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页 >> 名师名校 >>名师名校 >> 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实施路径
    详细内容

    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实施路径

    时间:2025-09-08     作者:杨远锐【转载】   来自:教育文摘网   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其本质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真实的语言实践实现“做中学”“用中学”。语文生活化教学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为根基,主张将语文教学置于生活场域中,通过“还原生活—链接生活—回归生活”的三维路径,实现知识建构与素养发展的有机统一。

    语文生活化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关联体现在三个层面:阅读教学中通过还原生活场景,学生在体验中感知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认同;口语交际时在真实交际情境中,学生运用语言解决问题,发展语用能力与逻辑思维;写作教学中生活为文学创作提供素材,学生通过观察生活、表达生活,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一、阅读教学:创设生活情境,唤醒情感共鸣

    阅读教学需打破 “文本 — 教师 — 学生” 的单向传递模式,通过 “生活还原 — 情感体验 — 思维提升” 三步法,构建深度学习场域,这与语文核心素养中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 的培育目标深度契合,能让学生在与文本、生活的互动中实现素养的全面提升。

    在阅读教学中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既能引发学生共鸣、激发情感,又能充分调动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生活的关注与体验,引领他们走进生活品味多彩人生,而这一过程本身就是核心素养落地的生动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 需要在具体的生活语境中积累和实践,“思维发展与提升” 离不开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文化传承与理解” 需依托生活中的文化印记,“审美鉴赏与创造” 则能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滋养。

    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设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环境,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生活经验、已有知识、自身发展紧密联系,将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课堂知识与课外生活贯通,以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为载体,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主动学习、获得发展,实现核心素养的逐步养成。

    例如,在学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老师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与母亲之间发生过的矛盾及和解过程,或是母亲默默付出的瞬间。学生自由分享这些故事,在分享中感受母爱,进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语言表达与交流深化了对文本情感的理解,提升了 “语言建构与运用” 能力,还在情感共鸣中学会感恩,实现了 “审美鉴赏与创造” 中对人间真情的体悟,同时也促进了对亲情文化的 “传承与理解”。

    又比如学习《植树的牧羊人》时,引导学生回忆身边那些默默为社区、为环境付出的人,他们可能是每天清扫街道的环卫工人,可能是在小区里种满花草的邻居。让学生说说这些人的行为给周围带来的变化,从而感悟到平凡人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不平凡的价值,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生活现象的联想与分析,锻炼了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达成 “思维发展与提升”;同时,从牧羊人到身边的奉献者,学生体会到人类共同的美好品质,这是 “文化传承与理解” 的体现,而对这种美好行为的认同与赞美,也属于 “审美鉴赏与创造” 的范畴。

    总之,将阅读教学的 “三步法” 与核心素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与文本的交融中深度学习,能使他们在提升语言能力、发展思维的同时,更好地传承文化、提升审美,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口语交际:链接真实生活,发展语用能力

        口语交际教学需突破 “模拟情境” 的局限,转向 “真实任务驱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与语文核心素养中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 的要求高度契合,通过真实场景中的语言实践,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同时,实现思维、文化与审美的综合发展。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内容紧密围绕学生生活与成长需求,为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了丰富载体。不同学段的口语交际目标虽各有侧重,但均以 “链接生活、创设真实情境” 为路径,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进而促进思维发展与文化理解。

        我们要在平常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渗透口语交际的运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口语交际,既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又学会在不同场合与人有效沟通。比如,七年级上册的 “讲述”,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一次难忘经历,在班级里向同学讲述,讲述时注意对象和场合,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这一过程既提升了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也在分享中加深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八年级下册的 “辩论”,围绕 “信息时代是否还需要读经典” 这一贴近生活且富有思辨性的话题,让学生分组展开辩论,在搜集论据、阐述观点、反驳对方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也加深了对经典文化的理解,契合了核心素养中 “思维发展与提升” 和 “文化传承与理解” 的要求;九年级上册的 “讨论”,针对 “如何解决校园内的浪费现象” 这一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大家各抒己见,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在讨论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了合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语言运用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

    根据不同的口语交际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做到先乐于倾听,再乐于表达。例如,“演讲” 这一口语交际内容,可以结合学校的读书节活动,让学生以 “我与书的故事” 为主题进行演讲,在准备和演讲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语言表达的感染力,也在分享中传递了对书籍的热爱,实现了 “审美鉴赏与创造” 的素养培养;“劝说” 则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影响了学习和生活,让学生以朋友的身份进行劝说,在劝说中既要注意语气和方式,又要摆事实、讲道理,这既锻炼了语言运用的灵活性,也培养了关爱他人的品质。

    总之,将口语交际教学与核心素养相结合,链接真实生活,运用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具体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全面提升素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写作教学:回归生活本源,激活表达动力

    写作教学需摒弃 “为写而写” 的功利倾向,通过 “观察生活 — 积累素材 — 创意表达” 的闭环,让学生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文字生产力,这与语文核心素养中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 的培育要求高度一致,能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实现素养的综合发展。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在写作教学中,丰富学生的生活,引导他们接受客观事物、关注现实生活,正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路径。“语言建构与运用” 需要在对生活的观察与描述中不断积累和锤炼,“思维发展与提升” 能在梳理生活素材、构思表达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文化传承与理解” 可通过对生活中文化现象的书写得以体现,“审美鉴赏与创造” 则能在发现生活之美、用文字呈现美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让学生明白熟悉生活是写作的前提,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基础,热爱生活是写作的关键,引导他们走出狭小的课堂,走进广阔的生活,积累大量写作材料,对客观事物产生丰富而深刻的感受,才能在提升写作水平的同时,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

    在《那一刻,我长大了》的写作教学中,授课老师没有直接讲授写作技巧,而是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让自己觉得突然长大了的瞬间。有的学生说第一次独自照顾生病的奶奶时,有的学生说在看到父母为生活奔波的疲惫身影时。老师引导学生详细描述当时的场景、自己的动作、心理变化,学生们积极分享,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之后老师结合学生的分享,指导他们如何把这些内容有条理、有情感地写下来。

    这样的教学方式,打通了学生生活与写作的通道。在回忆与描述的过程中,学生不断组织语言、精准表达,提升了 “语言建构与运用” 能力;在梳理成长瞬间的来龙去脉、分析自己心理变化的逻辑时,锻炼了 “思维发展与提升” 能力;通过书写亲情、生活中的责任等内容,加深了对家庭文化、社会生活中美好品质的 “传承与理解”;而用文字细腻地展现成长中的感动与感悟,本身就是一种 “审美鉴赏与创造”。让学生觉得写作不再是一件难事,而是对生活的真实记录与感悟,更是核心素养成长的生动体现。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生活化教学,本质上是将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生活”,从“知识”升华为“素养”。通过创设生活情境、链接真实任务、回归生活应用,学生不仅掌握了语言工具,更在体验中理解了文化、在实践中发展了思维、在表达中提升了审美。未来,唯有持续优化这些教学路径,让阅读、口语、写作教学相互融合、协同发力,才能真正推动语文教育从“教书”迈向“育人”,让语文课堂成为滋养学生生命成长的沃土,让他们在运用语文的过程中,收获素养的全面发展与生命的丰富充盈。(华蓥市第二中学 杨远锐)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