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初入园幼儿安全感的建立时间:2021-06-03         摘要:当全国疫情蔓延下,封路封城,居家隔离,家长长期的紧张情绪传染给孩子,影响了孩子的安全感确立。为孩子建立安全感,分别在入园前开展丰富线上、线下活动及家访,消除家长疑虑,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入园后,为孩子创造良好校园环境和良好班级人际环境,保教人员和谐相处,家园共育是为孩子确立安全感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安全感缺失 人际环境 家园共育 
 安全感是我们每个人整合之后的一种心里感觉,它是一种很难用语言界定清楚的内在信仰。所谓安全感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有种稳定的不害怕的感觉。是来自一方的表现所带给另一方的感觉;是一种让人可以放心、可以依靠、可以相信的言谈举止等方面表现带来的。 一、幼儿安全感缺失的表现 当疫情铺天盖地地席卷全国时,各个城市封路封城,断绝与外界的接触,大家开始闭门不出。天真烂漫的孩子也和成人一样居家隔离。从抖音、好视频开始出现各类带娃模式,但依然阻挡不了孩子对外界的渴望、对春天的盼望、对绿树红花的向往,多希望能感受一下外界的阳光,春天鲜花的芬芳。这是初期的带娃模式。当家长和孩子居家一个月后,发现必看的电视是疫情新闻,打开手机查阅的是疫情消息,开始怀疑是否能呼吸到新鲜空气,成人出现各种焦虑,这种情绪也随之传染给孩子。 这样毫不避讳地让孩子赤裸裸地暴露在铺天盖地的疫情信息里,那就有可能对孩子的安全感产生极大的挑战性。 当孩子不自觉地获取了很多的这种不安的信息之后,孩子就会不自主的产生联想,甚至是担忧,“我会生病吗?”、“爸爸、妈妈会去世吗?”这就可能对孩子,特别是那些敏感的孩子,让他们的心灵受到创伤,严重地削弱他们的安全感,造成安全感缺失。 以至于在全国各个城市解封时,幼儿园面临生源问题:20%的家长不愿意送孩子上幼儿园。原因各种各样,其一:原报名的新生,家长觉得孩子还小,抵抗力弱,自己也不能上班,干脆自己带;其二:家长担心幼儿园消毒设施是否齐全,对幼儿园消毒、进餐、午休采取的措施质疑,不敢让孩子上幼儿园,家长的猜疑导致孩子不想上幼儿园;其三,疫情期间孩子在家和老人居家的比较多,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个眼神就知道要干什么,孩子对老人越来越依赖,缺乏安全感不想上幼儿园。 文明大道幼儿园在对全园入园幼儿家长三次问卷调查得出:隐性安全感缺失的幼儿表现不明显,很容易被同伴忽略,不能愉快的参加到同伴中去,有种逆来顺受的感觉。从将近一年的个案追踪中得出,隐性安全感缺失的幼儿和家庭环境有关,92%的幼儿不是正常的和父母居住,因父母工作原因需要和老人居住;还有1%的幼儿由保姆看护,7%的幼儿安全感缺失因父母夫妻关系不和,安全感缺失的幼儿和看护人有一定的关系。 
 三、幼儿入园前安全感的建立 (一)动静结合,丰富线上活动,增进亲子关系。 要想孩子有安全感,首先要有一个温馨的家庭,和和谐的家庭环境。为了解决孩子们居家隔离家长的苦恼,以及孩子和家长的心理问题,幼儿园采取了各种丰富多样的线上活动,以缓解孩子与家长的亲子矛盾,增加家长与幼儿园教师的关系。 1.“雷锋日”,学雷锋 家中的“小雷锋”,被雷锋的精神深深感动,向雷锋叔叔学习,学习他爱读书、学习他爱劳动、学习他助人为乐……传承雷锋精神,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于是,家里的各个角落里立刻涌现出一个个的“小雷锋”,从孩子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孩子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点点滴滴就像一粒粒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了“雷锋精神”从雷锋精神中获得自信感、存在感,期待阴霾后繁花盛开、芬芳自来。 2.三八妇女节,温情线上 在疫情期间的三八妇女节,幼儿园按教学计划正常开展线上主题教育活动,为妈妈送上心爱的礼物。和父母一起居家隔离的孩子,开始和爸爸共同为妈妈创造惊喜,为奶奶送上孝心。那么,还有一部分孩子不能和家长居家隔离,比如医护人员。为了帮助孩子,教师每天和孩子视频聊天,缓解孩子的念母情绪,把孩子的照片和妈妈的照片进行拼图形成“隔空之吻”,把孩子最温馨的祝福送给妈妈。 3.植树节,感受春日绿色 高楼大厦居家隔离,不能向农村孩子一样在自家小院里感受春色。植树节,“我为地球添新绿”的季节里,使孩子们能够积极与大自然环境“对话”,主动参与植树节的相关活动,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感受美化环境的意义,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家也能看见绿色,感受到春天的到来。 孩子和家长居家有事做,提前做好准备,按正常作息,动静交替养成良好习惯,不在产生亲子矛盾,家长不焦虑,孩子更开心! (二)多方位布置、互动,建立幼儿安全感。 1.消杀防护,消除家长疑虑。 幼儿开学前幼儿园进行全面消毒,制定各项疫情制度,开展疫情防控演练。人人熟悉演练流程,多角色扮演,制定分散进餐,错峰入园离园,晨检流程等,全方位无死角,为孩子建立安全卫生环境。 2.创造生态环境,建温馨家园 良好的环境氛围,温馨的家园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最好形式。幼儿园在幼儿入园前,教师收集生态自然物,为孩子打造生态自然家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自然对话。幼儿园的环境不仅有装饰和美化的作用,更是一门灵动的隐形课程。教师的人文素养给孩子创建温馨和谐的爱的环境,滋养孩子的心灵;班级区域材料的投放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材料的层次性和多样化,更好地幼儿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与材料互动;主题墙脉络清晰,每一处让都能体现幼儿的心声,真正实现主题墙与孩子之间的对话;幼儿园的自然角是大自然的缩影,是幼儿了解自然的一个窗口,是为幼儿提供长期观察、亲自管理、动手操作的机会。 3.沟通无限,为幼儿确立安全感 走进家庭之门,走进孩子的心。为了让家长从各个角度充分了解了幼儿在园的生活学习情况,使家长与教师得到更好的沟通,为今后更好地进行家园共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老师们采取“电话预约,逐个登门”的方法一家一户去家访,通过家访,教师详细地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及家庭结构、成长经历、健康状况、学习环境、在家表现、行为习惯,听取了家长对教师的意见、希望。同时,如实地向家长反映幼儿在园的表现,肯定幼儿的优点,甚至是家长还没有注意到的闪光点,诚恳地指出幼儿缺点,耐心地传授家庭教育的方法,让家长知道幼儿的健康成长不仅是幼儿园的责任,也是家庭的责任,提醒家长不仅要关心幼儿的学习、生活,更要关心幼儿的情感和品德。老师和孩子及家长的亲密接触,缓解了孩子和家长的入园分离焦虑,为孩子入园安全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4. 亲子半日活动,增强安全感 为了使小朋友尽早熟悉幼儿园环境,建立起对幼儿园及老师的喜爱和信任,顺利度过入园焦虑期,幼儿园开展新生亲子半日活动。例如:老师们穿着动物玩偶服装热情的接待每一位孩子,孩子们在父母的陪伴下,晨检再入园。学打招呼,伸出小手,听从安排,寻找教室等等。生动有趣的亲子活动,有亲子音乐游戏、手工制作、过山洞,爬爬乐等。温馨的氛围,有趣的活动,孩子们忘记了胆怯与陌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当中来,对即将开始幼儿园生活的环境和小伙伴、老师有了最初的了解,同时也架起了老师与家长沟通的桥梁,提供了家园互相了解的一个平台,更进一步加强幼儿在园的安全感确立。 四、入园后幼儿安全感的建立 (一)营造良好班级人际环境 安全感是儿童生存的基本需求。儿童是否感到环境、他人对他有没有威胁,通常取决于教养孩子的成人同孩子之间的关系。可见,良好人际关系的塑造在增强幼儿安全感中的作用之大。在人与人之间同样存在着影响幼儿安全感的“危险源”,我们应当努力识别并加以避免。《纲要》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 (二)班级保教成员之间要团结、和谐 保教人员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到分工不分家,相互和谐配合,即使产生了一点小摩擦,在解决问题时也要避开孩子。如果保教人员之间关系紧张,甚至经常吵架,耍脾气,孩子待在旁边也会感到害怕,感到恐慌,感到一种环境的“不确定性”,久而久之,孩子会对这个“家”缺乏安全感,进而影响其健康成长;同时,老师也要利用一日生活、教育活动等形式,让幼儿懂得小伙伴之间要互相关心、团结友爱,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大家庭,让孩子感觉幼儿园像我家,增强幼儿的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营造家园共育的良好环境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园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家长之间能做到互通、互助,才能消除一些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危险源”,从而增强幼儿的安全感。 (四)营造安全、温馨的环境 有效的创设环境,给幼儿一个温馨而熟悉的氛围会给幼儿一个情绪上的适应,能够有效缓解幼儿入园焦虑,帮助他们顺利渡过入园适应期。这个适宜的环境不仅指的是物质环境,也包括心理环境。 1.物质环境创设 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以幼儿园园区环境创设和幼儿园班级环境的创设为主。 创建“家”的环境,选择适宜的环境主色调,创设适宜的主题墙环境,例如布置一棵显眼的“家庭树”,贴有幼儿与家人的合影,让幼儿经常能看到家人的笑脸,以起到纾解幼儿思念之情的作用。区域环境的设置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喜欢独自玩耍,不会与人合作、分享,我们将活动室分为几个区域,让孩子们自由选择、尽情地玩耍。可以在区角投放一些幼儿从家里带来的或幼儿感到熟悉又亲切的玩具,让幼儿的情感有所依托。例如,每个班级还分别布置了“娃娃家”、“宝贝屋”“小厨房”“小医院”等这些能让新入园宝贝去扮演角色游戏的区角活动。还可以投放一些质感柔软的玩具,让幼儿通过摆弄这些柔软或者熟悉的玩具,获得一定的心理慰藉。也可以设置类似“心情驿站”的区域,例如,借柜子或钢琴、书架等在活动室分隔出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铺上柔软的垫子,放上柔软的靠垫乃至小沙发之类,以营造出一种家的氛围,供幼儿在心情不佳时到这儿来安静地呆一会儿。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对在“心情驿站”之类区域的幼儿多加关注。 2.心理环境的创设 心理环境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状态。适宜的心理环境应先从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开始。教师应当接纳幼儿初入园的不良情绪。幼儿初入园出现的各种不良情绪是一种正常分离焦虑反应,也是幼儿面对陌生环境时的一种自我保护本能反应。教师应当以理解与接纳的态度对待幼儿。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安全的心理环境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使幼儿感到亲切温暖的、能反应良好人际关系的、幼儿易于接近的环境。在这样的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能建立民主融洽的师幼关系,增强幼儿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让幼儿喜欢和融入到幼儿园这个温馨的大环境中来。 安全感的确立,既包括生理上的安全需要,也包括心理上的安全需要。有安全感的幼儿才能有自信和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积极挖掘自身的潜能。为孩子建立安全感,采取有效策略减少孩子的孤独和被拒绝、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健康快乐上幼儿园。 (本文系“家校合作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化实践研究 子课题”,课题编号:AHA180015-201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