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教”的角度看语文好课的四重境界时间:2025-01-16 作为语文教师,对一节好课的理解各不相同,笔者认为从“教”的角度来看,语文好课的四重境界应该是:一堂好的语文课是教得准确的语文课;一堂好的语文课是教得科学的语文课;一堂好的语文课是教得巧妙的语文课;一堂好的语文课是教得深刻的语文课。 第一重境界:教得准确。 这是一堂语文课的基础要求。老师们或许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难道我的课还教不准确吗?事实上,这个问题真还较大程度地存在! 所谓的“教得准确”,并不单单指知识传授上的准确,这一点对专业教师而言,或许可轻松做到。然而,一节课所教,你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准确?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否合宜?教学重点是否合理?以我观课的经验,还真的不一定呢。 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教师依据教材编排体系和学情特点进行合理的二次创造。很多老师在这个过程中,重点拿捏搞偏了,内容把握失准了,有的还将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或科学课,失了语文味。常常出现45分钟的课堂,真正有效时间不足10分钟的现象。如有老师讲《回延安》,耗费30分钟介绍陕北民歌,而作为本课教学重点的“诗歌语言的赏读”,却在短短的15分钟之内一带而过。这就是教得不准确嘛。又如《卖油翁》一课,正确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引导学生掌握文言字词,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而授课老师却花费20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划分朗读节奏,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明显也是搞偏了。 教学内容偏航了的课,就是教得不准确的课,就是低效的课。 第二重境界:教得科学。 这是一堂语文课的较高要求。所谓“教得科学”,就是强调教学方法的科学性,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激发学生兴趣,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流程,以及学生活动,确保教学效益。 从知识角度来说,语文学科不单单重视语言积累和技能训练,同样也要强调思维。每个教学流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逻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教学问题的设计,到学习活动的组织,到迁移训练的安排,都要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予以合理而科学的融合。 如有老师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梳理完文本内容之后,立即进入探究环节: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之间是何关系?表达了什么情感?——学生对草园和三味书屋及其相关的故事、人物、语言,还没有较为深入的认知,就“跳跃式”地将二者进行对比理解,这是违背了学生认知规律的不科学教学方法。 第三重境界:教得巧妙。 这是一堂语文课的更高境界了。即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创设鲜活情景、运用多媒体等技术工具达成教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演讲辩论、口头表达、语言游戏、实践活动、写作运用等巧妙策略,让语文课变得生动地趣,促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多角度、深层次理解文本。 比如有老师教《活板》,教学设计非常巧妙:将“印、火、板、土、帖”五个关键字的理解一线串珠,化繁为简,引导学生轻松理解活板之“刻字补字灵活、制字灵活、拆板灵活、存贮灵活”特点,深刻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比如,有老师教《趣写新闻》,教学形式非常巧妙:借助奥运比赛中郑钦文夺冠的细节进行情景化教学。利用视频、图片、范文,运用仿写、辩论、合作点评、模拟解说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新闻写作方法。 第四重境界:教得深刻。 这是一堂语文课的最高境界了。首先要深度挖掘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品主旨、文学形象、思想和情感价值;组织学生强化语言训练,通过多种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还要结合文化背景和当代思潮,将文学作品融合于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让作品既有历史的底蕴,又有现代的鲜活,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强其跨文化理解能力。 比如,教《孔乙已》的深度挖掘:引导学生体验“短衣帮、小伙计、丁举人、掌柜的”之流底层互害的痛楚,领会中国人麻木心态、看客劣性的可憎,理解科举读书人被“长衫”困住的心头枷锁。又比如教《木兰诗》的视野拓展:除了通过精巧的语文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品析汉乐府的语言,深刻领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和英雄本色,更是利用一些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拓展性材料让学生领略木兰精神的文化浸润,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比如在抗日时期、抗美援朝时期、全世界对抗疫情期间),木兰精神所传递的激励作用。 语文好课的四重境界,“教得准确”是基础,是文化知识的规范传授,能保障课堂的起码效益。“教得科学”是提升,是语文技能和思维的训练场,能保障课堂的高效。“教得巧妙”是发展,是以生为本的语文实践与合作分享,能保障课堂的精彩。“教得深刻”是飞跃,是有深度、有高度、有视野的文本解读和语言训练,能保证课堂让学生受益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