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科学构建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 做好研学旅行工作时间:2021-06-23         研学旅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除了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式、评价方式等课程建设的一般性要素,还需要有研学旅行特有的要素,如:研学主题、研学线路、研学基地、课程手册、活动过程、研学导师、安全管理、经费预算、学生家长经济实力等。 我校在近几年研学旅游中,依据安阳市是七朝古都,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祥地、红旗渠精神的诞生地、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的市情,围绕殷墟、曹操高陵、扁鹊墓、比干庙、岳飞庙、羑里城等历史遗迹和太行山大峡谷、颛顼帝喾陵、马氏庄园、灵泉寺石窟等文化风景区,有效利用优秀地方文化开展研学旅行的实践研究很有价值。积极依托政策支持和全市地方资源优势,以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作为试点研究的切入点,组织学生到马氏庄园、殷墟、中国文字博物馆、红旗渠、云梦山等基地进行研学活动,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传统和育人理念。通过几年的探索,我校促进了研学旅行和本校课程的有机融合,在研学主题、研学线路、研学基地、课程手册、活动过程、研学导师、安全管理、经费预算、学生家长经济实力方面,综合设计,形成了一整套成熟方案,科学制定研学旅游课程,有效推动了学校研学旅行的开展,成效显著。 一、紧扣思想性,让课程育人 研学旅行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对课程打造必须做到主题鲜明,唱响主旋律兼具教育性、时代性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法治意识、国家安全、生态文明、民族团结和新时代楷模事迹等渗透入研学活动,活动评价时,坚持把德育目标纳入评价系统。 譬如,研学在设计意图中,通过探究“殷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红旗渠之旅,体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主精神;通过福州工业科技研学,探讨工业生产与环境污染的关联性;通过对林州谷文昌事迹的了解感知共产党人为民奉公的高贵品质…… 二、紧扣思维性,让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研学中紧紧是走一走、找一找、看一看、听一听、记一记“只游不研”“走马观花”“随心所欲”的现象特别严重,仅仅在基础性认知能力有所培养。而思维能力、交流能力、自主发展能力等应该是研学旅行课程打造的关注点,研学旅行课程中应该在更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等能力组成的思维能力。应该在研学问题的“适切度” “个性化”需求,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并提高信息加工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紧扣合作性,让学生在合作中成长 合作能力是情商的集中体现,赋予学生一颗“温暖的心”。教育工作需要培养善于合作的“社会人”,构建“暖心群体”,造就21世纪公民的核心素养。研学旅行课程中的研究课题内容及呈现方式、研究路径、研究方式方法、研究预期成果设置等,都需要充分考虑各个成员团结协作的态度和能力、交流与分享的机会和深度。 四、紧扣体验性,让学生体验职业认知 学生终将走向社会,研学旅行作为中小学必修课程,课程功能的教育性必须履行职业启蒙使命,课程设计可以植入职业感知因素。在体验中塑造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通过参观展览馆、纪念馆、工厂、农村、研究所,走访各行各业相关人士,了解他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以此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 研学旅行活动是研究性学习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开放性强、学生关注点易分散等特点。在研学课程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必须考虑到依据专题审计,能否适时给予“直接面向文本和事物的学习”机会,给予基于学情的、有兴趣的、有可能做到的、高质量的问题(即研学课题),促成行前、研中、行后“有的放矢”,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研中学习,游中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