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页 >> 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 >> 翟元斌 ‖ 从雷锋的世界走过,什么是他对待生与死的基本态度?
    详细内容

    翟元斌 ‖ 从雷锋的世界走过,什么是他对待生与死的基本态度?

    翟元斌 ‖ 从雷锋的世界走过,什么是他对待生与死的基本态度?

    人生总有一死,有的轻如鸿毛,有的重如泰山。我觉得一个革命者活着就应该把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为人类解放事业——共产主义全部献出。

    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

    ——雷锋


    在人的有限的生命旅途中,生与死是每一个人都要遇到而又必须正视的人生矛盾。人究竟为什么而生?为什么而死?又应当如何对待生与死的关系?怎样才能做到生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雷锋以他的言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高尚、正确的生死观。

    雷锋在日记中曾这样写道:“当祖国和人民处在最危急的关头,我就挺身而出,不怕牺牲。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这段话比较全面地概括了雷锋对生命的存在和归宿所抱的态度,反映了雷锋对待生与死的根本观点。联系雷锋一生中的全部言行,我们可以比较清楚看出雷锋生死观的基本特征。


    翟元斌 ‖ 从雷锋的世界走过,什么是他对待生与死的基本态度?




    一、雷锋把是否献身于人民利益和社会进步作为衡量生与死意义的标准


    在雷锋看来,衡量一个人生与死的意义和价值的标准,不是生命的长短,也不是其权力的大小、职位的高低,更不是看他占有财富的多寡,而是“应该把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为人类解放事业——共产主义全部献出”。很显然,这表明雷锋把是否有利于人民的利益和社会进步作为衡量一个人生与死的意义和价值的标准。

    雷锋始终认为,是党给了他生命,给了他一切,他的生命不仅仅属于个人,更主要的是属于人民、属于党的事业,因此,要珍惜它,充分发挥它的价值,在有生之年为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幸福多作贡献。一旦革命事业需要就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雷锋以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十分严肃认真地对待生与死。在他看来,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为人民大众,为共产主义事业多作贡献。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而献身,这样的人才可谓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雷锋对生与死关系的阐述中,进一步分析和认识这一点。

    在雷锋看来,“消沉了一分钟等于死亡了一分钟,正确的年龄应该这样计算”。这句话虽然很简短,但含义颇深,充满哲理。“消沉”等于“死亡”,这里死亡的含义就已经不是自然意义上的死亡了,而是引申为社会意义上的死亡了。这个死,不是说自然意义上的生命的终结,而是指对人民、对祖国、对社会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失去了人生价值。

    “正确的年龄应该这样计算”,这里的“年龄”计算,也已经不是自然意义上的生命延续,而是引申为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雷锋在这里所表达的意思是很明确的。根据他“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的基本生死观和态度,那么他在这里说明的,就是那种颓废、消沉、碌碌无为的人,虽生犹死。因为他们对社会、对人民毫无贡献,生的毫无意义,因此不在计算年龄之内,他的生命已经死亡。反之,那些为人民而献身,为保卫祖国而浴血奋战的人们,虽死犹生。因为后人永远怀念他们,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他们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实现了生命的真谛。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二、“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是雷锋对待生与死的基本态度



    翟元斌 ‖ 从雷锋的世界走过,什么是他对待生与死的基本态度?



    生为人民生,是雷锋对待生的基本态度

    这首先体现在雷锋对共产主义坚定的信仰上,为信仰而生,为理想而生。雷锋把自己的生命同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这一崇高壮丽的事业联系在一起,而且坚信不移、坚贞不渝。在他1962年8月6日的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记载:“我今天听到一位同志对另一位同志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对,我们吃饭是为了活着,可活着不是为了吃饭。我活着是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而斗争。”雷锋正是从这一崇高理想出发,不管干什么工作,都把它看做是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一部分,看做是共产主义这架大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因而,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总是出色地完成任务。他到鞍钢1年零2个月,3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8次被评为标兵,5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鞍山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雷锋入伍两年多,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受团嘉奖多次,还被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艰苦奋斗节约标兵、少先队优秀辅导员、模范共青团员、共产党员。雷锋的生命是充实的,他认定了共产主义这个大目标,一个心眼向前走,向着社会主义。

    雷锋“生为人民生”的人生见解,还体现在他的生活目的中。为大多数人的幸福,为大多数人谋利益,是雷锋所追求的人生目的。雷锋确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目标,所以他时时处处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人们称赞他“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节假日他到火车站帮助扫地、给旅客倒开水、扶老大娘上车;星期天给战士们拆洗被褥、帮助炊事班洗菜,路过建筑工地,他带病帮助运砖……

    雷锋,“生为人民生”的生活态度,还体现在他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热爱事业上。雷锋在旧社会过着苦难的生活,新中国的建立,激起他对新生活的热爱,他内心充满了幸福感,生活里有了越来越多的情趣和欢乐。他生前很爱照相,每到一个地方,每当从事一项新的工作,他都会永久地留下那美好的一瞬。我们从他生前留下的照片中,看到有他加入少先队照、高小毕业照,在县委当公务员照,还有北上鞍钢,途经长江大桥和北京天安门前的拍照、以及到鞍山和后来当兵入伍等照片。每张照片都透露出他对人生的热爱,对新社会的爱,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爱。

    雷锋认为,自己的生命是党给的、人民给的,是属于党和人民的,因此要珍惜它,要使每一分钟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绝不能浪费青春、浪费生命。他在日常生活中,珍惜每一分钟,无论是出车前后的空隙,还是电影开映前的空闲,他都抓紧时间来学习。他以钉子的钻劲和挤劲学习毛泽东的著作,学习和钻研技术。在鞍钢工作期间,他也和同伴们去参加舞会。但他却有度有节,他告诫同伴,也告诫自己:“我不反对跳舞,但我反对把业余时间都花在跳舞上,我觉得浪费时间就等于浪费生命。”他就是这样珍惜生命的每一分钟。不仅如此,他还严格要求自己,不断锻炼和增长才干,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让生命具有更高的价值。从他那内心独白式的日记中,我们看到:每当他处在人生转折的关口,他都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作出详尽的规划。如他在入团、到鞍钢、当兵入伍、入党等重要时刻,都有这样的内容。1960年1月8日,是他入伍的日子。在这天的日记里,他向自己提出了6条要求,其中提到,要努力学习政治、军事文化,要好好锻炼身体,要把可爱的青春献给祖国最壮丽的事业。

    雷锋是一个很求实的战士,他把锻炼身体也当做一项重要内容提出来,可见他对人民事业的虔诚无私,因为在他看来,整个身心都是属于人民的,只能使它更健康,为人民更珍惜它。雷锋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一丝不苟地沿着党和人民的事业所要求的方向锻炼成长。

    雷锋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就是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实现生命的价值。雷锋是热爱人生,献身人生的典范。


    翟元斌 ‖ 从雷锋的世界走过,什么是他对待生与死的基本态度?




    “死为人民死”,是雷锋对待死的基本态度

    首先,雷锋“死为人民死”是建立在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基础上的。对此,雷锋在日记中有过充分的表述。他写道:“为了革命,为了阶级的最高利益,我时刻准备着,挺身而出,牺牲自己的一切。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我要献出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这里表明了雷锋“死为人民死”的态度,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把实现共产主义当做自己的崇高理想和信念,自觉地把生命与这一奋斗目标联系起来。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事业,同时又是人类历史上空前艰巨的事业。实现共产主义事业需要若干代人的长期的努力奋斗,需要付出空前的代价和牺牲。为了捍卫这个真理,实现这个理想,必要时,他随时准备献出自己的生命,决不退缩,宁愿赴汤蹈火,头断骨粉,也在所不辞。他在入党那天的日记里表示, “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人民的勤务员,为了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幸福,哪怕高山、大海、巨川,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是入火海进刀山,我甘心情愿,头断骨粉,身红心赤,永远不变。”这种为真理而献身、为真理而死、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气节,正是雷锋对待死的根本态度。

    其次,雷锋“死为人民死”在实践中表现为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雷锋不仅有这样的坚定信念,他还随时准备实践自己的诺言。为此,他经常以那些献身于人民解放事业的革命英雄,来激励自己,决心像他们一样,以身殉真理。打开雷锋的日记,就会看到,他不止一次地提到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向秀丽等英雄的名字。他去沈阳执行任务时,还特意去北陵公园瞻仰死难烈士。他在烈士墓前默默宣誓:要继承烈士遗志,做一个像他们那样的光荣战士,像他们那样慷慨赴义。

    雷锋的一生,虽然没有经历过硝烟弥漫的战场,没有经历血与火的考验,但是每当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时,他都奋不顾身,挺身而出。这是一种自我牺牲的献身精神。雷锋一生中表现出的高度自我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是他“死为人民死”的态度在实践方面的最为突出的表现。早在团山湖农场时,他就为了保护拖拉机以免被水淹,冒着被洪水吞没和闪电雷击的危险,在大雨滂沱的黑夜里,毅然决然发动拖拉机(按驾驶规程禁止在雷雨启动拖拉机)并把它开到安全地带;在抚顺上寺水库抗洪抢险战斗中,他本来患病虚弱,却不顾战友劝阻,冲进洪水里不顾身体,挖溢道排洪,累倒在堤坝上;当部队驻地附近民房失火,他奋不顾身爬上房脊冒着房脊随时可能塌下来的危险,与烈火搏斗,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风雪之夜,又是他在又窄又滑的山道上,为全连队开路。

    雷锋的献身精神,除了表现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还大量地表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克己奉公,埋头苦干,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上。雷锋在望城县委当公务员,本来环境、条件都很好,但是,当县委决定根治沩水、开办团山湖农场时,他主动去了生活艰苦的治沩工地,当大工业需要劳动力时,他又响应招工号召,由四季如春的鱼米之乡来到冰天雪地的塞外;当弓长岭即要建新厂时,他又放弃了自己的技术岗位,去干抬抬扛扛的力工;60年代初,国际局势紧张,征兵开始时,他第一个报了名,走上了保卫祖国的岗位。宁愿放弃每月的工资而只拿6元钱津贴。他选择的是最艰苦的、也是祖国和人民最紧急需要的职业和岗位。马克思曾说过:“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雷锋正是“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献身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中,在为人民为社会的无私奉献中,也实现了个人的人生价值,并永远为后人所怀念。

    翟元斌 ‖ 从雷锋的世界走过,什么是他对待生与死的基本态度?


    三、雷锋把有限生命投入无限为人民服务达到生与死的统一

    雷锋的生死观是以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为出发点的,体现了为人民利益而奉献出一切的献身精神。生为人民,珍惜生命,创造生活,多作贡献;死为人民,无私无畏,勇于献身。

    雷锋只有22个青春岁月,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实现了他的人生理想、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从而达到生与死的统一。他虽然离开人世,然而却在亿万人们心中获得了永生。雷锋精神作为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亿万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旗帜。一个雷锋倒下了,千万个雷锋站起来,沿着雷锋的道路前进。

    举报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