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挥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 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时间:2022-01-11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劳动教育对于学生而言,具有塑造健全人格、磨炼顽强意志、锤炼高尚品格的重要作用,弘扬劳动精神、加强劳动教育、重申劳动价值,必将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勤俭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节约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贫穷落后时需要提倡勤俭,生活富裕了同样需要厉行勤俭。各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坚持劳动教育与生活生产相结合,在培养青少年勤俭精神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也要看到,当代青少年普遍出生在物质生活比较丰富的时代,容易形成大手大脚的习惯、滋生攀比享乐的心理,勤俭精神有所缺失。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厉行勤俭必须从青少年抓起。针对青少年普遍缺乏对艰苦生活的感受、缺少对节约观念的认知,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勤俭精神的培育和践行融入劳动教育中,营造崇尚勤俭的文化氛围,引导青少年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 加强辛勤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改善民生、创造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从一定意义说,学生德行的养成、奋斗精神的培养始于辛勤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以辛勤劳动为荣,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信念,这是教育的重点与方向。学校建立“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开展系列劳动教育活动,坚持以培养学生劳动技能为抓手,带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既培养了同学们团结合作和动手的能力,也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健全人格。在教学中也将劳动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德、智、体、美、劳相互渗透、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使孩子们更能深刻理解"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含义。 加强诚实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诚信品质。习近平总书记说,“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所谓“诚实劳动”,在于敬业实干,热爱并踏实做好自己的工作,充分发扬工匠精神;还在于发乎本心,遵循天道。“诚者,天之道也。”每个人要从集体利益出发,不弄虚作假、消极怠工,要诚实劳动,遵守职业道德,学习并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努力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在诚实劳动教育的实践中,重在学生“诚”的品质的培养。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我们要教育学生以劳模为榜样,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为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砥砺勤于劳动、善于吃苦、乐于奉献、敢于担当的意志,锤炼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勇创一流的品质。 加强创造性劳动教育,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面对繁重复杂的发展任务,新时代劳动者不仅要爱劳动、会劳动,而且要懂技术、会创新。这就要求新时代劳动教育主动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新趋势,切实提高青少年的劳动能力特别是创造性劳动能力。目前,一些地方的劳动教育仍不同程度存在知识灌输多、创新精神培育少的问题,造成一些青少年习惯于模仿、创造力不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亟须以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为目标,改革劳动教育内容,不断激发青少年学习和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青少年创新创造能力。创造性劳动关乎未来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等多方面的质量与水平,创造性劳动教育势在必行,也任重道远。 正如马克思所言,真正的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劳动教育”就是新时代我们砥砺前行、创造美好生活最有力的实践。我们由衷地相信,加强劳动教育,从儿童时代起就引导鼓励学生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让劳动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引导青少年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形成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最终必将会培育出健康健全的人格之树。(作者: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第四实验小学 刘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