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探析时间:2024-11-04 摘要: 中国的古诗词有几千年的历史,随着国家时文化教育的大力支持,越来越多的人对古诗词产生了学习热情。在初中语文文教学中,古诗词鉴赏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引导学生运用直观感知,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储备,对古诗词作品合理想象,以此使学生从中获得审美享受,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这也是培养发展学生语文人文素养的关键。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古诗词具有较高的文化及教育价值,古诗词的学习,重在自我感悟,重在审美鉴赏。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教师要采取灵话多样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生多角度去感知文本,触摸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体悟蕴含于作品中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体验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使学生精准掌握与意象相关的古诗词知识,全面提升初中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一、 捕捉诗歌意象,品鉴诗词意境 鉴赏诗歌,关键的是把握意象,通过意象的特征来理解作品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赏析《天净沙.秋思》时,紧紧围绕文章选取的九种代表秋天的意象即可。“夕阳”西下,“昏鸦”都知道要归巢,何况在外漂泊的游子。炊烟袅袅的村庄,怎不让人思念家乡?它们描绘出了一幅寂寞单调的秋景,带给我们的是凄清悲凉的意境,明确了意象的特征,诗人的情感也就不言而喻。又如,《使至塞上》一诗,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茫茫无边的沙漠,唯有一个“大”字才能描绘出它的壮阔,天地空旷,一缕“孤”烟直直地升向空中,岂不单调?横穿沙漠的黄河曲折蜿蜒,杳无尽头,一轮红日正缓缓下沉,岂不凄清?这幅荒凉的画面,这一种特殊的氛围,会让学生融情于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置身于古诗词的意境当中,才能使含蓄的内涵变得活泼开放,易于理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二、了解写作背景,深挖隐含信息 以唐代诗人李白为例,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抬头仰望,看到的是飞翔的雄鹰和蔚蓝的天际,因此他的诗尽显狂放、自信和张扬,而安史之乱后,杜甫身处国家由盛转衰的时期,他所能看到的是遍地的坎坷和满目的荆棘,因此他的诗就尽显苦痛、充满了血和泪。相比于唐代文学来说,宋代积贫积弱,国力衰退,在文学家的笔下,宋代文学少了雄伟气魄,多了国仇家恨,少了豪迈,多了悲凉。由此可以看出,在鉴赏古诗词时,对其所处的朝代背景进行分析,同时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能够帮助学生使学生充分了解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增强鉴赏效果[1]。 在学习《酬乐天扬州席上见赠》时,在开始学习前,如果让学生能够对刘禹锡参与政治改革失败之后,被贬到外地长达二十几年的背景有个大致的了解,那么学生在对这首诗进行学习时,就会很容易理解作者被贬谪之后的悲愤、抑郁之情,体会到巴楚之地的贫瘠凄凉,深切感受到作者借“烂柯人、阳笛狱”等典故表达离开长安二十几年后的情感,充分体会到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以往的怀念。通过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进行了解,能够使学生对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以及所表达的感情有个正确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良好的古诗词教学效果。 三、分析佳句妙言,提升鉴赏深度 语文教师在开展古诗词鉴赏教学时,在让学生精准把握古诗河的整体内容之后,就要让学生对这些“佳句妙言”着重进行分析。例如,在开展杜牧的《赤壁》古诗词鉴赏教学中,为了正确引导学生对诗词中的“佳句妙言”进行提炼鉴赏,教师就要在课前阶段引入了有关古诗词“佳句妙言”的知识内容。古代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对词句的运用是十分下功夫的,许多“佳句妙言”都是作者从情境、表现力、语言简洁性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的,这样不仅能够使词句与所要表达的情境互相融合,同时也能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创作情感。 四、调动已有知识,增强实践能力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鉴赏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调动其自身现有的经验和知识,把古诗词中所体现的光、声、色等与实际生活进行联想,使古诗词更加具体化、生活化。这里包括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通过引导学生古诗词的学习,对诗人所处的时代生活进行最大程度地还原;二是结合现有的知识能够完成诗作的创造。把古诗词生活化,才能够使学生理解起来,准确把握其中的意象,充分掌握其所表现的情感和旨趣,从而对古诗词进行有效的鉴赏。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把古诗词有效融入特定的情境中,使鉴赏活动更加真实、具体,从而为古诗词赋子新的生命[2]。 在教学李商隐的《无题》时,教师在讲解诗中“晓镜但愁云鬓改”的这一内容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对女主人公对镜梳妆画面的想象,体会其面对镜中自己渐老、消瘦的面庞,从而黯然神伤的情感,结合“终不悔”感受她执着的情感,想象其因思念难眠因而对月抒情的画面,以此达到古诗词鉴赏的效果。 五、赏析诗歌情感,体会诗情之真 古诗词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语言精练、语言表达能力强、寓意深刻。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苏轼第一层想要表达的思想是希望朝廷以战争来抵御敌人的政治主张,第二层思想就是苏轼自身渴望报效朝廷愿意出征作战的壮志豪情,尽管自己已经年老体衰,依然无法阻挡他身赴战场的伟大志向。通过全篇的分析让学生感受苏轼的伟大爱国情怀。词的上阕是属于叙事,下阙属于抒情,酣畅淋漓,结尾直抒胸臆,这首词多次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多种层次向读者展示了他的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意气。这里教师所起到的是一个引导作用,通过逐层深入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思想感情的表达。学生从古诗词中学习思想感情表达的手法,以及从中感受到别人的情感世界,在别人的世界里想象自己的世界,通过比较和联想,让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生活,在感受诗人精神世界的同时,提高鉴赏情感的能力。 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遗产,能够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理应代代相传。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研究古诗词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崇兆平,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J].学周刊,2020(06):43. [2]费月洁,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策略分析[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11):30-31. 【注:本文是广安市2024年度教育科研课题《“双减”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JA24081)、2023年度华蓥市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双减”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华2023YB07)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