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页 >> 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 >> 慢出来的美好
    详细内容

    慢出来的美好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首《从前慢》记得还是六七年前《中国好歌曲》上一位歌手唱的,作为听众的自己,当时也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小时候的天空很蓝,蓝得让人看一个小时都能清楚观察到白云在缓慢的移动。那时候的自己喜欢坐在山坡上,观察每种植物的树叶纹理、根枝分叉,看着各种植物发呆,有时候在想作业怎么做,有时候在想父母现在在干嘛呢,有时候又在想人和植物有啥区别……天马行空的想了一个遍,感觉什么都想清楚了,又好像什么还都不明白。

    file0001.jpg

    那时候的麦子必须要靠人一镰一镰的割,我们小孩子在老奶奶家玩耍,老奶奶做好一大锅饭,然后带上我们到地里送饭,顺便一路走一路拾地里掉下的麦子,老奶奶说,以前多少穷人家吃不饱饭,都靠这样养活自己。那时候七八个人拉一个犁耙,有说有笑,都不感觉累,现在全部变成了机器收割、机器耕种,虽然效率提高了,但是却没有了以前那种在地里逮蚂蚱、捉蜻蜓的快乐。

    那时候的公交车也很慢,尤其是冬天,慢得让人一等就是一个小时以上,人群中有个声音突然兴奋的喊“车来了,车来了”一窝蜂的涌上前,瞬间坐满整个车厢,然后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家长里短。那时候每一次离家,老奶奶总要千叮咛万嘱咐,由于老奶奶总爱摆弄针线缝补衣服,每次离别的时候,哪怕是一天,我都要提前把所有的针都穿上线,生怕走了没人给她穿线。

    小时候求学过程很艰难,脑袋一锅粥,一段课文背三天也记不住,还总是哭着不想上学,在全家人的强硬态度下,坚持着熬着,老师的评价是“这孩子不捣蛋,很老实听话,也很努力学习,就是学不好”。也许先天不足的缘故,总没有在学习上争过气,学习好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上大学的时候,到了最后一个转折点,如果自己还是解决不了思维障碍的话,就真的没有机会了,更别说还有更高的人生梦想要去实现。恰好恩师出现,在各种经验的教导下,找到了一条“慢、精”的途径,英语一直是我的短板,在高考时满分150,我只考了84分,考研英语更是难上加难,那时候的自己一个月就精细再精细的只研究和思考一篇阅读,随时随地连做梦都在想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为什么用这词、为什么这样的结构,这个单词在这里应该怎么理解,把自己完全置身其中,一个一个的突破。事实证明是完全正确的,此后的每一次真题测试,都会有很大的提升,以至于那时候自习室的同学都在传,说那边靠柱子边坐着的那个人,人家英语能考七八十分(考研英语60分以上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20%)。有了深入思考能力的锻造,在后期看专业课的时候,一目十行、一天一本专业课全部背住,已经真实的在我身上发生。真的谢谢上天,让我在最后的时候抓住了机会。“慢”在很大意义上,就是为了实现“快”和“好”的目标。

    "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之问一直是摆在中国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难题。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经济社会发展翻天覆地,但是与之而来的是精神内在的欠账,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追逐快速成果的名利之心,越来越侵蚀了人们认真思考、潜心研究的优良心态,基础科学研究成为短板,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问题日益成为中国科技的瓶颈。袁隆平教授、钟南山教授、吴孟超教授……一位位国宝级的人物,一项项世界级的贡献,无不是在十年磨一剑、一生为一事的一次次失败、一次次站起中取得的,无不是在“慢慢”的人生中,甘坐板凳十年冷的苦熬中独步天下的,任何专业研究能力的登峰造极,一定会有举世无双的家国情怀相陪伴。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速度太快,会让我们无暇顾及路边的风景;信息太多,会让我们迷失判断的心智;走的太快,会让我们错过身边人的点滴感动。一生只为一事来,家国是一种信仰,慢慢的积累成长,慢慢的享受美好,慢慢的等待花开。

        (作者:王国贤 荐稿:红旗渠友好合作联合会邓军强)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