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日来话读书有人说,“人生忧患识字始”。对此,我不敢苟同。 在我看来,人生的快乐和希望,也是从读书识字开始的。事实上,无论富贵穷通,没有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的。 一个懵懂的孩童,从认识第一个拼音字母、第一个数字、第一个汉字开始,就获得了另一双看世界的眼睛,找到了另一种打开世界和人生的方式。 从此,或热衷数理化的演绎,或沉溺文史哲的深邃,或向往天文地理的广阔,自然也有些人像“刘项原来不读书”却能在这个世界上怡然自得。事实上,不读书的大多数人却只能终生困顿于认知层次和经济基础的底层——这没有歧视任何人的意思,只是一种事实。 我属于喜欢文史哲的类型。可惜,多方面的因素造就,我没有可能走进全日制大学读自己喜欢的专业,最后的全日制学历是中师,还是普师专业。在我的印象中,这个专业就是当时的小学文化课都能教的类型,但在体音美的特长发展方面,大多数同学就多有所欠缺了,我本人尤其如是。 基于生存和兴趣双重因素,我后来还是读了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的专科和本科学历。大学也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学历教育方面也就止步于此了。直到现在,每当听到看到“开放大学”四个字,我还有点顾影自怜,产生“无限沧桑在其中”的感慨。 人生的追求不同,收获的结果不同。可能由于出生农村,小门小户,目光狭隘没有见识,我属于胸无大志、得过且过的类型。如果往自己脸上贴金,似乎也可以用“淡泊名利”的字眼。所以,一辈子,就这样随遇而安、随风摇摆、随缘自适了。 读过了一些书,了解了脚下土地的一些历史。我有时候觉得,我们南阳人真是幸运呢!群山环抱的南阳盆地,独特的地理气候,丰富的植被物产,重要的交通位置。更幸运的是:我们有范蠡这样的奇才,既能兴兵灭吴一雪前耻,又能泛舟西湖、陶朱致富;有张衡这样的通才,懂天文、识地理,还是文学大家贯通科学、文学领域的张衡;有张仲景这样的人才,可以做长沙太守治国安民,也可以救治民间疾苦,留下皇皇医学巨著;有诸葛亮这样的英才,既能躬耕陇亩淡泊名利,还可以鞠躬尽瘁成就三分。我们甚至有百里奚这样到老时来运转的治国良相,给一些大器晚成,甚或终生一事无成者心理上的安慰和希冀。更不用说,我们还有杨廷宝、冯友兰、二月河、姚雪垠、王永民等各方面的人才。 生活在南阳的文化人,很难不受了他们的影响。只是,我们都只能汲取他们某一方面的滋养,在某一个领域小有成就吧!甚至小有成就,对我们很多普通人也都只是奢望。可是,“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渐渐慢下来。“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最喜欢做得事情还是闭门读书,特别愿意沉浸在书的世界里了。幼时家贫,除了课本,无书可读。年轻时过于忙碌,在红尘中奔走,读书的时间真的不多。很长时间,还是喜欢回味上学时期的读书经历。 在偏僻的农村小学,能够接触到的读物就是那时同学们带到学校的连环画了。大抵是《三国演义》《西游记》《岳飞传》《杨家将》之类了,许多孩子的头凑在一起去看,人头攒动,有些地方根本就看不到。如果是熟悉的同学的,能借过来看看,就是极大的福气了。为了了解更多的情节和故事,后来的爱好就是晚上到池塘边跟着老头们听评书了,经常是晚上睡觉还在想着情节的发展。 在初中,学校的图书馆是整天锁着门的小黑屋,没有去借过书。幸运的是可以进老师们的办公室,见到一些以前没有见过的文字书,《少年维特的烦恼》《古代诗歌选》《古代文学》《现代文选》之类,偶尔可以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初中时在乡政府所在地的,有文化站,可以借书读,价格也便宜,记得还有包看可以翻阅一下。所以,节假日,街上我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文化站。兜里没钱,那时是基本不逛街的。 可能因为读书的关系,我那时的作文写起来也还畅达。那时养成了一个损益参半的习惯。不管看到什么题目,拿起笔就写,一蹴而就,从来不去主动修改。写完了,怎么评价,就是老师的事了。即使这样,三十年后,还有同学记得,我的文章经常被老师在班里当范文读。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是老师吧我的作文写在学校山墙黑板上,下课了同学们都来围观。我自己不知道为啥聚那么多人,跑去一看,感觉很不好意思,也激动,也害羞,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另一件事,就是自己的作文第一次登上报纸变成铅字。外乡镇的一个女生给我写信讨论写作技巧,我大约写了一封长长的回信,以后就在没有联系了。 进了师范学校,图书馆的面积和藏书量超乎我的想象。于是办理了借书卡,有时间就借书来读。还经常徘徊在七一路校门口附近和农校桥头的旧书摊前,有时淘一两本旧书,有时就是圪蹴在地上蹭着看书。现在想来,有点像《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读高中那会儿,思想也在随着读书生长吧! 参加工作的前二十年,也读书,但并不系统。初时主要是考取学历的文学书,读起来有的有些牵强和功利。其它的读物,大多都是满足好奇心的快餐式阅读了。再后来,有了电脑、QQ、微信,加上酒桌、牌桌一些无畏的消遣和人情往来,读书的时间似乎更好了。我有过一些空虚和彷徨,但自我安慰之后,又心安理得地“躺平”在自己的舒适区了。零零散散的读书,读庄子,读道家,读儒家,读佛家,似乎什么都可读,又似乎什么都没读。 真正能够静下心来读书,还是过了四十不惑,摒弃了俗世繁华、车马喧嚣之后了。这时候,孩子也大了,人生也安静了。我似乎越来越理解了“半世繁华半世僧”的弘一大师李叔同,可惜自己舍不下红尘痴恋,丢不掉自己的一些责任,也没有李叔同的勇气和决绝。 这时候,可以在图书馆寻找自己喜欢的书读,可以在新华书店、当当网、京东书店买自己喜欢的书读。读别人写的韩愈、李白、苏轼、李清照、傅斯年的传记,读董卿主编的《朗读者》,读《南渡北归》《沧浪之水》《活着之上》,读豆豆的《背叛》《遥远的救世主》《天幕红尘》,重读《平凡的世界》,也读最近大家热议的《人世间》,读《中国人的教育》《中国人的修养》《中国思想简史》,重温一些经典的古诗文,都是一种享受。 别的爱好似乎渐渐枯萎,读书的兴趣却似乎日渐浓烈,购书的开支也渐渐大起来,我似乎乐此不疲了。难怪没见过几次面,妻的一位同事就跟她说我是个“书呆子”。是的,历尽千帆,我终于找回了一个书生的“呆气”。可是,一些人不知道的是,我呆,我快乐。我愿意永远沉浸在读书的快乐里了。就像《平凡的世界》《人世间》这些好书,的确可以读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境呢! 因为读书和写作,结交了四面八方的一些文友,被大家提携扶持,也提携扶持文学新人,丰富了我的生活,带给我另一种快乐,填补了我心灵的空虚,带给我内心的平静。 人活着,还是得让人生有点意义。读书,让人生有了意义,也是我们深层次探寻人生意义的门径。 如果不读书,我可能是一个快乐的农人、焦虑的商人,或者其他什么人,但注定不是今天的我,不会是一个安静的读书人。静下来的时候,我才能感觉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才能专注地思考,才能看见更多美好的事物感受万物的生机和活力。 读书,是一扇神奇的旋转之门,我们需要寻找和探索的都在里面了。 最理想的境界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我明白,那只是一种没有摩擦力的理想状态。 还是要把书读活,古人读书也是要经世致用的。把身边的人和事捋顺了,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好的心情读书。 【南阳市第十一小学校 左德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