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一声长叹的背后时间:2024-10-20 “南村的孩童那么可恶,连杜甫赖以生存的茅草都给抱走了,为何杜甫却只说了一句‘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而不是‘南村顽童欺我老无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我读了多遍,也教了多遍,但是这么多遍,我却从来没有关注到这个细节。 换做我们大部分人,遇到这样的事情,肯定会破口大骂,甚至会抄起家伙冲上前去把这群小崽子给暴揍一顿。可是杜甫没有,他“唇焦口燥呼不得”,他“归来倚杖自叹息”,当时的杜甫49岁了,虽然年龄比较大了,但是绝对也没到“老无力”的地步。按照这个思路想下去,杜甫“唇焦口燥呼不得”,也许不是呼不出声,而是“不忍呼”,也“不能呼”——那群孩童虽然顽劣,但毕竟只是孩子,如果他大声呵斥,那些孩童势必会受到惊吓夺路而逃,更别说被人追赶了。为了那群孩童的安全,他虽然万分焦急,也只能停在原地,眼睁睁地看着那群孩童抱着茅草钻进了竹林。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一面,却忘了少年的杜甫,也曾经是一个顽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为了树上的果子,几乎整天都赖在树上了,这样的杜甫,肯定没少挨骂。如果只是七八岁的稚子,我们一点都不觉得意外,但是当时的杜甫已经十五岁了,还这样“游手好闲”,说他顽劣都是轻的。 想到当年的自己,再看看眼前的孩童,杜甫忽然就释然了。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年岁,也曾顽劣无比,只是自己的顽劣跟他们的顽劣,似乎有一些不同——群童抱走了茅草,无非是两个原因,要么是自家太穷了,也需要这些茅草,要么是本性顽劣,此举纯属恶作剧。只是,穷困也罢,恶作剧也罢,都不是杜甫最希望看到的。 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也就懂得了杜甫“归来倚杖自叹息”的缘由了—— 那一声长叹,为自己悲苦的命运。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吃了不少苦。困局长安时,有过“家书抵万金”的期待;颠沛流离时,有过“如闻泣幽咽”的无奈。好不容易逃出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浣花溪畔修建了一座茅屋,终于有了安身立命之所,看到了“黄四娘家花满蹊”的生机盎然。只可惜好景不长,一场秋风把所有的美好都摧毁了,一家人再次回到了一贫如洗的状态。 要命的时候,此时的他已近天命之年,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就这样被荒废掉了。依稀记得,当年的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曾经的豪言壮语依旧在耳边回荡,可华发早衰青春不再。就算来到诸葛祠前,他也只能慨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我们都知道,“泪满襟”的从来都不止孔明一人,那些壮志未酬的人们,大都“出师未捷身先死”,只是有人死去的是身体,有人死去的是灵魂。 那一声长叹,为天下困苦的百姓。 茅草不值钱,却被群童视若珍宝,就算“苦主”当面,他们也要抢过去。如果是他们自己家也需要,只能证明他们家比杜甫家还要穷,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是绝对有可能的,毕竟就连杜甫这样的名人,也需要在朋友的帮助下,才能盖起一座茅屋,更何况那些一贫如洗的普通人呢?如果说因为他们生性顽劣,同样也能勾起杜甫的悲悯之心——群童之所以顽劣,是因为没有受到好的教育,之所以没办法接受好的教育,是因为家里太穷了。 有句话说,“穷生奸计,富长良心”,从唯物辩证的角度看,这句话未必正确,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人还在生存线挣扎的时候,是不会也没有精力去考虑道德与否的。每每遭遇乱世,人们的道德底线就会集体降低一次,礼崩乐坏大多发生在乱世,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看到眼前的群童,想起万千穷苦的百姓,就有了这一声叹息。 那一声长叹,为看不清的未来。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大雨说来就来,茅草被吹走,屋外有多大的雨,屋内也有多大的雨,这漫漫长夜,根本看不见尽头。仔细想来,这人生,跟这天气又有多大区别,各种各样的灾难说来就来,就像这绵延的战火硝烟,根本看不到尽头。就像这衰败的国运,再也看不到强盛的希望。就想着破败的人生,再也没有实现理想的机会。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再读到“何时”二字,忽然感到一阵莫名的心疼,“何时”才能看见,也许十年,也许二十年,也许永远都看不到了。希望是有的,可是这希望是渺远的。此生破败,一无所有,唯一能用来许愿的,也就只有这残躯了吧。如果这一天能够到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自己是否能看到,也就没那么重要了,只要“天下寒士俱欢颜”,就够了。 有人说,这首诗充满了矛盾,前一刻还在说这些孩子是“盗贼”,后面却又担心起天下寒士,难不成这些孩童不是“寒士”的一部分,毕竟在古代诗文里,“盗贼”并不仅仅是指“小偷”,而是“强盗”和“乱贼”之意,这些孩子就算再顽劣,也不能称之为强盗和乱贼。 刘学锴说:“称‘群童’为‘盗贼’,是生气中夹带着几分哭笑不得神情口吻的话。这个场景,在焦急生气中还带点无奈的幽默,给全诗的悲剧气氛注入了一点别样的喜剧色彩。”现在看来,这样的说法,的确有几分道理。 【注:本文是广安市2024年度教育科研课题《“双减”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JA24081)、2023年度华蓥市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双减”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华2023YB07)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