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千言万语只一字,试问谁解其中味 ——梳理《桃花源记》欲说还休的简洁用词时间:2024-10-28            曾观摩过肖培东老师的《桃花源记》一课,那节课上,他化译为说,以“绝境”二字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用“桃花源是绝( )之境”概括文章内容,依稀记得,那节课上,学生给出了诸如“绝美、绝乐、绝善、绝密、绝怪、绝幻”等令人应接不暇的答案,尤其是肖特“绝无之境”的收束,刚是惊艳了全场,言有尽却意无穷。 上周执教完这一节课,忽然就想起了肖特的那节课,凭着“绝境”二字,挖掘出这么多,除了因为肖特自身的功底之外,也因为《桃花源记》里的文字,本就有着丰厚的意蕴,这一点在渔人跟桃源人相处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百年历史弹指间,轻描淡写一一言。“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学过历史都知道,魏晋南北朝年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乱的年代之一。尤其是东晋太元年间,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曹操在《蒿里行》写道:“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这样惨痛的现状,这样不堪回首的历史,写在文章中,却成了“一一为具言所闻”,这固然是因为文章详略布局的需求,更因为这份沉痛,根本无法用言语形容。大悲无言,轻描淡写的文字,是痛苦,更是绝望,令人不忍猝读。 源内安乐源外乱,无尽悲悯声声叹。“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秦末汉初,桃源人的先祖就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数百年来,他们休养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听说了桃源外人的生活,自然免不了生出无限感慨。感慨“外人”的痛苦,感慨自身幸福,感慨时代的变迁,也感慨先祖的英明。我们知道,桃源是作者虚构的世界,这叹惋本就是作者的心声。世上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却无能为力,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书写者,陶渊明能够虚构出理想的世界,却无法改变当时的现状,千言万语只剩下一声长叹,两行浊泪。 民风淳朴犹好客,设酒杀鸡家家客。不知世事变迁,不与外界接触,当陌生的渔人来到村里时,“咸来问讯”,了解了渔人经历的一切之后,不由心生唏嘘,才有了“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最开始的时候,我以为这只是热情,多年之后我才明白,这并非是简单的热情。首先,富足的生活为村人的热情打下了基础,正因为衣食无忧,才能如此大方,毕竟战乱的年代,谁家都没有余粮,“猪油可曾吃过几次”;其次,简单的善良为村人的悲悯铺上了底色,听了渔人的遭遇,他们想起了先辈的无奈,哪怕只是一顿酒菜,也是源自内心的悲悯。这悲悯,是桃源人的,也是作者的。 奈何人心不作古,背信弃义处处志。经历过痛苦,才知道幸福的可贵。纵然时隔数百年,但是对安宁的向往,也就是桃源人内心最深处的向往,渔人离开时,他们千叮咛万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只可惜人心不古,并非所有的善良都能换来相同的回应。“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是因为嫉妒造成心理不平衡,还是想要换来郡守的赏赐,渔人缘何如此,我不得而知;但是我知道,这所有的一切并非突发奇想,而是蓄谋已久。幸好,再寻桃源的人“不复得路”,才守住了这一方安宁。在凉薄的世间深情地活着,本就胜之不武;离乱世界里的善良,很难不被辜负。每次读到这里的时候,我都感到深深的绝望,为陶渊明,也为那个时代的世道人心。 千言万语只一字,试问谁解其中味。言有尽而意无穷,透过那简洁的文字,我们触碰到了陶渊明的内心,触碰到了他的希望与绝望,梦幻与梦碎。就算隔着千年时空,“后遂无问津者”的沉默,依旧震耳欲聋。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伤,那是曾经天塌下的地方;但是每个人心中也有自己的桃花源,那是我们疗伤的良方。千百年来,我们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希望中构建梦想。梦想着自己的梦想,努力着自己的努力,只为某天,能够寻到自己的桃花源。我们,一直都在寻梦的路上。 这桃源——于国家,是国泰民安。于个人,是安居乐业。于我,是一屋二人三餐四季,是深夜回家依旧亮着的灯。于你呢? 【注:本文是广安市2024年度教育科研课题《“双减”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JA24081)、2023年度华蓥市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双减”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华2023YB07)的研究成果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