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承认还是不承认,也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生活中的确存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姓氏,而且栖居四面八方,但是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雷锋辅导过的学生。
雷锋辅导过的学生是一个很笼统的称谓。
大意是说雷锋生前担任抚顺两所小学的校外辅导员时,曾经接触过的学生。
所谓接触过的情况也分几种:有的是与雷锋零距离接触,得到雷锋循循善诱的教诲;有的是参加学校集体活动,听过雷锋做报告;甚至也包括很偶然的加入与雷锋拍照队伍里的幸运儿,等等。
不过,距离在这里并不重要,价值的传递与距离的远近不成正比。
依据传播理论,无论是“看得见的关系”或是“看不见的关系”,我们是否会被说服,是否会改变态度,几乎是由我们对传递者的好恶决定,也就是说结果以端视对方的“魅力”而定。
那个年代是一个崇拜英雄的年代,
解放军在人们的心目中代表着崇高、正义、安全、荣誉,何况雷锋在当时就已经是一个人人皆知的模范,他的举手投足都对孩子们产生很大的影响。
尤其是雷锋牺牲以后,全国掀起学雷锋活动热潮,滚滚的热流把这群孩子推到时代的前列。
与雷锋的一段接触的经历,不仅仅成为一份荣耀,而且在他们心里投下强烈的自我暗示:我是雷锋辅导过的学生,我的言行举止都在为雷锋代言。
诸多因素,促使这群孩子在日后的生活中,境遇有许多不同,然而却涂抹了同样的生命底色——雷锋文化浸润的底色。
一个22岁的生命,如何影响了一群人的人生?
一群人的努力,能否改变生活前行的步履?
他们的命运是否能够浇铸成打开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钥匙?
2016年的六一前夕,七位雷锋辅导过的学生来到北京,
与信仰对话,
和末来恳谈,
给历史一个坦率的交代。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人却能选择一生只走一条道路”
5月26日举行的雷锋辅导过的学生的专题报告会,给我的思维词库填上一个新的判断句。
七个不同的生命,有着不一样的人生轨迹,却涂抹着一样的生命底色。究竟是为什么?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
报告中,七个人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
———当年辅导员雷锋,把信仰太阳的能量输送到他们的心田,他们的血管里才流淌着同样的血。
丝毫不怀疑这些当年的孩子,会在梦境中与辅导员多次对话,因为这就是他们的生活,这就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我们所探究的是,为什么要搭建起一个对话的空间,让我们的灵魂随着时间行走,穿越到从前有一个雷锋的美丽传说。
还能够不能够,在这些近乎老年的“孩子”,与现在的孩子两个平行的话语体系里,寻找到交叉与融汇。
如果说有一个答案,那便是逻辑的指向——师承效应。
雷锋辅导过的学生这一群体的价值图谱,就在于它 所彰显的“雷锋师承效应”。
词义学上”师承“有两种释义,一种是效法某人或某个流派并继承其传统;另一种是师徒相传的系统。
人才学学者界定师承效应, 是指在人才教育培养过程中,徒弟一方的德识才学得到师傅一方的指点、点化,从而使前者在继承与创造过程中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还形成“师徒型人才链”。
我所理解的“雷锋师承效应”包括三个意思 :
一是指以雷锋精神为核心的雷锋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强调师承;
二是指模范辈出,好老师可以带出好学生,强调效应
三是学雷锋活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和空间,师承关系已经超出传统的师傅与徒弟那样一对一的两人之间的关系了,而是一种信仰和所有追随者的关系。
这样说来,我们所讲的雷锋师承效应,是指以雷锋辅导过的学生为核心,而产生的具有师承关系的雷锋传人的社会效应。
雷锋师承效应是强大的,人们在品味这些“孩子们”的人生漫话中,获取了某些感动而成为粉丝。
雷锋辅导过的学生也成了各类舆论场中鲜亮的“主角”。
于是,雷锋辅导过的学生也涌出许多--------
随着时间的流逝,“雷锋辅导过的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可能都会老去,
雷锋辅导过的话语却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集体记忆。
让我们记住他们——————
下图由左至右,孙桂琴、展世荣、刘静、张雅琴、韩颂东、陈雅娟、李长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