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页 >> 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 >> 翟元斌 ‖ 从雷锋的世界走过,什么是美好的前途他这样解读
    详细内容

    翟元斌 ‖ 从雷锋的世界走过,什么是美好的前途他这样解读

    翟元斌 ‖ 从雷锋的世界走过,什么是美好的前途他这样解读

    你崇高的行为就是献身于为人民服务,为自己的祖国效忠,为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立功。

    ——雷锋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并且思考前途的问题。所谓前途,就是个人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所从事的事业经过实践之后,达到的美好境界和结果。而前途观,则是人们对前途的基本看法和观点。

    雷锋是如何看待前途问题的呢?分析雷锋的日记,特别是从雷锋的一些具体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雷锋的前途观,闪耀着共产主义的思想光芒。他正确处理个人前途与国家前途的关系以及为实现理想前途的献身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翟元斌 ‖ 从雷锋的世界走过,什么是美好的前途他这样解读




     一、以崇高的理想为支柱,在事业的奋斗中为人民尽忠立功,是雷锋前途观的鲜明特征

    一个人对于前途问题的看法,是由他的世界观、人生观所决定的。前途观是世界观、人生观的一部分。雷锋在实践中逐步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在这样的人生观指导下,树立了正确的前途观。

    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你崇高的行为就是献身于为人民服务,为自己的祖国效忠,为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立功”。这段话言简意赅,含意颇深。十分鲜明地表露了雷锋对前途的基本观点。“为人民”、“为祖国”、“为共产主义理想”这是雷锋的人生理想。“崇高的行为”意味着雷锋所推崇的事业,“献身”、“立功”,则表明行为的指向,即达到的结果或奋斗目标。雷锋在这里实际上是清晰地表达了他对理想、事业、前途三者之间关系的看法。

    一般说来,前途不就是理想和事业,但它和理想,事业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理想,作为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的设想,是成就事业、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精神力量,而事业则是实现理想的桥梁,是理想付诸行动的具体实践,前途则是理想和事业实现之后所达到的美好境界和结果。

    雷锋在这篇日记里所表达的思想,比较明确地道出了他对前途的看法。即为人民献身、为祖国效忠、为共产主义理想立功就是最大的前途。为达到这一目标、实现这一前途,就必须在“为人民”、“为祖国”、“为共产主义理想”的思想主导下,努力实践,进行“崇高的行为”,即事业的实践。

    纵观雷锋的一生,无论是在学校读书,还是当农民、当工人,或是参军当一名解放军战士,他都以自己特有的对事业的尽忠和热爱,把远大的前途寓于平凡的工作之中,把个人的前途寓于祖国的前途之中,把光辉的前途寓于艰苦奋斗之中。使理想、事业、前途三者达到有机的统一。


    翟元斌 ‖ 从雷锋的世界走过,什么是美好的前途他这样解读




     二、远大的前途寓于平凡的工作之中

    什么样的前途最光明、远大?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具有不同的看法。在某些人眼里,金钱就是一切,做官、发财,享受就是最光彩,最远大的前途。对于具有崇高理想追求的人来说,摆脱不合理制度,实现人人平等,建立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才是人类最伟大的理想和最光明的前途。雷锋正是在党的教育下,经过个人的主观努力,逐步树立了科学的前途观。

    雷锋在日记中反复表达了他对共产主义理想的热烈向往与执着追求。雷锋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坚信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坚信党和人民的事业,是最光明、最有前途的事业,因此,他毫不动摇地跟党走,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并时刻准备着为了党和人民的最高利益,牺牲个人的一切,直至最宝贵的生命。

    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是每个进步青年不可动摇的无限丰富的精神动力。有了这个精神动力,我们就会感到生活充实,我们就会对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念。雷锋成长的时期,正是我国处在困难时期。但雷锋并没有因为国家出现暂时的困难,社会主义遇到暂时的挫折,而失去对共产主义前途的坚定信念,失去对党的坚定信念,恰恰相反,正是在同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雷锋加深了对党和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心。他在日记中深情地写道:“忆过去,我刻骨地痛恨三大敌人。想今天,我万分地感谢党和毛主席的恩情。望将来,我信心百倍,浑身是劲,坚决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 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雷锋前途观的重要支柱。

    雷锋不仅有崇高的理想,而且很注重现实。他懂得实现远大的前途,要靠一点一滴的努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离不开一代一代人的不懈奋斗。用自己的劳动使它变得更美好。因此,他把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着追求,转化为一件件具体的实际行动,把实现远大前途寓于平凡的工作中。雷锋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他做的都是一些平凡小事,但就是这些小事,使雷锋变得高大。雷锋正是通过那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实现了自己美好的前途。

    在雷锋的日记和事迹中,我们可以处处看到,无论是在他读书的时候,还是参加农业生产、支援矿山建设、或是参军入伍,他都是这样努力追求和实践着的。理想与前途,在他的平凡工作中建立起了牢固的支撑点。雷锋以他特有的对平凡工作的兢兢业业,火一般的热情,赢得了人们的尊敬。理想、事业、前途在雷锋身上,达到了有机的统一。


    翟元斌 ‖ 从雷锋的世界走过,什么是美好的前途他这样解读




     三、个人的前途寓于祖国的前途之中

    一个人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前途呢?马克思主义前途观认为,个人前途,只有融合在人民事业的前途中,才能得以实现。雷锋对此有过精彩的论述。

    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的螺丝钉的连接和固定,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力,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在这里,雷锋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比做一架大机器,把每个个人的作用比喻为螺丝钉。实际上表明了他对个人前途与祖国前途关系的正确态度。雷锋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

    雷锋甘愿做一颗螺丝钉。他知道祖国的前途就是他个人的前途。雷锋出生在旧社会,旧社会夺走了他的亲人。是共产党和新社会把雷锋哺育成长起来的。因此,他把社会主义祖国当作命根子。还在小学毕业时,雷锋就讲过要报效祖国的话。他一参加工作,就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同祖国的前途紧紧地联在一起。把祖国的需要,视为自己的第一志愿。国家工业建设需要人,他毫不犹豫地离开生他养他的故土,来到生活不适、工资也不高的鞍钢。当矿山焦化厂基建需要人时,他又毫不犹豫地放弃本已娴熟的技术工种,甘愿去到一个又累又苦的岗位。当保卫祖国的神圣事业向他招手时,他又毅然决然地告别关心他熟悉的工友,来到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

    在党的教育下,雷锋懂得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常常会发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往往一味地追求所谓的个人的前途,对国家前途漠不关心。这些人不懂得,国家的前途不实现,个人的前途也难以实现的道理。

    事实上,个人前途和祖国前途是一致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消灭了剥削,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这就使全体人民的利益从根本上一致起来。能够形成共同的社会理想。因此,个人前途和祖国前途在共同目标的引导下,可以统一起来。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每个人都开辟了广阔而光明的前途,只要每个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那么就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个人不仅会实现自己的光明前途,而且还可以分享到全体人民共同发展所获得的利益。马克思早年说过:“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的自我完善。不能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斗争,一方必然要消灭另一方。人类的天性生成是这样:人们只有为了同时代的人的完善,为了它们的幸福而工作,他自己才能达到完善”。可见,个人的前途只有置于国家、社会前途之中,才能充分实现,个人前途和国家前途两者是可以统一的。

    由于雷锋正确地处理了个人前途与祖国前途的关系,因此,只要是为了祖国,他可以贡献出自己的一切,他从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当有人问起他的军衔时,他淡淡地笑了笑,事后他在日记中写道: “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我总想多贡献一滴力量,那些个人的军衔级别,我真没时间考虑”。有人讥笑雷锋个子小,说他积极也没有什么用。雷锋却不这么看,他认为只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还是可以做更多的事情的。因此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从而,真正实现了个人的前途。雷锋的一生,曾多次被评为模范、先进、标兵,并当选为抚顺市第四届人民代表。

    雷锋的实践活动,说明了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这就是一个人只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前途和祖国前途之间的关系,就一定能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成绩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理想。要实现这一共同理想,需要人们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之努力奋斗。工作岗位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社会成员中要有必要的分工。各行各业虽有分工和差别,但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因此,对于每个人来说,能否实现个人的前途,不在于做什么工作,而在于能否把工作做好。即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来。



    翟元斌 ‖ 从雷锋的世界走过,什么是美好的前途他这样解读



     四、美好的前途寓于艰苦奋斗之中

    在艰苦奋斗中实现个人前途,这是雷锋前途观的一个特征。任何伟大事业的成功和美好前途的实现,都是与艰苦奋斗分不开的。离开艰苦奋斗,就不可能有事业的成功和前途的实现。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雷锋清楚地知道,没有艰苦奋斗作为前提条件,不论是个人前途还是国家前途都是难以实现的。雷锋的一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坚持实践。他曾在日记中多次写道:

    “生活中一切大的和好的东西全是由小的、不显眼的东西积累起来的”。“高楼大厦都是一砖一石砌起来的,我们何不做这一砖一石呢!”“哪儿有困难就到哪儿去,”不但“遇逃而打”而且进一步“找虎而打”,这是崇高的共产主义风格。“革命战士之所以伟大,就是他们能透过困难看到胜利,透过失败看到成功,因此他们即使遇到天大的困难,也不会畏怯逃避,碰到严重的失败,也不至气馁灰心,而永远是干劲十足,勇往直前、终于成为时代的闯将”。雷锋正以这样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和献身事业的精神,奋不顾身的斗志,为实现美好的前途而奋斗不息。

    小学读书时,他每天第一个来到教室,夜黑了,就在月下温习功课;在社里协助会计工作时,他白天一样下地干活,夜深人静时还在整理帐目,把帐目管理的有条有理、分文不差。在团山湖农场,为学开拖拉机,他白天跟师傅学操作,夜晚钻研有关技术书,仅用一个星期,就学会了开拖拉机。在鞍钢新建反射炉时,他除了做好本岗位工作,下班了也不休息,接着与夜班工友一起干,一干就是夜间十一、二点。在部队,他起早贪黑练投弹,胳膊练肿了,也全然不顾,硬是在实弹投掷中拿了个优秀。为了学开汽车,他和战友们开动脑筋、自制教练台,不仅很快补上因执行任务而耽误的一个多月的技术课程,而且结业考试中夺了个优秀,成为新兵训练排下战斗班最早的一个;在抗洪抢险中,他带病请战,累昏后醒来,又顶风冒雨奔向最危险的地段;国家遇到暂时困难,他自觉为党分忧,为民解愁,该领的军装不领,该换的袜子衬衣不换,……

    从雷锋的一生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个道理:一个人只有把个人的前途从属于国家和人民的前途,才会有实现这种前途的坚定信念,才会在艰难困苦面前,百折不挠,积极奋斗,驾驭命运之舟,驶向理想的彼岸。“以革命的精神,对待现在,以革命的志气,创造未来”,这就是雷锋前途观的集中体现。


    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抚顺雷锋纪念馆时指出,有人说雷锋是傻子,那是因为不能理解崇高。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征程上,需要凝聚力量,需要见贤思齐,向楷模看齐,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学习雷锋精神,就是要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融入日常的工作生活。13亿中国人,8900万党员,400多万党组织都能学习雷锋精神,都能在自己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我们凝聚力、战斗力将无比强大。我们将无往而不胜。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把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频繁的工作生活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要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