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22岁的青春献给祖国,献给了人民。他永远地安卧在第二故乡抚顺的青松翠柏之间,伴随着古老煤都的脉搏,永不止息地释放着巨大的精神能量,温暖了一座城,一个国家,影响了世界。
雷锋牺牲时只有22岁,他的动人事迹件件桩桩都鼓荡着青春的脉动,使得所有人都把雷锋的形象定格在22岁,定格在阳光般的微笑,幻化成不老,不死的青春。
雷锋的青春形象是不变的,然而他的墓地却在下葬后的数十年间发生了许多变迁,墓碑也在变化着。
追溯雷锋墓变迁线索,从中似乎可以把握国家政治伦理走向的端倪。
1962年8月15日,雷锋牺牲。8月17日,抚顺党政军民举办隆重公祭大会。
抚顺十几万市民自发为雷锋送葬。
雷锋生前战友走在送葬队伍前面
由于当时来不及建造水泥墓碑,雷锋下葬时立的是木质墓碑,据当事人张俊讲,木质墓碑上的字是他写的。
后来,雷锋墓前重新立了水泥墓碑。具体是那个部门立的,什么时间?无从可查。
上图为抚顺各界群众在新抚区葛布烈士陵园祭扫雷锋墓
战友看望雷锋
1964年4月,雷锋墓从戈布地区迁到现在的抚顺雷锋纪念馆。戈布墓地现场。
1964年,在望花公园内修建的雷锋墓。
孩子们,来看望他们的大朋友。
1968年,改建后的雷锋墓
1968年,改建后的雷锋墓前建造一尊半身雷锋塑像。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们也没有忘记雷锋。
1983年,又一次改建雷锋墓。
2002年,修建雷锋墓
雷锋墓墓碑背面
雷锋墓的演变一方面体现国家政治伦理的走向和导向,
另一方面展现民意,人心向背。
历史证明雷锋精神是引领人们追求崇高,完善自我的旗帜,是中国前进的精神动力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