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改进中小学书法教学的几点建议时间:2022-04-12 近年来,随着中小学书法课的全面恢复,全社会也逐渐涌现出了书法热的良好势头,人们开始重视书法,喜欢书法,书法已成为中式传统文化,提升全民基础素养的一项基础工程。与此同时,“名家进校园”、“名师进课堂”等教学活动形式,也在各中小学火热开展。然而中小学书法做为基础教学课程而言,到底该怎么上?现结合《中小学生写字与书法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的开展以及自身一线教学实践,阶段性总结如下,诚请批评指正。 一、明确教学目标 俗话说:“教书育人事件苦差事,更是件良心事”。中小学阶段的书法教育是一项最为基础且又漫长的工程。其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由低向高,由技术向艺术,由艺术辐射到文化,由文化进而转化为人身素养的过程。诚然,中小学的书法教学目标具既有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因此,中小学书法教学目标更要注重实际,要“接地气”。我们不是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书法家,而是重点立足于培养广大中小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其整体书写技能,使其通过书写汉字能够养成做事认真踏实的态度,从而写出一手规范工整,端庄大方的好字,激发其热爱祖国灿烂悠久的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达到以书养德,以文化人的效果。 二、创建全方位立体书法课堂 在很多人看来,书法课枯燥无味,课堂毫无生机可言,无非就是由老师写出几个“范字”让学生重复练习,或者让学生对着一本字帖埋头临摹。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难以适应当下时代的教学,书法课堂也应与时俱进,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的先进教学模式和组织教学理念,力求推陈出新,力争形式、内容多元化。通过在一线的不断探索实践,我们提出了要创建“全方位立体书法课堂”教学理念。创建出来的全方位立体书法课堂,其主要特点是充分利用现有教学工具,积极创建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感到书法课耳目一新,生动难忘,通过赏名作、写法帖、闻墨香、听名曲等环节,使其视觉、听觉和触觉,乃至嗅觉等方面,全方位感受书法艺术与汉字文化的内涵魅力。在此领域,我们只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者与探索者。也期待有更多的业内友人为基层书法教育的开拓创新贡献力量。 经过在一线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我们逐渐总结出了“导演式课堂”和“主持人式授课”教学模式。“导演式课堂”指的是老师要像导演一样,应具备把控整体课堂的能力,也就是在一堂课中,老师要充分掌好舵,掌握好一个“度”。无论是知识的讲解普及,还是教学环节的衔接,乃至突发事件的处理,老师都应做到有条不紊,临危不乱,娴熟的把控好上课的节奏;“主持人式授课”指的是老师应像主持人一样,多引导和启发学生,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与学生的互动,而并非老师只是一味的讲解强化,机械灌输。书法课堂整体氛围应当做到动静相宜,张弛有度;氛围融洽,学有成效。 四、规范教学,“教学三步法”明确教学步骤 第一步,明确课程主题,即这节课讲什么;第二步,讲明具体操作程序,即怎么讲。老师要提前设定好,运用哪些方式方法,引导和吸引学生;每个环节如何转换,每个环节所达到的预期效果如何。第三步,如何让学生们运用相关所学知识以及注意事项,即怎么应用。例如,讲解“横画”。首先,老师必须要明确本课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横画的写法和相关例字,这是本节课的教学主线。先引导学生认识感知横画是什么模样,长横是什么样,短横是什么样,并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比较区分它们的特点,是长还是短,是直还是弯等等。老师启发和引导学生一同确立横画的基本形态,让学生形成初步的感官意识;其次,横画怎么写?可以把正确的和不正确的都写出来,鼓励学生自己判断优劣并且能简要阐述原因,老师加以引导和启发;再次,横画的应用。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大胆的想,大胆的表达,哪些例字中带有横画,同时老师要启发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比如,“一”就是最简单的横画,是长横,整体形态要伸展 。学会写“一”就会写“二、三、王、玉、主”等例字,当然还要注意每个字的笔顺和形态美。 五、制定“三分讲、六分练、一分佐料”讲课配方 一堂课中,老师不能照本宣科,滔滔不绝讲个不停,更不能像“放羊”一样,放任自由。那么在一堂课中,老师的讲解,师生互动,实践练习等环节如何来把握和划分呢?其实,一堂课如同做一盘菜,要有主料和辅料,在熟练把握“火候”的同时,还要注意合理搭配。这样做出的菜品不仅营养丰富,且味道鲜美。在一堂课中,老师不能只顾自己宣讲,也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只顾埋头练习。老师的讲解,学生的练习,以及相关知识普及,这几项内容应合理分配,所占的时间比重应合理划分。我们根据实践得出一些经验,通常认为,老师的讲解应占整节课的30%左右,练习(含书面练习、互动练习)占60%左右,小游戏、小故事、常识等“佐料”占10%左右。这样搭配下来,一节课才会“有滋有味”,学生才不会觉得枯燥乏味。 中小学生还是天真活泼的孩子,他们不像成人一样会很好的自我把控和主动学习,其精力的集中时间节点也相对比较短暂。因此,只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才能让学生喜欢书法课。 (一)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例如,在学生写字时轻声播放《高山流水》、《梅花三弄》、《阳关三叠》、《平沙落雁》等经典传统背景音乐,以营造轻松和谐的写字氛围,让学生在这种环境里充分熏陶,用心感受传统文化中的那份“清”、“静”、“和”、“雅”。 (二)增强课程文化内涵,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通过穿插讲解历代书法家的励志故事,有规划的欣赏书法名帖,诵读经典和书写古典诗词,开展甲骨文趣味文字游戏猜猜看,开展学生语言表达锻炼比赛,展示人生第一张名片,书写亲情书信与家长互动,制作书法贺卡等多种教学形式,拓宽书法课的领域,增强书法课堂的文化内涵与趣味性。这不仅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与思维,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完善学生的综合素养。此外,还可以将一些笔画编成了活泼有趣的口诀,例如 “竖有什么竖,悬针和垂露。悬针下面尖,垂露像根柱。”;“人字头,像把伞,遮风雨,要伸展。”;“长横长,短横短,长短分明记心间。起笔行笔和收笔,举个例字一、二、三”等,这些看似很普通的“小佐料”,不仅仅提高了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增强记忆力。 1、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至关重要。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硬笔字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从小能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诸如正确掌握“双姿”(握笔姿势和坐姿),达到规范书写,笔画笔顺正确,字体端庄,卷面整洁,以及轻松书写等。 2、作业、作品各有侧重。在参观一些学校时,往往看到的是学生们书写的硬笔书法作品,内容也大多是千篇一律,无非是摘抄些诗词警句,然而缺少真正反映学生平时书写水平的硬笔作业。在一线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也往往只是注重了硬笔字的“艺术性”,而忽略了书写的“实用性”和“普及性”,老师应明确作业和作品是两个不同的教学方向和应用要求。平时作业量大,字多,学生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展示书法里的“起笔顿笔”、“藏锋露锋”,因此在硬笔平时书写方面,要求学生只要能够规范整洁,端庄大方,又好又快又轻松的完成作业即可;而书写作品时,一般有相对充足的时间完成,要提前精心设计,反复训练,精益求精,力争技艺高超,尽力体现书写个性风格和艺术内涵。 3、与平时作业紧密结合,学以致用。在一线教学过程中,有很多老师和家长反映学生在写字课上写得很好,一写作业又开始潦草,这种现象可以说相当普遍。为此,加强与平时作业的紧密结合至关重要,并应通过单字提速、短句提速、短文提速等科学、量化提速训练模式,有效改善学生书写潦草,卷面不整洁,以及书写速度慢等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 此外,建议不要让学生们过早的“追求个性”,以及“争名逐利”。 在一线教学中发现,有的老师在教授毛笔字时过早强调让学生们追求“个性”,为了迎合一些展览赛事,让学生们求新求变,急着参赛拿奖,争着抛头露面,以至于有的小学生提起笔来就开始“龙飞凤舞”,求狂求怪,心态浮躁,这些应该说背离了我们教书育人的根本宗旨。我们所教的书法课,是一项基础人文素养教学,它不同于专门培养书法家的“大师工作室”,也不同于社会上以营利为目的的诸多“精英培训班”。其教学应当以让学生们规范工整,静心认真为前提,通过老师对书法的生动讲解和不断学习,从而激发出学生们从小热爱书法,书写书法的热情,使其成为一名中国书法的继承者和弘扬者。 八、以书养德 以书养正 写字如做人,亦如做事。有人说书法是最垂手可得的国学,而国学的根基是教育我们如何为人处事。写书法不仅是要把字写好看,更重要的是通过书写,培养了学生处事严谨踏实的态度,磨练了心性,让他们更加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可谓明事理,炼心性。我们都知道,一个字是由基本笔画组成的,一件事情是右若干个基本环节组成的,如果写字时不注重细节,即使一个简单的笔画也不认真书写,那么整个字写出来的效果可想而知,一定不会好看;如果做事情,即使一个小的环节都不认真去对待,那么整件事情就会因为原先的不认真而遭受影响。因此,我们的教学重点不仅仅是让学生写好字,更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我们还将德育融入到书法教学中,要求学生注重礼貌礼仪,从小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比如,上课下课要对老师行鞠躬礼,放学后要对守候在校门口自己的家长说一声“您辛苦了”,以及开展“今天我认真学习了吗?”等人文行为规范,锻炼和自我总结活动,让学生懂得尊重老师和家长的良苦用心,同时也要懂得尊重自己所付出的辛苦努力。 九、注重汉字文化的普及 “文以载道,字以焕采。”书法是汉字书写艺术,是汉字文化的传承与显现,更是中华文明的火种之代代相传。众所周知,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标志,是世界上伟大的发明创造,是我们先祖们智慧的结晶。每一个字像一幅画,一首诗,一个故事。数千年来,汉字文化的内涵魅力与书法艺术的玄妙神奇密不可分。因此,在书法教学中,书法老师更应当担负起传承和弘扬汉字文化的责任,让学生们去悉心感受汉字深厚的文化内涵。 “人”不是简单的一撇一捺,而是顶天立地的正气形象;“一”不是随便写的一个横画,而是一画开天,化生万物;“孝”不是单纯的结构拼凑符号,而是感天动地的真情与责任;“和”不是单纯的笔画罗列与左右结构,而是温文尔雅的君子气质……这一切都是华夏先人智慧与结晶,而这种文化基因也将一代一代的传承着,延续着。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深刻懂得,汉字不是冷冰冰的笔画,也不是枯燥无味的符号,而是承载中华文化的脊梁,诠释中华文明的密码。每一个华夏儿女都当去继承,去弘扬。 近一年来,虽然我们的课题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如:在研究中,我深深感到自身的不足,一些后进生书写习惯还不尽人意,书写的态度还不够端正。在后期还要针对端正学习态度、转化后进生进行研究。写字教学的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如何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如何让练字和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写字的实用性,校本课程的开发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接下去要努力探究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地反思,进一步地强化要求和训练,让学习良好的书写习惯成为自然,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