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州区“三个三”推进区属国有企业 “三化”转型发展教育文摘周报3月28日四川讯 近年来,巴州区坚持“三个规范”,紧扣“三个关键”,落实“三个强化”,助推全区11家国有企业实体化、产业化、市场化转型发展,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排头兵和主力军作用。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716万元,同比增长361.34%,资产总额达160.36亿元,同比增长14.6%。 坚持“三个规范”,打造转型驱动。一是规范做实企业体量。通过确权盘存量、挖潜促增量,减低资产负债率,做大企业体量。强化项目新形成资产等有形资产和特许经营权等无形资产核实,通过公开出让、评估作价等方式,将土地、特许经营权等有效资产,优化配置到区属国有企业,做大企业资产规模。目前,已完成回风北路首段、2008年廉租住房等4宗约8万㎡资产产权办理,同时分批次向企业注入资本金4940万元。二是规范存量债务化解。落实《巴州区国有企业投资融资管理办法》,建立企业短期、中长期、长期投资偿债机制,积极采取增收节支、降息止债、处置资产偿债等有力措施,逐步消化历史积欠。同时,及时关注金融实时政策,提前商谈个别存在逾期风险的贷款。今年来,通过拨付隐性化债资金、债务展期、债转股等方式,清偿和延缓企业到期债务13.39亿元,无债务违约发生。三是规范实体转型发展。紧贴全区中心工作,按照“投资、融资、建设、运营”一体化生产经营发展模式,汇鑫、源丰、成达交投、城投等公司积极参与老旧小区改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项目等市场化竞争,中标项目8个,投资约3.96亿元。同时,建立政府性投资项目竣工验收后立即进行结算的良性机制,通过对区属国有企业政府性投资项目全面清理摸排,针对已符合送审条件的12个政府性项目开展竣工审计,做实企业营收和利润,促进健康持续发展。 紧扣“三个关键”,树牢法治理念。一是紧扣法律顾问制度建设。严格落实法律顾问制度,将法律审核作为重大事项决策、规章制度制定、经济合同签订等不可逾越的节点嵌入流程,确保应审必审,实现三项法律审核率100%,将法律风险降到最低。二是紧扣重大事项依法决策。始终将经营行为规范在法律框架内,坚持“决策先问法、违法不决策”的原则,严格执行“三重一大”等决策制度,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决策等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规范、过程公开、责任明确。三是紧扣国企转型风险管控。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董事会、监事会全程监督作用,完善区属国有企业内控机制,规范资本布局、运作、收益。建立健全群众监督平台,认真对待群众来信来访,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落实“三个强化”,夯实发展根基。一是强化监管制度建设。优化国资监管体制,发挥企业集约化、规模化运营效益,修订和完善《巴州区区属国有企业重大事项管理暂行办法》《巴州区区属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办法》等授权经营体制,明确审批事项30个,备案事项22个,进一步压实集团管控。二是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强化公司内部“资源管控、资本管控、风险管控、财务管控、组织管控”五大管控,指导企业健全“三重一大”、投融资管理、债务防范、人财物管控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加大企业内控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通过分析研判,及时清理、修改、废止不合时宜的制度,确保内控制度完整,执行有效。截至目前,通过监督检查,梳理发现内控风险点43个,督促企业修订完善内控制度13项,新建内审制度8个。三是强化治理结构建设。坚持党建引领,深入落实重大事项党组织决策制度。以市场化为导向,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将制度建设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打造“制度管人、流程管事”的现代企业,促进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唐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