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子登科”:让校本教研有思路、有策略、有成效时间:2024-10-14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它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对教师的经验总结、理论提升、规律探索和专业发展。近年来,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研究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性,采取了“开方子、找路子、抬轿子、吃果子”的做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开方子” 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作为一名教师,从教书育人省力的角度来说,参加校本教研是一件乐事。找准校本教研的主题和内容是校本教研有效开展的关键。校本教研的主题和内容的确定只能基于学校和教师自身的实际问题,而不能另起炉灶,也不能由上级行政部门和师训中心包办。 换句话说,校本教研的主题内容具有现实针对性,是围绕学校和教师自身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只有当校本教研真正能够急教师之所急,想教师之所想,切实解决了困扰学校、教师当前的问题时,才有生命力。 如果校本教研的主题内容脱离了学校与教师的实际,和教师遇到的教育问题和教学困扰没有一点关系,老师们只是被行政命令逼着去研究,其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所以,敲定一个好的主题内容是校本教研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 笔者以为,教科室在学期初制作发放一份问卷调查,真实了解学校老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了哪些难题,存在哪些困惑,急需解决的问题,并对此进行搜集,逐一梳理,提炼出具有共性或普遍性的问题,确定一两个内容作为校本教研主题。 试想,当校本教研真正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是为了让老师们工作更省心、省力,更有效,他们参与研究的热情自然高涨,积极主动性是发自内心自愿的,不是来自外界的压力,效果自不待言。 基于此,学校一定要为老师们找对教研主题,切准教研内容,搭好教研舞台,校本教研就成功了一半。 “找路子” 有了好的主题内容,只是为校本教研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但并不一定就会有成效,还需要科学的教研策略、方法、路径。反观现实中不少学校正是因为教研缺乏科学规范的操作程序,尽管期期教研,年年教研,效果却难以尽如人意,这并未引起大家的重视。 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和学习型教研是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类型,也是校本研究的基本形式。教学型教研一般以“课例”为载体,大多以公开课的形式呈现。围绕如何上好一堂课而展开,研究渗透、融入、贯穿于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活动方式主要是同伴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讨论。研究手段以听课、评议为主,成果主要呈现样式为文本的教学设计和案例式的课堂教学分析。 很多公开课活动,基本上按照下面程序进行:教师接到上课任务后,一般是独立钻研、思考教学内容,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听课教师在公开课当天急匆匆地走进教室观课、做笔记;多数时候听完课就走人(因为马上有课),极少坐在一起评课;极少数学校要求上课教师撰写教学反思,听课教师写案例分析。 问题是上课教师在独立自主思考、设计教学内容,准备多媒体后,没有与年级组同学科教师交流,教科室也没有对该教学设计进行指导。 换言之,上课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只有自己的思考,而没有借鉴、参考、融合同伴的思想和智慧的结晶。“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缺少与同伴交流与思考的教学设计难免失之于粗糙,只有善于倾听同伴建议,吸纳适合自己的教学思想,集众人智慧打磨出来的课,才可能会少一些缺憾,而趋于完美。 听课教师观课前没有做好听课准备,对教学内容不了解,自然无法融入课堂,更缺乏深刻的思考,听课效果不佳。不组织大家评课,或者说不能有效的评课,对执教者来说,教学缺乏反馈,观课者的思想没有碰撞,观点没有交锋,思考无法交流,这无论是对上课教师还是听课教师都没有太大的帮助。 课后,上课教师没有回顾自己的教学,没有反思得失,总结优劣,而观课教师没有用文字梳理教学思考,以备日后教学借鉴参考之需,这样的教研活动效果是非常有限的。 学校首要的是帮助教师掌握基本的教研方法,就以“课例研究”为例,教师独立备课——提交年级组集体备课修改——教科室指导,反馈修改后定稿——听课教师课前了解教学内容——科学观课评课——撰写教学反思、案例分析。 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培训,让大家了解掌握备课、集体备课、观课评课、撰写教学反思和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与步骤,这样才能让大家有路子可循,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才会在课例研究中获得专业成长,提升教学水平。 “抬轿子” 任何事物的萌芽、发展、壮大都离不开适宜的土壤,校本教研亦是如此。抬轿子就是要营造积极良好的教研氛围。 应该承认,当前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标准主要还是分数,“分数才是硬道理”已是不争的事实。教研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由于应试教育和急功近利的思想作祟,不少老师宁可用“时间+汗水”“开小灶”的方式来提分,也不愿参加劳神费力的教研,尴尬的现实迫使教师放弃了研究。 同时,我们看到尽管很多学校提倡“科研兴校”“科研强校”,但实际上却并不重视科研,没有设立教科室(即使设立了教科室,也有名无实),没有教研经费,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没有树立教研榜样教师。上述种种,让教研难以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当前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评价教师摒弃“唯分数论”,综合多元化看待教师的教育业绩,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学成绩仅占一定比例,其余分值可以从师德、德育、教研、出勤、社团活动等方面考量。这样教师才不会把目光仅仅锁定在分数上,而会兼顾其他方面的业绩。同时,上级相关部门减少一些非教育事件(如创建活动)影响学校,老师们减少做假大空的资料应付检查,才可能有充裕的时间一起教研。试想,教师疲于奔命,应付上级和学校的任务,已经够呛的了,哪能静下心来教研? 值得警惕的是,有些喜欢教研,在研究上取得了一些成效的教师,不但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和表扬,相反受到打压和排挤,这并非危言耸听。这势必挫伤教师教研积极性,让喜欢教研的人缺乏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气,同时让其他老师谈教研色变,望而却步。 事实上,学校需要树立教研典型,重视甚至重用善于教研、勇于教研的教师,让其他教师看到教研的益处,那么教研蔚然成风,科研兴校就不会成为神话。 “吃果子”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教师都能体验到教研的乐趣,那么大家对教研则会趋之若鹜。这就需要学校为教师提供多元化的平台,让教师发布教研成果,让参与者获得成功的体验,收获教研的乐趣。 首先,学校应多元化看待教师的教研成果,比如老师们的公开课视频,教学反思,教育随笔,教育叙事,德育故事等,只要是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图像、视频、多媒体、文字,都可以视为教研成果。将以上内容发在学校QQ群、网站上,甚至向县、市、省报刊杂志(或网络平台)投稿,让大家观摩、学习、交流、讨论,从而扩大交流范围,传播教研成果。 同时,学校定期组织教研成果发布会,让老师们分享教育故事、教学反思;期末评选最佳公开课奖、最佳教育叙事奖、最佳教学反思奖、最佳教育随笔奖等,整理编印成书,作为校园文化陈列入档。把教研工作出色或教研成果突出者推向校内外的教研活动中崭露头角,获得更多的认可与历练。 教师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受到同伴的赞赏,获得同仁的支持,得到专家的指导,受到编辑的青睐,享受教研乐趣,品味教研成果,继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越教研,越想教研,越能出成果。 总之,校本教研在主题内容贴近了教师的现实需求,教师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步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营造具有支持性的教研环境与氛围,教师才能边教边研,且研且教,研教结合,品尝到教研之趣,研究之乐,校本教研才能回归正道,发挥应有之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