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页 >> 名师名校 >>名师名校 >>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与传承
    详细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与传承

    时间:2024-09-13     【原创】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朝阳小学 陈莉

          摘要:本文聚焦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与传承这一重要课题。通过阐述传统文化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意义,探讨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如融入形式单一、深度不足等,并分析了问题的根源。基于实践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包括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元活动等,以实现传统文化元素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与有效传承。强调了教师在其中的关键作用,旨在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促进传统文化传承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传承

          一、引言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的关键任务。而传统文化元素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更对其价值观的塑造和民族认同感的培养具有深远意义。[1]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意义

          (一)培养文化认同感

          让学生从小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习俗和价值观,从而建立起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4]这种文化认同感将伴随学生一生,成为他们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基础。

          (二)丰富人文素养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观念和人文情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如诗词、书法、绘画、戏曲等。这些文化元素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情怀。

          (三)促进语言学习

          提供丰富的语言素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学作品,如《诗经》《论语》《唐诗三百首》等,都是语言艺术的瑰宝。这些作品语言优美、韵律和谐、意境深远,是学生学习语言的绝佳范例。通过阅读和背诵这些经典作品,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与传承存在的问题

          (一)融入形式单一

          过度依赖教材中的少量篇章,缺乏多样化的呈现方式。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虽然包含了一些传统文化元素,如古诗词、文言文等,但数量相对较少,且呈现方式较为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对这些篇章的讲解和背诵,而忽略了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深入挖掘和多样化呈现。例如,对于古诗词的教学,教师往往只是让学生背诵诗句、解释诗意,而没有引导学生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二)深度不足

          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内涵挖掘不够,停留于表面知识传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教学往往停留在表面知识的传授上,如汉字的书写、古诗词的背诵等,而没有深入挖掘这些传统文化元素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2] 例如,对于汉字的教学,教师往往只是让学生认识汉字的形状、读音和意义,而没有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历程和文化内涵;对于古诗词的教学,教师往往只是让学生背诵诗句、解释诗意,而没有引导学生了解诗词作者的生平事迹、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

          (三)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传统讲授式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即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够传授知识,但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教学,教师更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育资源不均衡

          不同地区、学校之间在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存在差异,导致一些学生无法充分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一些学校可能缺乏相关的教材、教具和师资力量,影响了传统文化元素在教学中的融入和传承。

          (五)教师教育理念的差异

          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教学中缺乏主动融入的意识和动力。一些教师可能更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传统文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与传承的实践策略

          (一)深挖教材精髓,筑牢文化根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传统文化的宝库。为了充分发挥教材的文化价值,教师应深入剖析教材内容,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传统文化元素,如古诗词、文言文、寓言以及民间传说等,进而在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拓展和深化。具体而言,对于古诗词的教学,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理解诗词的字面意思,更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以及诗词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文言文教学方面,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古代礼仪制度、社会习俗以及文化传统,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此外,教材中的寓言故事和民间传说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这些故事,引导学生领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

          除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挖掘,语文园地中的各个栏目也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源。例如,“识字加油站”栏目可以让学生通过寻找具有关联的词语或相同偏旁的汉字,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知识,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传统文化知识。“我的发现”栏目则可以用来向学生介绍中国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发展历程,让学生在感受祖先智慧的同时,也学会观察和思考身边的事物。而“书写提示”栏目则着重强调汉字的书写规范,这不仅是为学生今后的书写能力打下基础,更是对他们进行美学教育的重要途径。最后,“日积月累”栏目为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极佳的平台。教师在这一栏目的教学中,除了安排书中已有的古诗词诵读、人文典故、基本常识等经典内容外,还可以穿插一些易于理解的历史典故和人文地理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激发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国家自豪感。[5]

          (二)整合教学资源,拓宽文化视野

          为了更全面地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教师应积极整合多元教学资源,涵盖经典文学作品、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以及精湛的传统技艺等元素。这些资源的有机融入,不仅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在经典文学作品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名著,帮助学生透过这些作品,洞察中国古代的历史变迁、文化内涵和社会生活面貌。同时,通过组织读书分享会或小组讨论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加深对经典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感悟。民间故事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带领学生领略中国古代的爱情传说和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这些故事不仅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此外,传统技艺的传授也是拓宽学生文化视野的关键环节。教师可以邀请手工艺人走进校园,现场展示剪纸、刺绣、陶艺等传统技艺,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和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制作与课文相关的手工艺品,如根据古诗词的意境创作剪纸作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以《元日》这首古诗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引入春节习俗的介绍。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春联的魅力和文化内涵,鼓励学生搜集并尝试创作春联。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元日》这首诗的理解和记忆,更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式学习等方法都是有效的选择,它们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以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古诗三首》为例,这一单元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非常适合用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这三首古诗分别描绘了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同时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在教学这一单元时,如果教师仅通过多媒体简单介绍诗文中的节日习俗,或者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虽然能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但可能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时,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例如,可以开展“传统节日习俗大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前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各个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来理解诗文,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发现和阅读体验。通过这样的创新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在探究过程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从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四)开展多元活动,增强文化体验

          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一些多元文化活动,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元素的体验和感受。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办诗词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诵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韵律之美和文化内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让学生通过竞赛的方式,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让学生通过庆祝传统节日,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习俗。例如,在教学《端午粽》时,组织学生开展端午节庆祝活动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喝雄黄酒等。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包粽子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不仅能学到学习包粽子的技巧和方法,还能够体验到劳动的乐趣。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赛龙舟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端午节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诵端午节诗歌,感受端午节的文化氛围,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教师还可以举办名画欣赏与临摹活动,例如在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时,可以安排学生课前搜集中国古代名画资料,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此外,还可以举行名画临摹活动,让学生亲手尝试绘画,从而更直观地感受中国古代名画的艺术魅力和绘画技法的精湛。

          (五)借助科技力量,创新文化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为传统文化教学带来了无限可能。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些技术,创新和丰富教学的形式与内容,使学生更深入地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课件是极为有效的工具。例如,当讲解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的《黄山奇石》时,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在课程开始时播放黄山四绝的精彩视频。这样的导入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仿佛置身于黄山之中,亲身感受那些奇特石头的魅力。同时,结合课文内容,教师可以适时展示黄山奇石的高清图片,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更为直观和深刻的印象。此外,互联网资源的利用也能极大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传统文化学习材料和互动机会。这样,即便在课外,学生也能持续、深入地探索和学习传统文化。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在深入剖析课文内容后,教师可以借助手机投屏技术,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图片逐一展示并慢慢消逝,直至屏幕全黑。这种视觉上的强烈对比,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圆明园毁灭的深切遗憾和惋惜,更能引发他们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强烈愤慨,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五、结论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与传承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创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将传统文化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各个环节。[5]同时,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文化体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传承,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 肖曙萍. 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探讨 [J]. 智力, 2021, (05): 73-74.

          [2] 晁婉如. 融入国学经典 传承传统文化——论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 [J]. 新课程, 2020, (51): 237.

          [3] 吴敏. 融入课程 传承文化——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的渗透 [J]. 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 2020, (01): 96.

          [5]王桂莲.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探析 2024.13 读·写·算[J]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