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迎着困难前进,这也是我们革命青年成长的必经之路。有理想有出息的青年人必定是乐于吃苦的人。
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不遇到一些暂时的困难,这些困难的实质,“纸老虎”而已。问题是我们见虎而逃呢,还是“遇虎而打”?
“哪儿有困难就到哪儿去,”——不但“遇虎而打”,而且进一步“找虎而打”,这是崇高的共产主义风格。
——雷锋
雷锋作为一个孤儿,饱尝了旧社会的折磨和痛苦,作为新社会的主人,深刻体会到当家作主的幸福和快乐。雷锋由一个带有朴素报恩感情的“庚伢子”、公务员、工人和解放军战士,到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雷锋对苦与乐的思考与践行。
一、不忘过去苦,常思今日甜
这是雷锋苦乐观的一个最鲜明的特点,也是他苦乐观的一个根基。雷锋的苦乐观反映了他对新旧两个社会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和感受。
雷锋作为一个在旧社会受苦受罪的孤儿,“在旧社会过着缺衣少吃的苦日子,那种被奴役、被欺凌的仇恨”,使他“永远铭记在心”。雷锋在作报告时,总要向人们痛诉旧社会的苦难遭遇,就连看一些电影、戏剧,也不禁引起他辛酸的回忆。
雷锋不忘旧社会的苦,在党的教育下,通过学习,逐步明白了为什么要受苦。他在日记里写道:“万恶的旧社会,把穷人逼成鬼。凶恶的三大敌人,害得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暗无天日的旧社会是一个吃人的旧社会,它吃掉了我一家人。不!他吃掉了千千万万的穷人。这一点,我过去还很不了解。通过学习,我明确地认识到了,过去穷人的苦:不是一个人或两个人的苦,也不是一家或两家人的苦,而是天下穷人的苦,是整个阶级的苦。……我们要想永远不受苦,永远过幸福美好的生活,就要革命到底,彻底消灭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这是我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深深体会到的。同时,也是党经常教导的”。
把在旧社会里个人的苦和整个阶级的苦自觉联系起来,和剥削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紧密联系起来,这是雷锋从朴素的报恩感情上升到一个有觉悟战士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雷锋对苦的认识的一个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雷锋由一个苦娃子成为国家的主人,这强烈的反差激起雷锋对新社会、对共产党深厚的爱,对今日之甜的格外珍惜。他常常以警句来自省:“同志,您是否意识到您的一切生活在幸福之中?可能意识不到,也可能意识到了。当您能吃到一顿饱饭,穿上一套衣服,能当家作主,自由地生活,您有如何的感觉呢?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这是党和毛主席给您带来的,是革命前辈流血牺牲给您带来的。”
对过去之苦,今日之甜的深刻认识成为雷锋前进的巨大动力,奠定了雷锋苦乐观的基石,促使他在日常的生活中和工作中艰苦奋斗,自觉吃苦,勇于吃苦,以苦为乐。
二、苦干实干,以苦为乐,艰苦奋斗
这是雷锋“苦乐观”的又一鲜明的特点,也是雷锋对待事业及面临的困难的一个基本态度。
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不够发达,因而,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还要受物质相对贫乏之苦,还会体验劳动的艰苦。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底子很薄的国家搞社会主义建设,更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这要求人们既要有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又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
对此,雷锋是有清醒认识的。雷锋经常用毛主席的一段论述来告诫自己,他在一篇日记中写到:“要使全体青年懂得,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有些青年人以为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就应当什么都好了,就可以不费气力享受现成的生活了,这是一种不实际的想法”,“毛主席的话给了我深刻的教育和启发。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许多困难。……为着克服这些困难,都要十分注意地听党和毛主席的话,一切做长期打算”。
在这种认识前提下,雷锋非常注意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自己,把艰苦奋斗引以为光荣和自豪,在为事业而奋斗的过程中以苦为乐,自觉吃苦,有一种自讨苦吃,找虎而打的精神。
为了根治沩河,他离开了生活稳定、环境优越的县委机关,来到了治沩工地。那时,住的是潮湿阴暗的临时工棚,而且经常因工作忙,赶不上吃饭,开水冲泡冷饭对付。雷锋也从不讲“苦”字。就在简陋的工棚里,雷锋在笔记本上写上了这样三句话:“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以革命的精神,对待现在,以革命的志气创造未来”。
为了支援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他又告别故土,来到了冰天雪地的东北。开推土机时,他放着小而顺手的小机车不开,偏要开大的,因为“开小车子干活慢,我有十分力决不使九分九。”
当条件艰苦的弓长岭焦化厂工地需要人时,他又犯了“傻”劲,坚决要求到那里工作。面对恶劣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雷锋说,“这些困难都是暂时的、局部的、可以克服的。只要我们有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气概,是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的。”
雷锋常说,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迎着困难前进,这也是我们革命青年成长的必经之路。有理想有出息的青年人必定是乐于吃苦的人。”雷锋在对待事业和工作,在困难面前,就是这样的一个有理想、有出息、乐于吃苦的人。
三、以国家苦乐为自己的苦乐,助人为乐
苦与乐的体验和感受不仅和社会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相联系,而且作为个人的感受和体验,与他人、与一定的社会整体相联系。把个人的苦乐与国家整体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这也是雷锋苦乐观的一个特点。
1960年至1962年,雷锋参军服役期间,国家遇到暂时的困难。雷锋深知国家的困难,自觉把个人的苦乐和国家整体的苦乐联系在一起。他说道,现在我们国家处于困难的时期, 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事事要精打细算,不能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愁来明日忧。我们要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克服当前存在的困难。
因此,他要求自己在个人生活上,向生活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自觉为国分忧,自觉艰苦奋斗。他从不乱花一分钱,把每月领到的津贴费,除了留下交团费、党费、买书以及生活用品外,余下的全部存入储蓄所。他穿的袜子补了又补,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模样,还舍不得扔掉。他的搪瓷盆和漱口杯已经用了多年,上面的瓷已残缺不全,还是照样用。他的一件衬衣是从湖南老家带来的,补了又补,又穿在身上。他参加军区运动会,一瓶汽水也舍不得喝。当有人问他,“你就一个人,没家没业的,干嘛这样熬苦自己?”雷锋回答说:“谁说我熬苦自己?现在这生活比起我过去受的苦,真是好上天了。”他又说:“谁说一个人,没家没业?我们祖国大家庭有六亿人口呢?为了改变祖国一穷二自的面貌,毛主席号召咱们发奋图强,艰苦奋斗,这样做不对吗?”当人问他:“咱们国家那么大,困难再多,还能缺你几个钱?”雷锋说:“积少成多呀,同志!”,“你算算,每个人每天节约一角钱,全国一天节约多少钱?咱们是国家的主人,不算这笔帐还行。”发军装时,发两套,他只领一套,把剩下的一套交给了国家。当辽阳地区遭灾时,他又把自己多年省吃俭用省下的100元钱,全部献出。
从中可见,雷锋将个人的苦乐和国家整体的苦乐,与社会的进步事业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他的所做所为已超出了艰苦朴素的含义,体现了中华民族历来推崇的“为民解愁”、“为国分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美德和“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博大胸怀。
雷锋把个人的苦乐和民族、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还体现在他关心别人为重,处处为别人着想,助人为乐上。
雷锋在日记中写道:“我要牢记这样的话,永远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为人民做点好事,再苦再累也觉甜。”雷锋参军近三年的时间里,他几乎把每个节假日,星期天都奉献给社会。1961年大年初一,同志们都去看戏,雷锋却去为驻地的乡亲拾粪。大年初二,同志们去看剧,雷锋却来到了抚顺西部医院(现抚顺第二医院),把春节仅分到的一斤苹果送给了伤病员。1962年春节,大年初一,同志们都愉快地欢渡春节。雷锋想的是“每逢过年过节是人们探亲和走亲戚的好日子,这个时候也正是各种服务部门和运输部门最忙的时期”。于是雷锋来到了抚顺车站,扶老携幼,为旅客端茶送水。雷锋的“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中秋节甚至每个星期天,几乎都是在助人为乐中度过的。平时,他走到哪里,助人为乐的好事就做到哪里。甚至在他参加抚顺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时,也不忘为代表中的老年人服务。雷锋这样做是为了“能使人民群众更加热爱党,热爱解放军”,他说:“我觉得自己累一点算不了什么,只要大家多得些方便,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从雷锋对待苦与乐的态度和践行中,可以看到,他的苦乐观与他亲身经历分不开,具有一个旧社会的孤儿,新社会的主人对苦乐特有的认识和实践,反映了经历了新旧社会两重天,在新社会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特点。
不过,我们还应该看到,雷锋并没有停留于此,他自觉把苦与乐和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激发对旧制度的恨和对社会主义、对党和毛主席的爱,坚定改造旧制度,追求人类美好明天的信念。雷锋把苦与乐与生产力的发展联系起来,为改变祖国当时一穷二白的面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创造更多的欢乐和幸福,自觉吃苦,勇于吃苦,以苦为乐;把个人的苦乐同人民的苦乐自觉联系起来,为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助人为乐,从而在对待苦与乐上,显示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崇高境界。
总之,雷锋的苦乐观体现了苦干实干,争做贡献的艰苦奋斗精神,体现了奋斗为乐,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体现了为民造福,无私忘我的崇高情操。这一切正是今天我们向雷锋学习、弘扬雷锋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
今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学习雷锋,弘扬雷锋精神,很重要的是要学习他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想党之所想,急民之所需,自觉为国为民分忧解难。像雷锋那样,自觉地在工作上坚持高标准,在生活上坚持低标准,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