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山劈路,逐光前行—记林世跃与隧道的源缘

作者: 教育文摘网福建新闻中心 2024-06-06

      “广州的桥,山东的路,中国隧道平潭造”,一句顺口溜,记录了平潭隧道业的兴盛,也将林世跃的命运与隧道紧紧交织在一起……3600米海拔的派墨公路改建工程、2700米海拔的青海拉西瓦水电站项目、最高的双曲薄拱坝四川凉山州锦屏水电站项目、温福铁路、峡门隧道、西安地铁……一个个难度高、工程量大的国家重点项目,都少不了林世跃劈山凿路、挖洞开渠的身影。“啃下来、打过去,想办法、不放弃”,这几句言简意赅的话语,是林世跃的工作准则,也伴随着林世跃一下又一下铁榔头的敲击、一声又一声风机钻的轰鸣,踏遍大江南北,勇闯高山溶洞,凿开横亘的大山、挖出发展的隧道、建起南来北往的铁路、架起希望的水坝。


640.jpg

 福建创跃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林世跃


      上世纪90年代到2010年,是平潭隧道业逐渐发展成熟的阶段。顶峰时期平潭人承接的隧道工程甚至能占到全国隧道工程的70%以上。而这个阶段,也正是林世跃投身隧道业并不断发展壮大的时期。

  带着对平潭“隧道之乡”的种种疑问以及对平潭“隧道人”工作的进一步探寻,我拜访了福建创跃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福建闽跃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福建创跃隧道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福建省东岚经济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林世跃,在交谈中也收获了许多意外的故事。

离岛——为了生活

  “平潭岛、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古老的民谣道出平潭曾经的寂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平潭人的生计以渔业、航运为主,“向海讨生活”,锻造了岚岛儿女坚毅的性格和不屈的精神。加上上世纪60年代初,平潭作为我国海防前线,开始挖防空洞、地下粮库和修建军事设施,或许就是在这样长年累月的生存环境里,间接练就了海岛人的打隧道的能力,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实践经验。因此,一些平潭人带着坚毅不屈的海岛人特性,离岛外出务工,从事的多是艰苦、恶劣、别人不敢干的隧道行业。而林世跃就是这其中的一员。

  1998年,25岁的林世跃放弃了平潭国有盐场稳定的工作机会,带着对未知世界的迷茫以及未来的憧憬,和大多数出岛闯荡的年轻人一样,投奔了隧道行业。一个新人,一张车票,第一站就从海岛到了陕西。西康铁路四个字,成为了他与隧道打的第一次照面。

  年轻人第一次进隧道,只见头顶的石头往下掉,到处都是施工的灰尘,漆黑的洞穴仿佛要把一切吞灭。任谁都感到压迫与害怕,但敢冒险、能吃苦的林世跃却没有退缩。为了尽快适应环境,有时候早上八点进去,直到凌晨才回到工棚休息,忙起来的时候连吃饭都是蹲在洞里吃。海岛青年终于褪去对外面世界的所有想象,只剩下眼前真实漆黑的隧道,此后每往里挖一段,都是为了能更快地见到隧道疏通后的第一道光


640 (1).jpg

施工中的隧道


      短短两年,林世跃从初出茅庐的海岛青年,靠着“一把榔头打天下”的闯劲,在摸爬滚打中成为了精通挖掘、支护、后勤等多项工地经验的“隧道人”。但生活的困局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所改变,窘境依然吞噬着生活的激情,破局,或许势在必行。

破局——为了信念

  林世跃很快就等来了他事业上的第一次转机,在千禧年来临之际,林世跃大胆地做了一个决定,去青海。

  “青海,拉西瓦水电站。”此时的林世跃用再也平常不过的语调说出那个只出现过在课本里的拉西瓦水电站,位于青海省境内的黄河干流上,是黄河上游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规划的第二座大型梯级电站。

  “什么?!”大家几乎是不可置信地望着他,“从陕西一下子到青海了,这距离也太远了吧,而且据我所知该施工点地处西北无人区内的悬崖峭壁,南北差异、高原反应、族群问题……这些都是很难克服的。”

  “我知道,这些问题当时身边人也都劝过我,但是,这是一个机会,机会是不等人的,别人不愿意做的,我们才能够争取到项目。”林世跃淡淡地说道。就这样,一群抓住机会绝不放手的海岛青年,成为了第一批进驻青海的平潭施工队。或许这就是平潭人的勇气,从骨子里向海而生的勇气。

        但困难却不像此刻说出时这么淡然,恶劣的生存环境,紧缺的物资,女性面临的生存危机更甚,不能一人独自外出采购,因为一不小心就会受到抢劫与追赶。水资源更是只能用桶装,从二三十公里之外运输到工地……我无法想象这些要怎么克服,但林世跃做到了。不仅如此,他建造的拉西瓦水电站还入选“2022中国新时代100大建筑”名单,或许二十年后的这份荣誉,是给二十年前一往无前正青春的林世跃最好的慰藉,是他的勇气选择了这座水电站,选择了青海,才造就今日的林世跃、今天的福建创跃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微信图片_20240529163233.jpg

战香炉山 建功彩云”誓师大会


      靠着这一次近乎完美的施工,林世跃一举打响了在隧道行业内的名声。而后,不管是难于上青天的四川凉山州锦屏水电站项目还是从太姥山下经过“温福铁路”,亦或是“峡门隧道”“西安地铁”等多个隧道大工程,林世跃凭借着海岛人勤勤恳恳、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搞一个工程,交一班朋友,树一个品牌”的准则,成为了隧道行业的“金字招牌”,也获得了中国水电十四局有限公司长达二十年的合作。

转型——为了更好

  “你看,无人机来了,困境解决了”。林世跃指着手机里的照片和视频对我说。我看见无人机吊着生活物资,越过几米高的白雪,勇往直前,从后方送到了前方工地。随后,黄色挖机抓紧开始道路清理……以前在很多的材料图片上了解海岛的隧道行业,其中朗朗上口的便是“全国大约七成的隧道都是平潭人打出来的”。可是我从来没有这么近距离观看隧道工地的现场实况。这是位于西藏林芝市海拔3600米的隧道工地上,由于连日来的降雪,封住了工地通往外界的唯一生命线,雅江清洁能源有限公司的派墨公路改建工程推进缓慢,低温与物质紧缺成为施工队面临的重大挑战。

  困境,就像曾经被海岛困住一般难以突破。但是平潭人从不坐以待毙,而是选择主动破局。“我们现在技术越来越成熟,运用无人机运输物资也越来越方便。”林世跃说道。而今林世跃的施工队,通过与时俱进地不断技术升级改造,从最初纯人工的“铁榔头”加上半机械化的设备到现在成熟智能的施工条件,不断地转型,是为了做到更好。

  “一辈子做一件事。”林世跃说,打隧道是他这辈子要做的事。林世跃的办公室挂着琳琅满目的照片和证书,其中一张标记着“福建创跃隧道工程有限公司承建中老铁路拉孟山隧道”的竣工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据我所知,这条连接中国云南省昆明市与老挝万象市的电气化铁路,是第一个以中方为主投资建设、共同运营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跨国铁路。林世跃告诉我,为了响应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的号召,林世跃争取到了中老昆万铁路项目隧道修建机会,这一次的修建,不为钱财、不为自己,只为了让平潭隧道施工技艺能够服务于国家需要。于是他亲自带着平潭的隧道施工团队走出国门,每一道施工工序、每一份施工材料他都认真把关、核验,将中国人的精益求精的追求带到了老挝,也让福建创跃隧道工程有限公司成为了平潭的名片和底气,在隧道业中,在国内外,让平潭为更多人所熟知。


微信图片_20240529163237.jpg

林世跃(左)与福建省工商联党组原书记李家荣在色季拉山隧道口合影

      

      而后,新建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CZXZZQ-1标段色季拉山隧道捌弄曲沟斜井及正洞钻爆段工程在林芝展开,柬埔寨上达岱水电站C2标引水隧洞、调压井及厂房开挖工程在柬埔寨金边进行……每当项目高质量竣工通过验收的时候,林世跃总能收到一块金灿灿的奖牌。


微信图片_20240529163241.jpg

林世跃遂道企业获华能硬梁包水电站施工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2024年1月,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柬埔寨上达岱水电站C2标土建及金属结构安装项目经理部为福建创跃隧道工程有限公司送来了荣誉证书——“团结奋斗促跨越、咱们工人有力量”,公司被评为“优胜单位”。“优秀协作队伍”“生产进度先进单位”“样板工地”……这些奖牌就是最好的肯定。以前投标靠团队,靠奖牌,靠评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林世跃三个字不知不觉成为了隧道业的品质保障。

回岛——为了家乡

  长期在外承接工程,让林世跃好像四海为家了,但他却从来不忘那座小小的海岛。一口地瓜腔,一群抱团取暖的平潭人,哪里都可以是家,哪里又都比不上那个最初的家。


微信图片_20240529163245.jpg

林世跃在福建创跃投资集团公司2023年工作总结大会上讲话


       2010年,平潭海峡大桥正式通车,打破了海岛孤立无援的状态,方便了平潭人出入岛,这也让林世跃更想家了。于是,在2012年,林世跃再次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回岛。

  “可是,您的隧道事业正起色呢……”我欲言又止。在他事业向上发展的时候,怎么按下缓冲键,选择回海岛建设家乡呢?换做普通人,是无论如何也舍不得的。

  可是林世跃已经从当初那个海岛青年蜕变成熟了,他内心深感有份使命与责任驱使着他回去,回到海岛上。“在平潭生活艰难的时候,我们只能往外走。现在桥通了,平潭正如火如荼地建设发展,正是需要人支持的时候,我不能不回去。”林世跃的每个回答,都在意料之外,但是在他身上,又显得如此情理之中。2012年,林世跃在岛上成立了福建创跃隧道工程有限公司。而后几年,林世跃虽然身在平潭,但是公司发展迅猛,在昆明、深圳等地都成立了分公司。直到2023年,他集结所有的力量,创办了福建创跃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绵薄之力反哺家乡、支持海岛建设。

  在这期间,林世跃并没有一心扎在他的老本行里,从2012到2018整整六年,林世跃连任了两届厝祥村的村委主任,为厝祥村的拆迁发展、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振兴等劳心费力,让厝祥村产业活起来、农民富起来。同时,他还大力扶持村里的思源学校,促进地方基础教育发展。


微信图片_20240529163249.jpg

林世跃(右1)参加平潭综合实验区第十一届政协会议


     林世跃还是平潭综合实验区第十一届政协常委,并被评为“社会服务先进个人”。同时,他担任平潭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平潭岚台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平潭振兴乡村促进会副会长、平潭诚信促进会副会长、福建省东岚经济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在发展事业的同时,用心用情为家乡服务。

奉献——为了信仰

  从创业初期到现在,林世跃默默地坚持着十分之一的奉献模式,给贫困家庭,给学校,给教堂,并于2015年成立关爱基金,带着集团每年开展关爱活动,对社会各界包括教会、大学生和弱势群体等给予帮助,捐献金额多达1000多万。从最开始的直接经济援助到鼓励安慰、教育扶持等心灵上的慰藉,林世跃的救济越来越全方位,他并非要借助什么慈善的行为来扩大影响力,或被记住,甚至在很多个人的捐款中要求不要出现名字。他说:“施比受更为有福,走到今天,能为需要的人提供帮助、传递一种正能量已经很知足了。”或许,这种始终保持谦卑有爱的奉献精神,就是林世跃家族式经营的企业能够顺利转变为集团式发展的原因之一。

“如今,福建创跃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有3000多名员工,您是怎么保持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呢”,我道出了自己的疑问。

 “要存着爱心,爱心就是联络全德的。”林世跃告诉我,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

  “所以‘爱’就是一切的秘诀?”我问道。“更准确来说,是心里要有信仰。”林世跃说道。

       因为是一家人共同投身隧道行业,加上多年的实践经验,大家秉承着“彼此相爱”的处事原则,把小小的公司推动成为大集团。尤其在打隧道承接项目的过程中,林世跃看到的不仅是工地,项目,资金,更多看见的是当地需要帮助的人。

  越是在偏远的地区,生活条件越是艰苦。这一点不仅只有林世跃看到,妻子林小芳同样也深深感受到那些偏远地区的藏民和部分落后山区难民的需求。于是乎,一边投身隧道工程,一边周济贫穷困苦的人,成为了夫妻二人的共同生活方式。正如林世跃告诉我,“有了虔敬,又要加上爱弟兄的心;有了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

  因此,我在林小芳的眼里看到了很多不加掩饰的同情与怜悯。在早期大家生活也不富裕的情况下,她依然拥有着爱人助人的能力。“你没有见到那个场景,有些村庄根本没有路出去,与外界隔绝,有的难民瘦得连肋骨都能看见……。”林小芳说道。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发,林世跃第一个站出来,通过平潭综合实验区红十字会官方平台进行捐赠10万……

        这些只是他们故事里的冰山一角。

  在他们给出去的时候,他们自己也在得到。林世跃的脸总是带着宽厚的笑,这一点我和他提起,和照片里的严肃状态完全不同。

  乘势者行,扬势者成。新的形势赋予新的使命,新的起点力争新的飞跃。林世跃将继续带着福建创跃投资集团,以海岛人“不服输”的奋斗姿态赶赴崭新征程,在机遇与创新中逐光前行、一路高歌。( 陈强)


0 阅读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取消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热点聚焦
  • 教育纵横
  • 考试题库
  • 校园之友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