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翟元斌 ‖ 倾情奉献 ●三本雷锋杂志的创刊词写在前面: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学雷锋活动要排除干扰,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做到常学常新,就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根据时代的要求,通过理论升华,准确把握雷锋精神本质属性和内涵,找准时代与雷锋精神的契合点,这样才能使雷锋精神始终伴随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与这一过程相伴,我在抚顺雷锋精神研究所担任所长期间创办了《雷锋精神研究》杂志,从所长职务退下来不久与企业家一道创建了“百姓雷锋展览馆”,创办了《百姓雷锋》杂志,后来听从内心的呼唤,赴京与早有心灵之交的友人,共同创办了全国第一本公开发行的杂志《雷锋》。 三本雷锋杂志的创刊词出自我的笔下,今天,将三篇创刊词结集在一起,与大家共勉。
第一本雷锋杂志,《雷锋精神研究》(2006年3月创刊)
发 刊 词
在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发表 43周年的日子里,《雷锋精神研究》杂志创刊了。这是雷锋精神发祥地——抚顺,献给全国人民的一份礼物,献给弘扬、实践雷锋精神的人们的一份敬意,献给建设社会主义文明事业的一份忠诚和责任!
抚顺人民与雷锋有着太多的感情。抚顺人民给了雷锋人民代表的信任与重托,参政议政的实践,开阔了雷锋的眼界,促成雷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抚顺人民把三十里煤城作为雷锋的一块平台,雷锋在平凡中获得升华,使平凡第一次有了高度。抚顺人民把雷锋这个"儿子",永远地留在这块热土上,从此,雷锋有了新的时空,从 1962年8 月那个夏季,走过新的纪年,走向永远的春天,从抚顺走向全国,又从中国走向世界。
在学雷锋活动史上,又有三个应该记载的日子∶2004 年 12月31日,抚顺市决定组建雷锋精袖研究所∶2005 年11 月 30日。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个雷锋精神专门研究工作机构——抚顺市雷锋精神研究所正式成立;2006 年 3月5日,全国首份也是唯一一份研究雷锋精神的专业杂志《雷锋精神研究》正式创刊。三个看似偶然的日子,其实蕴涵着必然,它体现出一种意志,成为一种标志。抚顺人民不仅仅存有对雷锋那份最初的感动,在经历 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洗礼与心灵的挣扎、拷问之后,获得一种新的理性力量。
一个只有 22年短暂生命的普通共产党员,能够赢得亿万人民如此崇高和长久的敬意;一个普通的战士所表现的高贵品质,能够激励几代人的健康成长;一个群众性的活动,能够在几十年的历史进程中延续不断,影响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这表明雷锋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过去具有,现在仍然具有重大价值和时代意义。
《雷锋精神研究》定位为"主流声音、高端平台、关注前沿、服务实践"。站在新世纪的高点,回顾总结 40余年学雷锋实践活动,探寻学雷锋活动发展轨迹与历史定向;以创新的品格,设计、组织新的历史环境中的学雷锋活动,把握学雷锋活动的科学规律;动员全社会力量,关注、重视雷锋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推进学雷锋活动在政治层面、道德层面、文化层面多维向级深发展、延伸等等,我们要做的事很多很多,我们肩负的使命很重很重。
"你能走多远、在于你与谁同行"、头顶着颗鲜亮的太阳,我们上路,与雷锋同行!
第二本雷锋杂志 《百姓雷锋》(2013年3月创刊)
写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新纪元——《百姓雷锋》创刊词
世界的目光注视中国,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提出“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传递一种什么意涵,常态的学雷锋活动将把中国引向哪里?人们的视线向北,聚焦北纬41度上的一座城市——抚顺:半个世纪前,学雷锋活动从这里启程,半个世纪后,它还会再次以惊人的潇洒,引领这个人类史上最具光芒的信仰之旅吗?
时间是有重量的。物理学定理告诉我们:比重=质量/体积。借用这个定理,在相同的时间里,学雷锋创新案例、累积经验和文化积淀的不同,就构成学雷锋活动的比重。抚顺在半个世纪学雷锋活动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鲜活的经验,这犹如在学雷锋活动历史延展轴线上,刻下许多个标度。凭心掂量掂量,中国学雷锋历史的比重表上,抚顺名列榜首。
抚顺是一个最重的城市。抚顺学雷锋比重的质量单元里,最有重量感的莫过于“百姓雷锋”。这不仅在于它的出现是厚重的学雷锋经验的积淀与超越,不仅在于它的推选涉及240万市民,不仅在于评选机制的科学合理拷问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与良知。而在于“百姓雷锋”倘若真正感动了这个城市,感动了这个国度,这个城市和这个国度便会跟着他们的步律成长。 有了这个重力的作用,《百姓雷锋》杂志的问世,乃至“百姓雷锋”展览馆的创建,必然就成了逻辑。《百姓雷锋》杂志是百姓雷锋纪念馆的馆刊。百姓雷锋纪念馆是抚顺市建设雷锋城办公室直接指导下的,由民营企业家投资创办的自主经营管理的公益性文化机构。《百姓雷锋》秉承主流声音、大众话题、体裁多样、时尚厚重的理念,讴歌共和国平民英雄,梳理“百姓雷锋”道德践行的感悟,探索“百姓雷锋”品牌传播与运营规律,展现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万种风情。 在《百姓雷锋》发刊之时,我们要感谢百姓雷锋及各类平民英雄、好人,你们用生命写就绚烂诗篇,才使苍白的文字充满色彩,机械的键盘敲出旋律。我们同样要感谢肩负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资本的力量融入中国梦,才熔铸成“百姓雷锋”展览馆与期刊。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里的一段话经常被引用,“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这句话的真谛在于告诫人们要懂得敬畏,敬畏自然的与精神的力量。心中存有美丽道德律,才能看见和造就头顶上璀璨的星空。 然而,人们似乎忽略了老人后面的一段话,“景仰和敬重显然能够刺激探索,但不能代替探索。”是的,对世界的观察,源于壮丽的景象,终于占星学。道德学发纫于道德本性的高贵性质,终结于狂热和迷信。对此两者一旦运用理性,对世界大厦的判断就会进入另外一个方面。对世界的结构方面可以获得清楚的洞见、使观察能够不断拓展自身,而不必害怕倒退回去。因而,探索是敬仰的另一币面。 自然,敬仰与探索成为《百姓雷锋》杂志的题眼。“百姓雷锋”有狭义和广义的理解。狭义的“百姓雷锋”带有地域特征,是雷锋第二故乡抚顺创新的学雷锋典型的统称。广义的“百姓雷锋”超出地域范围,是对学雷锋主体的一种认知。《百姓雷锋》宏观关注百姓雷锋文化现象,纵览高处的风景。《百姓雷锋》伴随“百姓雷锋”的成长,展现百姓雷锋的万种风情。《百姓雷锋》杂志愿陪伴人们行进在信仰之旅,行进在智慧之旅。 倾情百姓雷锋的图文视窗,关注公民道德的新锐路伴 第三本雷锋杂志 《雷锋》(2014年2月试刊,2015年7月正式发刊)
《雷锋》杂志创刊词
用爱来表达一份感恩的温暖,好像是阳光暖暖的抚摸着我们的心,就这样,《雷锋》杂志走入我们的生活,走入我们充满梦想的青春季。
在中国拥有近一万种期刊的百花园里,《雷锋》杂志创刊的意义不仅在于填补空白,更在于延续中国数千年优秀文化结晶的雷锋文化,在当下的记录和展示有了更为厚实的载体。 世界文化多彩的宝库中,熨烫深刻中国烙印的不只有孔子,也有雷锋。一个2500多年不老的孔子,让世界记住了中华,一个只有22岁的年轻士兵的故事,流传五十多载而不衰,成为中国人以及世界许多人的美好记忆。因为雷锋精神充分浸润了自孔子创建的儒学文化血脉,承继共产党人价值观的红色基因,在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中,已然凝练升华为当前做人的文化和道德操守。从一个人的修身养性到一个民族的道德追求;从一个人的意识品质到一种精神的升华;从一个世代的起点到绵延无尽的传承,表明了雷锋文化的震撼力与历史的穿透力。 我们把历史的镜头聚焦,学雷锋活动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人民群众自发开展,毛泽东等一代代伟人推动,至今已经延续半个多世纪之久。她犹如黄河母亲水,尽管九曲十八弯,依然势不可挡地奔向大海。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郑重地把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要求写进了工作报告。新一代领导核心习近平同志在不同的场合,密集地发布了多次关于学习雷锋的讲话,字字千钧:“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我们要从娃娃抓起,让雷锋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世世代代弘扬下去。”精辟的论断,语重心长的嘱托,顺应了人民的心愿和中华文化的发展,把雷锋的印章镂刻进凝聚价值共识的图腾。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雷锋文化也是筑梦中国的灵魂与不竭的动能。《雷锋》杂志,正是承载着这份责任与重托,走进人们的视域。 《雷锋》是一本有温度的杂志。用真心来讲述好人故事,用真情来打动读者,感染影响人们向善向上,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精神家园。《雷锋》是一本有厚度的杂志。不仅试图解读雷锋的人生密码,追溯中华传统文化之源,探究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汇,乃至红色文化的DNA,更要梳理总结文化观照现实的路径、规律,回答我们如何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雷锋》是一本有行动的杂志。该说的我们要说,该做的我们去做。身体力行,搭建互助友爱的平台,以点滴的善行谦卑地献上新媒体对人们的承诺与交代。 《雷锋》是一本老百姓的杂志。雷锋爱百姓,百姓爱雷锋。我们渴望,《雷锋》成为百姓的厚爱、手中的热读。我们期待,读友来电发帖,为办好这本属于自己的杂志想点子出好招儿。 《雷锋》开启了自己的纪年。她将一步一步地奋力前行,经受岁月的淘洗,成为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文字表征,进而也会成为世界文化中的中国表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