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类阅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时间:2021-06-01         
 类文阅读简称“类阅读”,类文阅读指的是阅读一组同类文质兼美的文章。类文指的是中心明确、感情真实、内容充实、健康向上的文章。 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类文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一种策略。 全国使用部编版教材后,大量阅读的指向更加明确,小学生的阅读走向以教材为例子,链接阅读同类文章,采用1+x模式。简单说,“1”就是教材,“x”就是链接的同类文章。下面谈类阅读的几个特征。 一、选择性。统编版教材单元导语中的语文要素,既有阅读的长度,也有阅读的宽度,总的指向大量阅读。可见,大量阅读不仅是指阅读的专题,还有可选择的阅读空间。 (一)阅读专题。当教材标明一个单元的专题时,这个专题就是一组类别的文章。围绕单元双线要素进行的大量阅读,说明教材单元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可以围绕专题进行大量阅读。 1、群文主题。以一篇文章或一个主题为主,带动其它类似的一组文章进行学习,再用多篇文章来烘托主题,强化主题的一种设计形式。2、探究主题。针对一组文章中的主题进行比较阅读,探究出微主题的一种设计形式。即通过几篇同一主题文章的阅读比较,发现同类主题文章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主旨表达等表现手法上的异同特征。3、复合主题。在大主题确定的同类或同一文章中,复合地运用几种写作方法,多角度表现文章主题的一种微主题的设计形式。4、习作主题。通过对教材与其它文章中同一主题的一组文章所写的形式与内容,作为一个主题,从具体到概括,找文脉、说方法、寻规律,学写法,从而模仿训练,进行读写结合的一种设计形式。5、展示主题。把一组适合诵读的文章材料作为内容,引导学生加工整理成演读篇章,进行朗读训练的一种设计形式。展示就是展演、表演,是按程序进行展示的一种设计形式。6、速读主题。通过一组阅读材料的速度测评阅读的一种设计形式。其要求是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7、积累主题。是记忆为手段,积累为目的的一种设计形式。即从某一主题触类旁通,进行类读,有效积累。比如唐诗宋词分类读。 (二)阅读方式。围绕专题大量阅读同类文章,在阅读方式上,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培养孩子的个性化阅读大有益处。如专题阅读、链接阅读、拓展阅读,对比阅读、延伸阅读等等。 (三)阅读内容。首先,阅读内容必须保证开足开全国家课程,适当开放地方课程,可以建构校本课程,努力构建三级课程的阅读体系。 根据阅读内容适度链接或拓展,以保证课时大量阅读的有效性,可以是两篇文章组成的阅读,也可以两篇以上文章组成的群文阅读等。 (四)阅读场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就是让学生能够适应各种场合的阅读。开发、利用有效的阅读资源,使阅读充满活力,阅读无处不在。可以开展校内阅读,也可以实施校外的阅读,还有亲子共读等。比如:学校阅览室里的书籍适合学生的阅读。工具类的书籍就有语言类、写作类等。校园之外的图书馆里,书目繁多,更具有开放性。学生既可以快速阅读,也可以围绕专题阅读,还可以自主阅读。 二、基础性。语文是基础学科,大力开展类阅读教学活动,保证语文的基础性。大量阅读不仅是语文学科的事情,全学科阅读也在其中,需要加强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发挥语文基础学科的作用。 (一)为大量阅读服务 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体现在基础阅读上,所谓的“基础阅读”,我们把它称之为“直通车”阅读。就是选择教材中的一篇同主题的文章作为例子,带读一篇或两篇同主题的同类文章进行阅读。 随着阅读能力的提升,阅读的量可以逐步增加,由“1+1”增加为“1+2”,或“1+3”,最后实现“教材+”。 比如:我们让学生阅读围绕专题《四季之美》展开阅读,可以有四篇文章组成,阅读材料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四季之美》《鸟的天堂》和《月迹》。 单拿教材中《鸟的天堂》一文来说,我们要以教材中的哪些材料作为例子呢?一是统一专题《四季之美》;二是统一语文要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这样,链接的文章就有了统一的标准。可以链接的文章就是《筑渝道上》《月夜之话》等。 同类文章,都是以教材为例子,阅读不同的内容,加上量的体现,就是一节基础类阅读课程。 语文学科有着特殊的基础功能和服务功能。 “全学科阅读”就是要发挥语文在其它学科中的基础作用。 (二)为数学学科服务。语文课堂上学了“左右’、“顺序”、“大小”等词语,数学课上是可以理解运用到这些词语的,比如让学生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排列数字的“大小”。 (三)为体育学科服务。语文课堂上学生学习了“高低”、“前后”、“左右”等词语,体育课上,学生能够按照“高低”、“前后”将队形排列整齐,能够很熟练地向“左右” 转体等。 (四)为音乐学科服务。语文课上学生读古诗词按“节奏”读,到了音乐课上,学生需要能够弄明白“节奏”与“节拍”的关系,能够很好地熟读、理解歌词。 类文阅读是以阅读理解为基础,融会贯通其他学科,落实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真正体现全学科中语文的重要性。 三、统整性。语文的基本性质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的基本功能是培根铸魂,语文核心素养是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类文阅读要坚持双线组元,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体现类文阅读的统整性。 统整性要坚持形式与内容的融合统一,形式服务于内容,内容决定于形式。 四、体系性。明明白白懂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在推进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建构新的阅读体系,实施新的阅读策略。 就阅读而言,课标对编写教材的要求,是建构教材的体系。课标实施的教学建议,是教材建构的阅读体系。课标对学段的要求,也是建构的阅读体系。把握教材的整体性,把握学段的连续性,把握阅读的体系性。于是,有了宏观体系与微观体系之分。那么,应该在一个阅读体系内,实施相应的阅读策略。阅读策略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接近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符合阅读的层次性,激发阅读兴趣性,形成阅读的完整性,实现阅读的有效性。 (一)一系一策 一系一策与之前倡导的“一课一得”一脉相承。无论是1+X的加码阅读,还是“大量阅读”之理念,强调对阅读内容的“取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一系一策还可以理解为“单元一得”,是指在同一个阅读体系中,实施相应的阅读策略。这里的阅读体系,往往是指建立在教材的同一个单元之内。比如,习作策略单元的阅读体系,精读课文(范文)的阅读策略,习作例文的阅读策略,以及习作要求的阅读策略等。 (二)一系两策 一系两策亦称“双元组合”。一是人文主题,二是语文要素。两者都非常重要,不可缺一。比如,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人物品质”。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诠释了这一主题,“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语文要素有两个:一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二是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阅读《黄继光》就必须实施“双元组合”的策略阅读。而且文前提示交代很明确,“课文讲述了抗美援朝特级英雄黄继光的事迹。读一读,找出课文中描写语言、动作的语句,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他怎样的英雄气概。” (三)一系多策 一系多策简称“学段一得”,或为“教材一得”。是指建构在同一个阅读体系中,实施相应的学段阅读策略。这样的阅读体系,绝大多数是建立在三个学段的教材之中,学段不同,教材不同,策略不同,阅读指向却相同。比如,复述故事的阅读体系与策略,同属一个体系,三个学段都有,但策略不同。二年级策略是借助图片复述故事,三年级详细复述故事,四年级简要复述故事,五年级创造性复述故事。 五、实践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实践活动包括语言实践,综合实践等。这里着重谈谈读写结合的实践活动。 习作教学要构建一个完整的支持系统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统编版语文教材的习作编排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巧妙对接,让“读”与“写”近距离的关系看得见,有效的关联和对应的关系看得见。 在统编版教材中,不仅编排了习作策略单元,即使在其他单元中,对于阅读与表达教学内容的编排也是明显的,实际上,是将读写结合教学贯穿其中。 单元语文要素一是指向了读,二是指向了写。在编排的单元习作体系中,即使习作策略单元,也都与单元主题统领下选编的课文有关联,或者是习作的主题内容与课文一致,或者是学习运用课文中突出的写法,形成了多角度的读写结合。实施读与写的基本策略如下: 第一、利用习作课程资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习作都是以学生熟悉的各种人物为写作对象。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描写的人物对象可以是:同学、身边人、家人、自己、老师、生活中的人、生活中观察到的人、给自己带来温暖的人。这样设定写作对象,让学生感受到习作就是表现生活的,是富有生活情趣的,是有意思的,写作的对象和内容直接与学生的表达兴趣建立了积极的联系。这些熟悉的人和事就是最好的习作课程资源。 第二、加强习作方法指导。教材中,既有习作要求,也有习作提示。看似习作要求,实则习作提示;看似习作提示,也是习作要求。那是习作方法的指导和引领。 第三、让习作成为常态。每册教材只安排一个习作策略单元是不够的,即使每个单元有习作训练,也要加强课文后边小练笔的训练。 统编版小语教材在部分课后安排了“小练笔”,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需要实施读写结合的策略,也是一种常态化的习作要求。 “小练笔”正是迈开读写结合的有效一步。 1、“小练笔”可以仿写句式。2、“小练笔”可以仿写片段。指向一个片段的小练笔就是片段仿写,这是“小练笔”的重头戏。3、“小练笔”可以仿写篇章。 只有读有目标,读中悟法,读写结合,才能处理好阅读与表达的关系。 “类阅读”是“归类阅读”,亦是“类文阅读”。在类阅读中,积极体现高度的选择性,扎实的基础性,合理的统整性,完整的系统性,适度的实践性。建构阅读体系,实施阅读策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