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两会-心理健康热点提案汇总时间:2022-04-06 今年两会上,心理健康成了一个被反复提及的重点话题,许多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都提交了相关的提案,一起来看看吧~ 用心温暖世界 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 陈国桢 全国人大代表、开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他表示: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关乎千家万户幸福安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他建议提高全社会重视程度,切实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各项工作。具体包括: 一、普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 二、加强中小学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和专业校医配备; 三、完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与档案建设。 学生心理治疗纳入医保、加强学校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引导
马珺 全国政协委员、洛阳理工学院副院长 她表示:学生患精神疾病后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对很多家庭来说是不小的负担。因此,她建议:应尽快将心理治疗有序纳入医保范围,或者针对学生群体实行心理治疗费用减免措施。 此外,马珺还建议,加强心理健康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加强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优化精神卫生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培养和壮大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加强学校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多措并举促进家校社联合。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项督查,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加强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周崇臣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儿童医院院长 他建议:加大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开展多形式的精神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要加大儿童精神心理科普宣教,营造全社会关注儿童精神心理健康氛围,希望共同打造儿童青少年欢迎-医生严禁-家庭配合的新局面。 中小学可开设心理辅导课程 陈静 全国人大代表、亳州市文旅局全民健身指导中心主任 她建议: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同时大力开展师资队伍培训,指定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并对其进行集中统一培训。在中小学开设心理辅导课程,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计划、分层次、系统地对学生、教师以及家长全方位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学知识。 推动心理疾病诊疗纳入医保,完善治疗机制 甘华田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提议:推动心理疾病诊疗纳入医保,完善治疗机制。心理疾病治疗有两大部分,一个是药物治疗,另一个是心理门诊的咨询。目前药物治疗大多数都纳入了国家医保,但心理咨询治疗没有纳入医保且费用较高,使得众多心理疾病患者形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优化顶层设计,确立一体化心理育人理念
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党委书记 他建议:优化顶层设计,确立一体化心理育人理念,推进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横向拓展、纵向贯通,不断强化大中小学资源整合、衔接。 向所有育龄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马瑞燕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 她建议:加强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家庭预防。第一,加强家长心理健康知识培训。第二,加强学科专项研究和筛查力度。第三,加大青少年儿童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投入。 将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纳入政府考核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聊城市实验中学副校长 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指定牵头单位,组织有关部门联合成立心理健康保护的专门机构。政府提供资金保障,建设好人才队伍,将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管理考核,融合单位机构、社区、村委各基层,齐心共力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防护网。 国家编写统一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材 崔建梅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蚌埠市第一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校长 她建议:心理健康课程和其它所有课程一样重要,国家层面应尽快组织编写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设立固定的专项经费保障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成长。 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官方平台 李静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襄阳四中校长 她表示:虽然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辅导活动,但许多青少年遇到心理问题时会选择在网络上获取资源和求助。建议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官方网络平台,为青少年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利用视频、文章、论坛等方式对青少年加以引导。 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向全面预防型转变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学校校长 她表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明显的“重诊断轻预防”等问题,高校教育心理学重理论轻实践。建议高校应加强师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尤其是解决实际心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性建设;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从诊断干预型向全面预防型转变。 加强中小学心理教育师资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定州市西关南街小学副校长 她建议: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支持与鼓励的相关政策措施。在工作条件、岗位编制、职称待遇、经费设置、科研进修等方面对心理教育教师给于相应的政策支持与鼓励措施,使得优秀人才或在职教师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机构。本着思想政治素质好、专业学术水平高、教育工作经验丰富,区域内影响力强、作风公道正派、有创新能力、有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经历等教师中择优遴选。本机构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研究、研判、咨询、指导、评估、服务等工作。鼓励开设有心理学学科专业的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课程教学,加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才供给。 加强农村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李灵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周口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希望小学代表 她表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以下困难:一是家长普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认知;二是农村大多数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缺乏足够了解,无法有效应对;三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力量匮乏。 针对这些问题,她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转变教育观念,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 二是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 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预警预防; 四是家校共育,营造良好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 林永忠 全国人大代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学科主任 他建议:深入开展多形式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科普宣传、落实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立青少年心坎里健康筛查制度等建议,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深入落实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切实加强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建设,进一步推进家校合作。 加速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心理疾病的应用 刘庆峰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科大讯飞创始人、董事长 他建议: 一是重视心理教育,加强建设学校心理健康必修课程及讲座,配足心理辅导老师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心”六育全面健康发展。 二是设立专题攻关项目,加速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心理疾病及抑郁症管理中的应用,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和抑郁症智能筛查平台,为全国中小学进行全量筛查。 三是将抑郁症及心理咨询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一方面可以减少患者病耻感和歧视,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能加强规范化治疗,惠及更多中轻度患者。 二级以上医院开设青少年心理健康专科 邱光和 全国人大代表、森马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建议:由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出台指导意见,鼓励二级以上医院开设青少年心理健康专科,配备精神专业医师,力争各省每10万人平均有2~3名专门服务未成年人的精神科医生,持续加大公共医疗供给。 加强理论研究 加快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李杰 全国人大代表、人福医药董事长李杰 他建议:由卫生健康、教育等部门牵头,依托精神医疗机构、学校、科研院所搭建儿童心理研究平台,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的数据收集、分析研究,为更深入地了解青少年心理疾病的流行情况,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依据。 整合各方资源、提升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处置能力 民盟中央 建议加大统筹力度,成立市、区、街道三级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大力培养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等人才,补齐人才短板;建立心理咨询求助便捷平台;加强闭环协作,建立学校、社区、医院等协调联动信息共享机制等。 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建设 吴以环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 她在提交《关于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建设的提案》中建议: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帮助全社会树立“身心同健康”的意识;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引导,鼓励学校配备成长导师,引入第三方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加强家长学校建设,通过家长学校、专题讲座、家长会等方式为家长宣讲健康知识,提升家长心理健康辅导基本技能。 加强老年抑郁症防治工作 冯丹龙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辉瑞中国企业资深顾问 她在提交《关于加强老年抑郁症防治工作的提案》中列出了六项建议: 第一,加强公众老年抑郁症教育,纠正公众对老年抑郁症存有的偏见; 第二,加强疾病筛查; 第三,促进早期预防,鼓励老年人加强社会交往与积极生活; 第四,加强专业培训,建立老年抑郁心理干预队伍; 第五,建立老年抑郁患者转诊通道; 第六,发挥专科医院和社区医院优势。 加强学生抑郁症筛查隐私保护 施卫东 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 他建议:抑郁症筛查体检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隐私保密,可考虑以学年为单位,未成年学生及家长可自主选择筛查时间和医院,医院对结果异常者进行“点对点”告知,学校获知筛查结果应严格限定人员知晓范围。教育部门应出台抑郁症筛查学生体检明细规程,制定学生心理健康隐私保护办法及隐私泄露追责机制。学生抑郁症筛查应采用多次筛查,不搞“一检定性”,提高筛查的准确性。 建立统一的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 吴智深 全国政协委员、东南大学教授 他表示: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和实施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实施方案,应尽快制订和实施中小学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实施方案。遵循人性化原则、预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参与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形成班级、学校、主管行政部门三级预警信息传递系统。 多举措提升我国外派人员职业心理健康水平 张水波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教授、民进天津市委员会副主委 他表示:当前境外企业和人员疫情防控任务艰巨繁重,加上外派人员往往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很容易会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对此,他建议:要建立科学的海外人员选配体系,加入对外派人员身体心理素质的考评。做好人员外派前的准备工作,加强心理健康培训,并将此作为出国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要关注人员归国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其调整心态、适应环境。 “千里”携手,护航农村心理健康 黄晓娟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 她在提交的《关于开展农村心理帮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提案中建议:围绕重点人群,及时推出可落地、见效快、实效高的具体心理帮扶项目;加强农村地区心理服务资源建设,建立“永不撤退”的农村心理服务队伍。 建立健全经常性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预警干预机制 孟丽红 全国政协委员、祈福集团副董事长 她在提交的《关于建立健全经常性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预警干预机制的提案》中建议: 一要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化覆盖,加快搭建区、街道、社区基层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实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三级网络全覆盖。 二是创新社会心理服务信息化支撑,打造“互联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三是强化社会心理源头化防控,加强生命全程心理陪伴,建立社会心态调查系统,建立等级响应机制。 四是要加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建设,研究制定鼓励和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参与心理健康服务的政策措施,对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开展心理学和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和专业培训。 形成多部门联合行动机制重视青少年抑郁 俞敏洪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 他在提交的《关于重视青少年抑郁预防和治疗的建议》提案中建议: 一是国家层面进一步高度重视青少年抑郁等精神困惑问题,建立教育部、卫健委、团中央等部门联合行动的机制,形成全社会重视青少年精神困惑问题的氛围。 二是真正减轻孩子们的课业负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三是鼓励公益慈善组织牵头构建精神疾病疗愈第三系统--社会支持系统。 四是特别重视学校心理老师专业队伍的建设,提升学校心理老师的心理专业知识水平和心理督导、咨询能力,提升班主任老师、教职员工对学生精神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以及应用心理学知识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