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遥远的守望
人在红尘,身不由己。说实话,最近的凡尘琐事有点多,包括我们分管的第三版块的稿子大多也是诸葛玉儿师姐和小师妹王明科整理审定的。但是,母校是一种情结,承担是一种性格。所以我告诉师兄,尽量参加审定。 八月七日恰好周六,手头的事情也暂时告一段落。我早早起身,出去散完了步,沐浴,更衣,带上电脑,匆匆赶往预定的地点——校友特刊编辑部筹委会。
因为同在卧龙区,我对文松师兄熟悉已久。他名声在外,身上有很多的荣誉称号,省市级以上的就很多,还是卧龙区教师进修学校的特聘讲师。我在进修学校就听过他的课,对他仰慕已久。可是因为不在同一所学校,平时各忙各的事情,交集并不多。只是感觉他很坦诚、朴实、热心、可靠。 这次校友会活动的前前后后,他积极奔走,撰写《南师魂》的那篇赋文,撰写世创师兄和红霞师妹活动当天的主持词,撰写校友特刊的发刊词,包括后来编委会筹备,稿件的收集与采写,他都焕发出极大的热情,与他知天命之年的年龄形成强烈的对比。我也就被他深深感染了。 进了屋,与文松师兄简单寒暄,也不用客套,沟通了一下今天的任务和想法。顾世创师兄、尤红梅师姐、陈娟师姐、刁峰林师弟陆续也来了。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几个文字匠直奔主题开始工作。小师弟闫贤岱、辛来祥给我们准备了茶水和办公设备。
九点多钟,原南阳一师学生科科长、首届校友会名义负责人魏厚文老师也来了,与大家打了招呼,提出了工作要求和期待,我们又继续往下开展工作了。到中午十二点多,结束了第一版块的编审任务,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建房师弟已经安排了午饭。
席间的气氛热烈融洽,老师以及师兄弟姐妹都已经见过多次了。不仅是在6月20日的“二十届中师筑梦,一百年红心向党”的校友活动上见过,在编辑部的筹备会上见过。此前也有或多或少、或亲见或慕名的。此前我和诸葛师姐、红梅师姐都在南阳文苑的微信公众号上做挂名编辑,红梅师姐我们都是省青作协的会员,诸葛师姐我们的交集还在对诸葛亮的研究,更不用提大家都是南阳作家协会的会员了。世创师兄是南阳电视台第一代的主持人,陈娟师姐是南阳日报旅游版块的主笔和主编,峰林师弟和我既是老乡也是文友。支持活动的魏老师就更不用说了。提供编辑部场地的朱建房师弟和小师弟辛来祥一看就是很爽利的人,事业也做得很成功,分公司已经开到了省内外好几个城市。
饭后,大家一起合影留念。留念时当然少不了谭洁波师兄书写的那篇《南师赋》。然后我们回到编辑部开始了下午的工作。第二版块内容经过红梅师姐和陈娟师姐的仔细审阅、校对,第三版块诸葛师姐和明科师妹工作做得也很细致,大家审稿相对容易些。我们就是把两部分重复出现的作者和作品作比较,既要突出代表性作品,又不想让同一作者的作品在两个部分反复出现,这样既保证特刊的质量,又保证刊物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第四版块的优秀校友代表,文松师兄已经自己编辑和审核,也没有太费事。 这三个版块我们要注意的就是统一版式和文字编辑。在审阅的过程中,大家专注、认真,透出对这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这是在对母校负责,是在对自己的青春负责,也是对广大校友负责。
我们的编辑部,也许正在从事这样一种事业,把二十届甚至更多的学子从海内外凝聚起来,引领一种心灵的回归和精神的传承,直面过去,走向未来。我认为,这也是一种有意义的事业。 时光渐行渐远,再也回不到我们的校园。我还在这里守望,等你归来。 【作者简介】左德浩,微信名饮茶洗心,中学高级教师,河南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河南省青作协会员,南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任职于南阳市第十一小学,喜欢读书思考,行走红尘,静观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