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着眼核心素养 构建幸福课堂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课堂占绝大部分时间。有效利用课堂,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的效率,也有利于提高教师“教”的效率。 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现代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也不过七十多年的时间。应该说,我们在学校教育方面,还缺乏成熟的历史经验,缺乏权威的、有广泛影响力的教育家,缺乏经典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不断互动,不断丰富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历了课堂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中心阶段、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阶段,然后又从两个极端趋向理性,走进以教师为主导的学生自主学习阶段。当然,教师的主导和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都应该有所遵循,有自己的行为指南和方向标。 这个指南和风向标,前期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后来这些目标又具体划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完善了“双基”教学的不足,更加注重教材的育人功能和情感价值。再以后,进入新课改阶段,三维目标2.0升级为学科核心素养。这之后,数学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策略是,以主体性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数学的概念、命题、结构为载体,以基本数学思想、数学核心素养及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构建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本。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利用核心素养理念,构建生态良好、富有生机的幸福课堂,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结合学校名师工作室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王永春《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论》,笔者有以下的看法和思考。 一、系统学习,提高认识 学科核心素养理念,是着眼教育发展的历史规律,着眼人的全面发展提出来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育人观念,终极目标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体又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能力六大素养,人文积淀等18个发展要点。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这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既相对独立,又互相交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提出“四基”“四能”的要求和十大核心词,简称为“四基”“四能”“十核”,《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又提出“三会”。 所谓“四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能”是指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十核”是指数感(感觉相对于语文的语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学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三会”是指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总体上来说,一个数学老师,要解决核心素养“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三个问题,也就是提出核心素养的原因和动机、目的,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如何用核心素养思想指导我们的教学(或者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怎么落实)。只有真正学懂、弄通了这三个问题,关于核心素养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才有意义和价值,才不会误入歧途。 实际上,新中国教育发展七十多年,很多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昙花一现,也都不具有包治百病的作用。这一方面与教育发展与时俱进有关;另一方面,教育总是具有地方特色和地域差异的。但总体上,我们的教育方针不能改变,教育目标的价值体系是一致的。 因此,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深入学习,认真领会,躬身实践核心素养教育理论,改进我们的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更多面向未来的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转变视角,重新审视 死而不僵的应试教育,昙花一现的成功教育,方兴未艾的情境教育,让人困惑的素质教育,还有和谐教育等等,以及青浦经验、先学后教、杜郎口旋风、自学自育等,都给了我们一个重新认识和走进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都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和价值,推动者中国的教育教学在曲折中前进。 应该说,核心素养理论站在了时代的制高点上,是在总结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等新中国教育发展史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借鉴吸收世界先进教育经验之后更完备、更成熟,更切合当今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基础上的最新形态的教育。 当然,我们不能迷信,不能盲目崇拜,不能认为核心素养教育理论可以解决当今教育的一切问题。比如,这样的理论,无助于解决当今社会普遍热议的教师普遍不敢管的“跪着教书”的问题,也解决不了学生学习习惯问题和智力差异问题。但是,核心素养教育体系仍然让学校、社会、教师,甚至家长感到振奋,不如核心素养体系关注到了学生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珍爱生命、健全人格、国际理解等方面的问题,也重视到了实践创新的问题,契合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形势,回应了科技发展的形势以及对人才的更高需求。这些都是亮点和进步,都是值得肯定的。 通过阅读王永春教授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论》,数学教师应该用核心素养的视角和价值体系去重新阅读、审视和结构教材,用庖丁解牛的方法,看看每一部分、每一章节、每一个知识点的教材突出了什么数学思想,可以落实哪些核心素养,如何去设计、落实、养成这些核心素养。通过这种理论体系,我们还可以更好地理解教材的修订和增删,更深刻地认识国家修改、整编教材的意图,并且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将这种设计蓝图更好地转化为现实。 三、博览约取,实践创新 任何一种新理论的学习和实践都有一个过程。特别是这种教育专注理论性书籍,阅读和学习起来,如果不是十分专注和投入,效果不一定好,甚至会有人产生恹恹欲睡的感觉。读一遍,印象不够深刻,理论体系也建构不起来,需要我们认真地、反复地阅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的认识很深刻也很有道理。一开始,我们可能读得非常吃力,觉得烦难艰深,平心静气耐着性子坚持读下去,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朱熹老先生的《观书有感》写道,“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读到一定程度,我们就可以举重若轻、运用自如了。 读书的时候,希望大家采取以下方法:一是要勤于动笔,圈点批画,勾勒要点,加深印象;二是学习写读书笔记或者设计思维导图,理清知识脉络;三是要结合学习和工作时间写反思,把学习、工作和思考结合起来,通过工作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通过理论学习改进课堂教学;四是要广泛交流,取长补短,加强讨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五是广泛涉猎相关的理论书籍,做到吃透一本书,涉猎多种书,让自己拥有更加开阔的理论视野。 在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要着眼核心素养,做到常备常新,备出新意,备出核心素养的落实方法和途径,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孩子们的学习习惯、思考精神、数学思想、方法意识、推理能力等等,让数学课堂活力四溢,让孩子在课堂上找到成长的幸福感。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之间和工作室成员还要相互多听课,交流互鉴,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探讨课堂教学的优缺点,从而进一步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基。 总之,新时代的数学教师要增强课改意识,加强理论学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立足新发展阶段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提升自身修养,提高教学能力,担当起时代和国家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南阳市第十一小学 赵红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