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使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优化教学实践时间:2025-09-18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作为“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落地的核心载体,其使用质量直接决定语文教学成效。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核心作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自投入使用以来,以“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重视基础与能力进阶并重”“关注实践与素养落地结合”为特征,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系统化框架。然而,一线教学中仍存在“教材研读浅表化”“基础训练弱化”“教学关系失衡”等问题,导致教材功能未充分发挥,核心素养难以有效落地。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优质的语文教学应从“教材深度研读、基础能力夯实、教学关系处理”三个维度,构建“研读—实践—优化”的教学框架,需以“教材研读”为前提,聚焦单元导语、课文文本、练习设计的系统解读;以“基础能力”为根基,强化字词运用、语段精读、读写习惯的培养;以“关系处理”为关键,平衡单篇教学与单元整体、文体知识与能力培养的辩证关系。下面结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小石潭记》等教学案例,系统梳理教材使用的关键环节,提炼可操作的教学策略,为广大同仁突破教学困境,提升教材使用效率,落实核心素养提供实践参考,实现“从教材文本到教学实践”的深度转化,最终达成“以教材为载体,以素养为目标”的语文教学愿景。 一、教材深度研读:把握编写意图,挖掘教学价值 教材研读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工程”,需突破“泛读浏览”的浅表模式,聚焦“单元导语—课文文本—练习设计”的系统解读,精准把握编者意图,挖掘文本的“价值观念、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重教学价值,为教学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一)单元导语研读:锚定教学方向,明确双线目标 统编教材单元导语采用“人文主题+语文要素”的双线结构,前者规定教学的“价值导向”,后者明确教学的“能力目标”,二者共同构成单元教学的“坐标系”。研读单元导语需完成“三维解码”: 人文主题解码:把握单元的“价值内核”,明确教学需渗透的思想情感与文化导向。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其人文主题聚焦“革命文化与英雄精神”,研读时需思考“如何通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等文本,引导学生体会革命先辈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将“立德树人”融入教学全过程。 语文要素解码:拆解单元的“能力目标”,明确“教什么”与“怎么教”。该单元语文要素为“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了解新闻的基本特征”,研读时需进一步细化:“把握主要内容”可分解为“概括新闻导语、梳理主体层次”;“了解基本特征”可分解为“分析新闻真实性、及时性、客观性”,确保教学目标具体可操作。 双线关联解码:建立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内在联系,避免“价值与能力脱节”。如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需通过“梳理新闻主体层次(语文要素)”,体会“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人文主题)”,实现“能力训练”与“价值渗透”的协同。 (二)课文文本研读:聚焦核心价值,细化解读维度 课文是教材的核心载体,研读需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形式到内容”的逻辑,通过“七步精读法”( 字词认读与理解;句间关系分析;内容概括(读厚→读薄);文学形象与情景构建;课后练习独立完成;文本解说撰写;核心问题提炼)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避免“重内容轻形式”或“重形式轻内容”的片面解读。 1.基础层面:字词与句间关系 字词是语文学习的“基石”,需实现“认读—理解—运用”的闭环。如研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需关注“荻港”“锐不可当”等字词的音形义,更要分析“第一句与第二句的关系”——第二句“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是对第一句“一千余华里”的具体注解,引导学生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句间关系分析是精读能力的核心,如文中“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三句,需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关联”与“逻辑推理”,划分“汤恩伯的判断”与“事实结果”,培养“依据文本逻辑分析内容”的精读习惯。 2.中层层面:内容与形象构建 内容概括需实现“读厚”与“读薄”的统一:“读厚”即融入读者的联想与想象,如研读《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时,通过“少年求学—青年成长—工程建设”的阶段梳理,联想南仁东“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具体场景;“读薄”即把握文本实质,用简洁语言概括“南仁东为‘中国天眼’付出的努力与崇高品格”。文学作品研读需注重“情景与形象构建”,如读《小石潭记》时,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再现“青树翠蔓、蒙络摇缀”的潭边景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水中景象,培养“文本具象化”能力,为后续情感体悟奠定基础。 3.深层层面:价值与问题提炼 文本教学价值需从“价值观念、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维度挖掘: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为例,价值观念指向“革命胜利的自豪感与爱国情怀”,核心素养聚焦“语言建构与思维发展”,关键能力侧重“新闻解读与信息提取”,必备知识涵盖“新闻体裁要素与语言特征”。同时,需提炼“理解全文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如“新闻导语如何概括主要内容?”“文中哪些语言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确保教学围绕“关键问题”展开,避免目标分散。 (三)练习与提示研读:落实编写意图,强化实践导向 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阅读提示、活动设计是编者“教学意图”的直接体现,需避免“随意删减”或“形式完成”,实现“每一项要求都落地”: 1.课后练习:分层落实能力目标 课后练习多遵循“基础—提升—拓展”的层级设计,需逐一突破。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后练习“分析新闻主体的层次划分”,对应“梳理信息”的基础能力;“体会文中词语的感情色彩”,对应“语言鉴赏”的提升能力;“尝试写作一则校园新闻”,对应“实践应用”的拓展能力,教师需引导学生完成全流程练习,避免仅关注基础题而忽视能力进阶。 2.阅读提示:补充文本解读视角 阅读提示是教材文本的“延伸解读”,可与课文形成互补。如《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的阅读提示指出“以‘看星星’串起全文”“穿插具体描写让传主‘立起来’”,研读时可结合提示引导学生分析“线索作用”与“描写效果”,突破“概括叙述与具体描写结合”的教学难点。 3.活动设计:衔接单元整体目标 单元“阅读综合实践”活动是对单元语文要素的集中落实,需关联单元内多篇文本。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新闻阅读与写作”活动,要求“对比分析单元内新闻的结构与语言”“撰写校园活动新闻”,研读时需明确活动设计与单元导语中“把握新闻内容、了解新闻特征”的关联,确保活动服务于单元整体目标,避免“孤立开展”。 二、基础能力夯实:立足教材文本,培养核心素养 语文基础能力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根基”,需以统编教材为载体,强化“字词运用、语段精读、读写习惯”的系统训练,避免“重能力轻基础”“重拓展轻课本”的教学误区,实现“基础扎实、能力进阶、习惯养成”的协同发展。 (一)字词教学:从“认读理解”到“迁移运用” 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的“保底工程”,需突破“以词解词”的浅表模式,构建“语境理解—积累记忆—迁移运用”的闭环: 语境化理解:结合课文文本解读字词含义,避免“孤立记忆”。如教学《小石潭记》中“蒙络摇缀”,需结合“青树翠蔓”的语境,理解“蒙(覆盖)、络(缠绕)、摇(摇动)、缀(下垂)”的动态画面,而非单纯背诵字典释义;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锐不可当”,需结合“我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语境,体会词语中“不可阻挡的气势”。 系统化积累:建立“课文字词库”,按“单元—体裁—主题”分类整理,如将“战争类”文本中的“锐不可当、摧枯拉朽”,“写景类”文本中的“清冽、寂寥”归类记忆,同时结合“读读写写”栏目,要求学生摘抄、默写,实现“课本内积累”。 情境化运用:设计“生活化语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字词。如学完“慷慨激昂”后,让学生描述“运动会开幕式的场景”;学完“鲜为人知”后,让学生介绍“一位鲜为人知的历史人物”,通过“造句、片段写作”等形式,让字词从“课本”走向“生活”,实现“记忆—运用”的转化。 (二)语段精读:从“句间关系”到“文本逻辑” 语段精读是“阅读能力”的核心,需以教材文本为依托,通过“分层训练”培养学生“读懂句、理清段、把握篇”的能力,避免“泛读浏览”导致的理解偏差: 句间关系分析:聚焦“关联词语、逻辑关系”,引导学生读懂语段内部联系。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通过“一样”明确西路军与中路军敌情的一致性,体会新闻“概括与具体结合”的特点;《天上有颗“南仁东星”》中“从少年时的求学、青年时的成长,到主持的伟大工程落成启用”,通过“从……到……”梳理时间线索,把握传记“按时间顺序叙事”的特征。 语段层次划分:结合文体特点,引导学生梳理语段结构。如新闻语段可按“导语—主体—背景”划分,议论文语段可按“论点—论据—结论”划分,记叙文语段可按“起因—经过—结果”划分。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为例,引导学生按“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的空间顺序划分层次,体会新闻“条理清晰”的特征。 文本逻辑把握:通过“提问—探究”引导学生把握全文逻辑。如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设计问题“为什么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引导学生结合“中路军最先渡江、东路军最后渡江”的时间顺序,以及“东路军敌情最复杂”的内容重要性,理解新闻“兼顾时间与重要性”的逻辑安排。 (三)读写习惯:从“教材文本”到“日常实践” 良好的读写习惯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长效保障,需以教材为起点,培养学生“读思结合、读写联动”的习惯,避免“课上学习、课下丢弃”: 1.阅读习惯培养 积累习惯:鼓励学生在教材中“圈点勾画”,对喜欢的佳句(如《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关键语句(如新闻导语)做批注,建立“课文摘抄本”,定期复习。 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对教材文本中的“模糊点”主动检索、查阅,如读《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时,对“中国天眼的工作原理”不理解,可通过查阅资料补充认知,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 反思习惯:要求学生阅读后“写简短感悟”,如读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后,写下“对‘新闻真实性’的理解”,实现“阅读—思考—表达”的闭环。 2.写作习惯培养 模仿习惯:引导学生模仿教材文本的结构、语言、手法。如模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主体”结构,撰写校园新闻;模仿《小石潭记》的“移步换景”手法,描写校园景物。 引用习惯: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化用教材中的优美词句、古诗文名句。如写“爱国主题”作文时,引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教材所学),或化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锐不可当”等词语,实现“读写联动”。 修改习惯:参照教材练习中的“修改提示”,引导学生修改习作。如结合“新闻语言准确性”的要求,修改自己撰写的校园新闻,删除冗余信息,确保语言简洁准确。 (四)朗读训练:从“熟悉文本”到“情感体悟” 朗读是“感受文本”的重要方式,需突破“机械读字”的模式,设计“阶梯式朗读”,让学生在“多读多练”中熟悉文本、体悟情感,为深层理解奠定基础。以《小石潭记》为例,可设计以下朗读阶梯: 1.基础层:读准字音与停顿 朗读有标点的课文,重点关注“篁竹(huáng)”“清冽(liè)”等字词的读音,以及“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的停顿,达到“三四分熟”。 2.进阶层:突破形式与记忆 朗读无标点、竖排版、繁体字版本的课文,通过“无标点断句”“竖排阅读适应”“繁体字识别”,强化对文本的熟悉度,达到“五六分熟”。 3.提升层:融入情感与理解 采用“接龙读”“填空读”“译文对照读”等形式,如“接龙读”时,一人读原文,一人读译文,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语言差异;“填空读”时,教师留白“潭中鱼可____头,皆若____无所依”,引导学生回忆文本,同时融入“闲适—寂寥”的情感变化,最终实现“熟读成诵”。 三、教学关系处理:平衡辩证关系,优化教学实践 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单篇与单元”“知识与能力”两组核心关系,处理不当易导致教学碎片化、形式化。需以“统整思维”平衡两组关系,实现“单篇为单元服务,知识为能力奠基”的教学逻辑,避免非此即彼的片面倾向。 (一)平衡“单篇教学与单元整体”:实现“以篇促单元,以单元统单篇” 统编教材采用“单元整体设计”,单篇教学需融入单元框架,避免“孤立教学”;单元整体需依托单篇文本,避免“空泛统领”,二者形成“互促共生”的关系: 1.单篇教学:立足文本,呼应单元 单篇是单元目标落地的“载体”,教学需明确“本篇文本在单元中的功能”。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新闻范例”,教学时需聚焦“新闻要素、新闻结构、新闻语言”的解读,同时呼应单元“革命文化”的人文主题,通过分析“我军英勇渡江”的场景,渗透爱国教育;教学后需引导学生关联单元内其他新闻文本(如《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对比“不同新闻的结构差异”,为单元“新闻阅读与写作”活动奠定基础。 2.单元整体:统整单篇,落实要素 单元是单篇教学的“方向”,需通过“单元导语引领—单篇呼应—活动总结”的流程,实现目标统整。如该单元教学可按以下步骤展开: 导入环节:解读单元导语,明确“把握新闻内容、了解新闻特征”的语文要素与“革命文化”的人文主题。 单篇环节:每篇新闻教学聚焦单元要素的不同维度(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聚焦“结构与真实性”,《国行公祭》聚焦“语言与情感”)。 总结环节:通过“阅读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单篇所学,完成“新闻写作”任务,实现单元要素的集中落实。 3.关联策略:建立“单篇—单元”联结 教学中需设计“联结性问题”,如“本文的新闻结构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有何异同?”“这篇文本如何体现单元‘革命文化’的主题?”,引导学生在单篇学习中关联单元整体,避免“见树不见林”。 (二)平衡“文体知识与能力培养”:实现“知识为基,能力为标” 文体知识是“理解文本、发展能力”的工具,需避免“概念先行”的灌输模式,采用“能力驱动—知识渗透”的路径,让文体知识在读写实践中自然落地,而非孤立讲授: 1.新闻教学:从“能力训练”渗透“文体知识” 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为例,传统教学常先讲授“新闻的定义、要素、结构”等概念,再让学生在文本中寻找对应内容,导致“知识与文本脱节”。优化路径如下: 第一步:听读概括,引出“导语”概念 教师模仿播音员朗读课文,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新闻主要内容”,学生提炼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后,引导学生找到文本对应语句(第一句),进而引出“导语”的定义——“新闻中概括主要内容的句子”。 第二步:细节分析,渗透“真实性”特征 提问“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引导学生浏览课文,找到“西路军35万、中路军30万、东路军35万”的具体数据,体会新闻“用事实说话”的真实性特征。 第三步:层次划分,理解“主体”功能 让学生划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的叙述层次,分析每层内容的详略安排,进而理解“主体”是“对导语的具体展开”。 第四步:语言品味,体会“新闻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找出“不料”“锐不可当”等词语,分析其中的感情色彩(如“不料”暗含对汤恩伯的讽刺),体会“新闻语言既准确客观,又蕴含情感”的特点。 通过“能力训练—概念提炼—知识深化”的流程,文体知识自然融入能力培养,避免“概念与实践两张皮”。 2.文言文教学:从“文本解读”渗透“文体特征” 以《小石潭记》为例,教学“记”的文体知识时,不先讲授“‘记’是古代文体,多记风物、抒情议论”,而是通过以下步骤渗透: 第一步:朗读感知,梳理“记”的内容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梳理“发现小石潭—描写潭中景物—抒发内心感受”的内容脉络,体会“记”“记风物”的特征。 第二步:情感分析,体会“记”的抒情性 分析“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表达,结合作者柳宗元的贬谪经历,理解“记”“借风物抒情”的特征。 第三步:总结提炼,明确“记”的文体知识 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与情感的基础上,总结“‘记’这种文体多通过描写风物表达情感”,实现“文本解读—知识提炼”的自然转化。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有效使用,需以“深度研读”为前提,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以“基础夯实”为根基,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以“关系平衡”为关键,优化教学的整体设计。初中语文教师需突破“教教材”的传统思维,树立“用教材教”的专业理念,将教材文本转化为“素养落地”的载体,将教学过程转化为“能力进阶”的路径。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教学中,教材既是“起点”也是“纽带”——它连接着“基础知识与高阶能力”,连接着“文本解读与生活实践”,连接着“文化传承与价值塑造”。唯有深入研究教材、科学使用教材、创新拓展教材,才能真正实现“以语文育新人”的教育目标,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