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3月5日,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正式发表。这一天,不仅掀起了全国学雷锋活动的实践热潮,同时也开启了对雷锋精神的理论研究。近60年过去了,学雷锋活动始终保持蓬勃兴盛的发展态势。放眼国内外,从来没有一个群众性学习实践活动具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究其原因,理论的力量至关重要。
回顾历史,我们清楚地看到,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的题词,创造了雷锋精神的理论体系。纵观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的题词,都紧扣雷锋的精神品质,各有角度、各有侧重。比如说刘少奇同志的题词是“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概括了雷锋典型人物的特征;周恩来同志的题词是“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概括出雷锋精神的基本内涵。除此而外,还有“螺丝钉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钉子精神”,“甘做人民勤务员”等方面的理论概括。
总之,老一辈革命家的题词及后来的一些讲话,以宽阔的视野,睿哲的思考,铁的逻辑力量,架构了雷锋精神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即便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对雷锋精神的理论概括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但可以肯定地说,这种丰富与多样依然没有脱离老一辈革命家所确定的体系范畴。
总结实践,我们深切感受到,学雷锋实践与雷锋精神理论研究始终形影不离,相互促进。在老一辈革命家的题词指引下,抚顺和全国一道,掀起了学雷锋活动的热潮。
从1962年共青团抚顺市委发布全国地方第一份学雷锋文件到现在,抚顺市各级组织制定发布的学雷锋文件数量要以万为单位计算;从上世纪60年代开展的第一个学雷锋主题实践活动到今天,累计开展主题活动20多次,涌现学雷锋小组40000多个、学雷锋服务队6000多个,产生了胡玉萍、邓凤兰、赵景顺、“王海班”等数不胜数的学雷锋新典型。
这些文件的制定和活动的开展,都是以对雷锋精神的理论思考为支撑的。上个世纪80年代初,抚顺开始组织有针对性的雷锋精神理论研究。期间与长沙联合举办的学雷锋理论研讨会,展开地方学雷锋理论研究的先河。

记得1989年末,当时我在共青团抚顺市委工作。在我和现任抚顺雷锋精神研究所所长翟元斌同志的组织下,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了《学雷锋向导》一书,这是国内较早出版的关于雷锋精神研究的理论专著。据资料显示,多年来,抚顺先后举办了11次跨地区的学雷锋理论研讨会,编辑出版数十种学雷锋书籍。应该说,重视雷锋精神的理论研究,并把理论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实际,指导学雷锋实践,是抚顺的传统。学雷锋活动在抚顺历经40余载常学常新,深入研究理论并且注重成果转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2006年3月5日,全国首份也是唯一一份研究雷锋精神的专业理论杂志在抚顺诞生,它表明雷锋精神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展望未来,我们必须认识到,雷锋精神理论研究工作任重道远。它迫切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奉献精神,需要树立顾全大局、克己奉公的主人翁态度,需要形成助人为乐、和谐融洽的社会良好风尚。而这些,正是雷锋精神的内涵所在。
可以说,新时代给学雷锋活动提供了发展的新空间。但是,如何使雷锋精神真正与时俱进,为时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不仅是实践层面的问题,更是理论层面的问题。因而,加强对雷锋精神的理论研究,把实践的经验抽象概括成新的理论,不断推进学雷锋活动,是我们应该采取的科学态度。在理论探索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社会阶层也分解为更多的层面,思想道德教育的难度加大了,也使雷锋精神的弘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突破困境,需要理论先行,这是我们从事雷锋精神理论研究者必须担负起来的责任。
(作者系中共抚顺市委原常委、宣传部部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