个动词,若删除一个,卖油翁高超技艺的感染力就会削减一分。   

    1.“置于地”:葫芦不直接拿在手里而是放在地上,增加了倒油难度;

    2.“以钱覆其口”:葫芦口本就不大,用铜钱完全覆盖住,只剩下一个钱眼,又增加了倒油的难度;

    3.“以杓酌油”:用勺子舀油,而油不滴落粘连,需要动作的连贯自如,一气呵成。

    4.“沥之”:能从钱币中间的小孔穿过也不打湿钱币的流量,只能是细小如线状的流量,不能是柱状流量,由此“沥”译为:倒、浇、灌、注等都不准确,译为“滴”较合适,与“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这两个细节互相照应,共同为展现卖油翁的形象而服务,突出卖油翁酌油技艺之高超娴熟。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思考,其实整个过程不止这几个动作,作者省略了一些步骤,例如拿钱币、拿勺子、开油盖的动作等,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些动作呢?因为它们对表现卖油翁精准的倒油技术无关紧要,这就体现了作者语言表达准确精当的特点。此外,文中还有一个副词“徐”字,“徐”有“慢慢地”的意思,是对“酌油沥油”动作的修饰,作者借此表现出卖油翁的从容沉着、气定神闲、云淡风轻。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作者通过对人物动作的反复渲染,突出了卖油翁技艺之高超,心态之平和,就更能反衬出陈尧咨自以为是、恃才傲物的丑态。在生动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还原了作者言语思维的内容及过程,习得了言语思维的规律,丰富了言语思维的图式。

     三、扩展复述课文,揣摩写作意图,获得有益启示

    《卖油翁》是一个很短小的故事,教师还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补白让复述的内容更饱满丰富,进而促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加准确。

    教师提出复述要求三:扩展复述课文,在文章结尾部分,合理想象陈尧咨的心理活动,在“笑”字前面加上一个形容词,把康肃的“笑”具体化。

    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学生认真钻研课文内容,深入分析人物性格,这是一次更高层次的思维训练。有的学生提出加上“佩服”,会有别的学生反对,陈尧咨性格狂傲,自以为“当世无双”,怎么会佩服一个卖油的老头?有的学生提出加上“惭愧”,也会有别的学生反对,陈尧咨有权有势,才华出众,为何要对一个小小的卖油翁心生愧疚?教师此时可再次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为何作者之前不惜笔墨地描写陈尧咨的语言,此时却又不写他的语言了呢?学生便会领悟,陈尧咨此时此地很有可能什么也不想说,他无话可说,虽然领悟了卖油翁的所说的道理,但又不可能当众服软,于是尴尬地勉强地苦笑着打发卖油翁走。

     通过多层次的复述课文,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也更加准确,进而才能更准确地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获得有益启示:

    1. 作者欧阳修详写卖油翁酌油技艺,向读者传达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从卖油翁角度出发思考:作者两次点出“手熟”,强调了反复训练的重要性,告诉读者“熟能生巧”的道理。

    2.作者为什么安排一个卖油翁,而不是卖油郎来揭示“手熟”的道理?

    从卖油翁角度出发思考:因为“翁”比“郎”更有经验,说明实践出真知。

    3.作者以陈尧咨的尴尬一“笑”作为故事的结局,想要表达什么?

    从陈尧咨角度出发思考:做人不能恃才傲物,不能骄傲自大,要正确看待自己的长处。

    4.《宋史·陈尧咨传》记载,“尧咨性刚戾”“多暴怒”“用刑惨急,数有杖死者”这么一个心高气傲、性格刚烈的康肃公,卖油翁却让他由“忿然”变为“笑而遣之”,而不是“怒而杖之”,给你什么启示?

    从小人物大本领角度思考(单元主题):做人要有真才实学,凭实力说话,才能获得别人的肯定和尊重。

    复述是一项综合性训练,它富有创造性,能把记忆、思考、表达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复述的过程是认知、理解、概括、记忆、推理、归纳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语文教学中,多层次地复述课文,对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能力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注:本文是广安市2024年度教育科研课题《“双减”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JA24081)、2023年度华蓥市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双减”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华2023YB07)的研究成果】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