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页 >> 名师名校 >>名师名校 >> 初中文言文教学要“四读”
    详细内容

    初中文言文教学要“四读”

    时间:2024-10-20     作者:杨远锐【转载】   来自:华蓥市第二中学   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如何培养初中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树立“朗读首位”的观念,让朗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做到“四读”。

    一、“读准”

    所谓“读准”,就是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时正音、正字,能够根据纠错后的提示,读准文章中的多音字和生字,从而达到读准字音的目的。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有“说yue 、拂bi、曾zeng”等易读错的字,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不但要认真纠正其读音的错误,还要及时补充该词的含义。这样可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达到理解地读的目的。这一步朗读,以学生的个别读并纠错开始,以整体齐读易出错的词并最终达到读准确结束。

    二、“读通”

    所谓“读通”,就是在“读准”的基础上,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语言没有障碍,停顿没有障碍。因为停顿出现障碍通常是学生对语句不理解,如《狼》一文中“其一犬坐于前”一句,学生不理解“犬”一词的用法及意义,就会误读为“其一犬/坐于前”。“读通”这一步,主要是解决学生朗读中的不当停顿。“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样熟读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减轻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如笔者上《卖油翁》一文时,学生正是通过这一步朗读,才明白了“但微颔之”“唯手熟尔”的句读。这一步朗读以学生个别质疑开始,以集体答疑,个体体验朗读,并最终确定正确的句读结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越读越熟练。“读通”的过程千万不能忽略,因为只有这个过程的准确无误,才能保障下面的理解文意的过程更顺畅。

    三、“读懂”

    所谓“读懂”,就是在前面“读准”“读通”的基础上,以朗读这个最容易入手的方式,去体会课文内容,体会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情感,进而揭示文章主旨。《为学》中最鲜明的人物形象是两个和尚:穷和尚和富和尚,两者对话精炼,其中蕴含的情感十分鲜明,富和尚“子何恃而往?”“子何恃而往!”两句值得仔细体会,可谓字字句句见分晓,而穷和尚一句“吾一瓶一钵足矣”也昭示他自信敢为的形象。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到二人的语气,把握了人物的情感,也就自然明白了文章告诉我们的事在人为的道理。

    在《卖油翁》的教学中,学生正是通过对陈尧咨和卖油翁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的品读,把握了人物形象,理解了文本告诉我们的道理。陈尧咨的骄傲自矜,学生很容易感受到:有世人的盛赞“举世无双”,更有自我感觉良好的“自矜”,后文还有“十中八九”的证明,这一切都让初入我们眼帘的陈尧咨形象十分鲜明。但随着卖油翁的介入,陈尧咨情感的变化就需要我们好好深入地思考才能体会了。在卖油翁“但微颔之”之后,他连着两句追问“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这里包含着他怎样的情感呢?仅看两个问号,学生很容易理解成反问,包含着一种气愤。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两句话,会发现陈尧咨第一句话情感上包含着对卖油翁的怀疑,更有对卖油翁的轻蔑,这种轻蔑的情感就体现在一个“亦”字上,而这正是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我给学生读的时候故意漏读了“亦”字,并让学生发现我漏读了它,然后进行是否可以把“亦”字去掉的假设,让学生自己读一读,想一想“亦”字在这里能够体现陈尧咨怎样的心理。学生在比较朗读中,感受到了陈尧咨的轻蔑。正是有了这种“读懂”的训练,学生才能够深入地沉浸文本,才能够在简简单单的文字背后看到陈尧咨的心理变化。

    四、“读活”

    所谓“读活”,就是在前面“读准”“读通”“读懂”的基础上,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读出文本字里行间的深意。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古文自身的音韵节奏,一咏三叹的有感情的朗读让文字站立起来,声音响在空中,韵味深入心中,读出味,传达出文学的美感。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文字优美、人文性很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或播放名家的朗读视频,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同时让学生吟咏朗读,品味文本的意境美,激发学生的美感进而引发其对文本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就是对学生不作任何提示要求,学生也会自觉地去读注释、读课文,弄清词句等。这样课堂教学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四读”,每一读有不同的作用,每一读解决不同的问题。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文言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朗读是语文学习之精髓,是摄取语文素养之捷径。学生的读书过程既有语感的培植,又有情感的陶冶;学生的读书过程既是语言内化的过程,又是心灵净化的过程。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能够以读见悟,以悟促读,读悟相辅相成;因文悟道,因道学文,文道相得益彰,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

    【注:本文是广安市2024年度教育科研课题“双减”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JA24081)、2023年度华蓥市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双减”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3YB07)的研究成果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