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解屏幕之困,让爱沐浴留守学生时间:2024-10-06 摘要:留守学生作为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因父母长期不在自己身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相对贫乏,养成了沉迷手机、电视的不良习惯,严重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如何破解屏幕之困,丰富乡村留守学生的精神生活,滋养他们的美好品德?需要学校、社会、家庭联手,三方共育,让留守学生沐浴爱的阳光:发挥学校润心育人功能,让留守学生快乐成长;发挥社会爱心育人功能,让留守学生温暖成长;发挥家庭暖心育人功能,让留守学生幸福成长。 关键词:留守学生;破解屏幕之困 留守学生作为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长期与父母的生活割裂开来,加之乡村孩子数量的减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相对贫乏,很多乡村留守学生的精神生活除了看电视,更多的则是长期使用专属手机或者长辈的手机刷短视频或打游戏。久而久之,很多留守学生养成了沉迷手机、电视的不良习惯,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视力,而且对他们的心理、性格、学习等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使他们的生活蒙上了阴影。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如何打破屏幕之困,丰富乡村青少年的精神生活,滋养他们的美好品德,让留守学生也跟非留守学生一样拥有诗与远方,健康、快乐、自信、阳光的成长,最好的办法就是学校、社会、家庭联手,三方合力,积极行动,多渠道多样化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把对他们的关心、关爱真正落到实处,才能让他们从电视、手机屏幕的枷锁中抽离出来,去拥抱更美好的时光,形成更健全的人格心智。 一、发挥学校润心育人功能,让留守学生快乐成长 学校是教育学生的主阵地,精彩纷呈的课程文化,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无不浸润着每一个学生。同时,学校生活大都是以团队形式进行,这对于学生的各种良好习惯养成,美好品质的塑造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留守学生因长期缺少亲情的陪伴,加之精神文化的匮乏,很容易导致孤僻的性格,自卑的心理,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不愿意与人交流分享,为了寻求慰藉,很多孩子很自然的迷恋上了手机,甚至沉湎在手机游戏、刷视频、碎片化观览的世界里无法自拔,不但严重影响了学习、视力,还会导致人格、心智的变化。如果不及时发现并疏导,很容易让一些孩子误入歧途。 其实,很多学校,特别是乡村学校对于留守学生教育的问题早就提上了日程,并且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比如现在很多学校建立的集阅览、游戏、才艺练习等一体的“留守儿童之家”,节假日对留守学生开展的慰问与家访活动等。这些举措虽然彰显了学校教育对于留守学生的关心、关怀,但从孩子们的反应和感受来看,总体效果还是达不到预期。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学校没有从留守学生的“润心”教育出发,只是把关爱留守学生仅仅当作学校的一项常规检查工作去对待,更没有从留守学生的身心需求出发,很多时候把关爱留守学生工作做成了表面文章。特别是有些学校在关爱留守学生工作中不考虑孩子们的身心感受,做法简单粗暴,比如慰问、家访留守学生时拍照宣传,规定非留守学生不得进入“留守儿童之家”活动等。这些做法会人为的给他们贴上留守学生的标签,与其他孩子割裂开来,不但没有收到润心的效果,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甚至给他们造成了心理阴影。很多留守学生自然就不愿意参与这样的活动,再加上日常监管不到位,有着海量信息和精彩纷呈内容的“手机”就会成为他们的首选,一旦成瘾,再从手机屏幕的枷锁中抽离出来就要花大力气了。作为学校,对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必须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要把关爱做到润物无声,尽可能消除“留守学生”的标签,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快乐、自信地生活在校园,主动融入健康的集体活动中去,滋养美好时光,主动远离手机。比如:把“留守儿童之家”场所更换名字,不再标明是“留守儿童”,直接定位为孩子们学习、放松、游戏的场所,丰富里面的项目,规划好开放时间,安排专兼职教师进行免费的服务,允许所有的孩子都能在这里自由出入活动,让留守学生融入集体生活之中,让他们在活动参与中逐渐消除自己是留守学生的意识,丰富精神文化,寓教于乐的同时,关注他们的内心感受,让留守学生不再有“标签”之嫌;制订班级关爱计划,对留守学生进行重点关注,结合他们的特长和特性,班主任多安排留守学生担任班干部,学科教师有意识选派留守学生担任学科代表等,让留守学生在活动组织、引领中消除孤僻、自卑,始终以积极、阳光的心态做好自己,做好表率;邀请专业人员,举办健康成长教育专题讲座,引导留守学生根植美好品德,主动破解屏幕之困,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挖掘当地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在费用等方面予以减免和优惠,在实践活动中健全人格和心智等。 当然,作为学校,破解留守学生屏幕之困,能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但不论哪项工作,一定要站在留守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设计,唯有走进他们的心田,切合实际的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厚植健康生活意识,他们才会主动放下手机,寻求他们的童梦童真生活。 二、发挥社会爱心育人功能,让留守学生温暖成长 沉湎手机是当代很多人的弊病,贫乏的精神生活让留守学生更容易沉迷手机并形成恶性循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与日俱增。关注留守学生,破解屏幕之困,除了学校强化教育功能外,社会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很多留守学生在双休日或假期,大多与老人留守在家,因为精神文化的缺失,他们除了看电视,就是玩手机。特别是手机使用的便捷和功能的多样化,让孩子们很容易上瘾,长此以往,他们的心理、性格都会受到影响。为此,各级部门要积极发力,发挥社会爱心育人功能,不断丰富乡村精神文化,让留守学生积极走出家门,在活动和交流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有意识地把他们从“手机屏幕”中剥离出来,让留守学生始终温暖成长。比如:在乡村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修建健身娱乐广场,让留守学生在闲暇之余有地方可去,有事情可做,他们在这些区域活动中也会找到玩伴,彼此抱团取暖,养成良好的娱乐休闲习惯;创建并长期免费开放农家书屋,在书籍配备中,除了服务于农,更要关注留守学生的精神需求,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尽量配齐配足一定数量可供他们爱上阅读的书籍,定期补充、更换,让留守学生在阅读中滋养自己,丰盈自己,主动克服沉湎玩手机的不良习惯;相关部门定期开展流动影院下乡、文化下乡活动,不断丰富孩子们的精神食粮,扩展他们的眼界,让他们的生活不再单调乏味;充分挖掘乡村资源,借助乡村合作社资源,在节假日、周末对就近留守学生开放,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合作社公益服务活动,让他们在群体活动中,消除孤独感、寂寞感,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实,发挥社会爱心育人功能,让留守学生温暖成长的举措很多,目前很多乡村在这方面也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只要在落实上下功夫,监管上下功夫,在项目设计的情趣上、实用性、便捷性等方面下功夫,就一定能够吸引留守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健康向上的活动中去,真正从“屏幕”中解放出来,积极融入有意义的生活中去,让他们在参与中获得成就感、存在感、幸福感,让他们真正度过美好的时光。 三、发挥家庭暖心育人功能,让留守学生幸福成长 乡村留守学生大都由老人监管,“隔代”教育普遍存在监督与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因为父母长期不在家,为了缓解孩子的孤独感,补偿孩子缺失的亲情,老人对留守学生过分溺爱、迁就、放纵的情况尤其突出。加之乡村精神生活匮乏,很多留守学生居家生活、娱乐方式相对单调,很多孩子消遣的时间除了看电视,就是玩手机,“隔代”教育的短板导致很多孩子沉湎其中,不能自拔,随着时间的拉长,“恋屏”习惯一旦养成,再要改正就很困难。特别是老人对孩子大都过分溺爱和迁就,很多留守学生对于老人的劝告无动于衷,在放任、放纵的环境里,很多孩子养成了不良习气,特别是有些孩子沉迷手机游戏,浏览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导致在心理、性格上都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使他们的心理蒙上了阴影。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让留守学生从电视、手机屏幕的枷锁中抽离出来,家庭教育对于留守学生的关爱和教育更是责无旁贷。特别是长期在外,远离孩子的父母或其他亲人,一定要定期或不定期回家看望孩子,要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多渠道与孩子经常沟通、交流,及时解决孩子提出的问题,关心、关爱他们的点滴生活,让他们的心灵时时得到抚慰,让他们养成健康的学习、生活的习惯。长期在外的父母要注重亲子亲情的培养,除了定期的电话、视频联系外,还可以根据孩子的阅读爱好,定期给孩子邮寄有益的图书,培养他们阅读的习惯。购买益智类、健身类器械,注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另外,在家管理、照看留守学生的人一定要打破传统的溺爱、放任思想,加强管理,经常性关注孩子的言行举止,发现问题及时引导或纠正,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让关爱时时刻刻浸润他们的内心。要带领或鼓励孩子走出去,多与社会、伙伴接触、交流,打破自我封闭的世界,让他们感受到同其他孩子一样的快乐。要积极引导孩子主动参与社会性活动,培养他们阳光、自信的学习、生活态度,让爱心陪伴抚慰留守学生的心田,让多样化的精神生活丰富他们的课余时间,让“屏幕”无机可乘。 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是留守学生!其实,屏幕之困的根源不在于留守学生,而在于乡村精神生活的贫乏,唯有不断丰富留守学生的精神生活,让他们拥有健康的生活习惯,才会从根本上把他们从“屏幕”中剥离出来。关心、关爱、关注留守学生,学校、社会、家庭都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本着脚踏实地为他们设身处地所想的初心,就一定会打破屏幕之困,滋养美好时光,他们就一定会健康、快乐地成长,他们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加灿烂美好。(注:本文是四川省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乡村教育发展专项课题《山区初中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干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SCJG21C061)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