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变”让自主探究换来满园春色时间:2024-12-01 让“自主探究”步入语文教学的殿堂,这样才能迎来语文教学的“满园春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效地“自主探究”呢? 一、变教师“牵引”为“启发点拨”,相机诱导 要让“自主探究”步入语文教学的殿堂,教师就要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启发点拨学生,而不是牵引学生。课堂上,当学生想知而不知,想说而说不出,心理上产生了“愤”“悱” 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指引,让学生恍然大悟,以此收到最佳学习效果。教师备课时决不能只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主观愿望预设教学过程,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以及实际学情来预设,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点”在关键处,“拨”在疑难处,让学生时时有“柳暗花明”的感觉。这样的语文教学才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探究才有大显身手的天地。 二、变“琐碎分析”为“熟读促思”,以读为本 语文教学,实际上是以阅读和写作为主,将词、句、段、篇,听、说、读、写融为一体的综合训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读”是语文学习之精髓,是摄取语文素养之捷径。学生的读书过程既有语感的培植,又有情感的陶冶;既是语言内化的过程,又是心灵净化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学应变琐碎的分析为熟读促思,以读为本。我们应抓住“读”这个根本,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反复地去读,从读中扩大识字量,从读中理解词语的意思,从读中品味句子的哲理,从读中领悟文章的真谛,从读中汲取人文的营养,从读中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读中提升学生的品格。 比如在教学《沁园春·雪》时,我摈弃了繁琐分析的做法,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要求学生除注意恰当的停顿外,还应注意词语的重音、句子语调的轻缓或急速高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逐步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意境,读出神韵。“读”不仅使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清晰的再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更使他们领会到了语言文字所蕴涵的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及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三、变“越俎代庖”为“自主研索”,以生为主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通过探究、体验、感悟而获得语文素养的过程。学生语文素养的获得不是来自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述,而是来自学生的自读自悟。自悟中有语感的积淀,自悟中有思维的培养,自悟中更有创新的火花。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能够以“读”见“悟”,以“悟”促“读”,“读”“悟” 相辅相成;因“文”悟“道”,因“道”学“文”,“文”“道” 相得益彰。 我们要让学生真正获得语文素养,就要改变教师越俎代庖的做法,不要再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强加给学生,而要让学生依据文本并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通过自读自悟,在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后自行获得,并在与同学的合作交流中优化提升。 比如在学习《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我只设计了问题让学生们自主研讨 :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几件事?重点是写的哪件事? 你从这些事中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自主感悟与合作交流后明白了:阿长虽然出生低下、饶舌多事、不拘小节,但她关心孩子、淳朴善良、真诚热情、乐于助人,所以才会得到作者的尊敬、感激和深深的思念。 自主感悟和合作交流,锻炼了学生的品读、分析、概括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取得了教师包办代替所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四、变“统一认识”为“各抒己见”,激励创新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应付考试,就把教参搬上教案,让全体学生“统一认识”,共记“标准答案”,根本没有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子。 但是,语文的教学过程,既是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过程,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过程和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过程。语文能力的提高,不仅要经历一个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检验的认识过程,而且离不开学生个体自主学习时的独特体验。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由学生在自主学习、质疑提问、探索求解、合作交流、辩论求真的思维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死记硬背标准答案而不能举一反三,既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更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活动,使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我的叔叔于勒》后,让学生反思并讨论自己解读作品所得,我没有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让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主宰了人的心灵和生活,金钱使互相对立的人亲密无间,使骨肉亲情分道扬镳,菲利普之所以不肯和亲弟弟相认,就是因为金钱的原因,这样残酷的情景,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现实概括;有的说,于勒将菲利普一家的生活拖累到贫困中而不能自拔,如果再认于勒,等于生活更加穷困,等于扼杀女儿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所以,小说表现了小人物生活的辛酸;有的说,小说在故事情节安排上,看似平铺直叙,实则波澜起伏,张弛有度,让人物言行前后对照,尖锐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作品的中心思想;有的学生认为,莫泊桑从浩瀚的现实中撷取一朵浪花,用平常的人物,平常的情节,以小见大,从局部看整体,通过生活琐事反映了社会的本质。 五、变“控”为“放”,主动探究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学时间由教师支配,学生思维空间被教师占据,学生学习方法被教师掌控,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毫无主动性可言。要让自主学习步入语文教学的殿堂,语文教学就应变“控”为“放”,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学习。 在时间上要“放”。即把每节课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放手学习,自读自悟。凡是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教师一定不讲,讲也要少讲,要“点”得关键,“拨”得到位。有了充裕的学习时间,学生的自主探究才能真正得到体现。 在空间上要“放”。就是指课堂上教师要少问,要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不用教师的问来代替学生的自主质疑,从而不挤占学生的思维的空间,以达到活跃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要不挤占学生的思维空间,就要放手把提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质疑,教师再在学生所提问题的基础上,精心“整合”,归纳成一两个中心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验、感悟。 比如教《苏州园林》一文,我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后,许多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作者采用了怎样的顺序、使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来说明?我就让学生就这些问题展开了探究,由于问题不是由我直接抛出来的而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他们的思维活跃,通过阅读,再质疑,很快掌握了课文的内容。 在学习方法上要“放”。即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不搞“一刀切”,更要鼓励学生创新学习方法。由于认知结构的差异,每个学生的认知方式方法也必然各有特点。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就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有殊途同归之妙。 比如学习《春》时,为了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相应的方法来进行学习:擅长朗读的学生就可以采用读的方法,反复读,在读中领悟感受;擅长分析的学生就可以抓住重点词句来品味,在品味中理解感受;喜欢美术的学生就可以边学边画,通过绘画来感受……喜欢用什么方法学,就用什么方法学。有了这样的要求,学生的学习就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因而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只要真正做到了以上“五变”, 就能让“自主探究”步入语文教学的殿堂,从而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迎来语文教学的“满园春色”,同时也必将促进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向纵深进一步发展。 【注:本文是2013年度四川省“十二五”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立项号:SC201331)的研究成果之一,曾发表于《四川教育》2014.7(下半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