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翟元斌 ‖ 对话与追问 • “雷锋部队”缘何一杆大旗扛到底?
雷锋生前所在部队,是一支有着光荣历史,功勋卓著、英雄辈出的部队。半个多世纪以来,无论时代怎么发展,人员怎么调整,他们对雷锋精神的信念从未动摇,对雷锋精神的传承从未间断,为这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增添时代光彩。该部3次受到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通令表彰,被评为全国开展学雷锋活动先进单位。习近平总书记3次亲切接见该部官兵代表,提出殷切期望。 雷锋部队弘扬雷锋精神一杆大旗扛到底,其动因、动力来自哪里?他们的坚守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什么?本刊特别邀请该部几位不同时期的领军者真诚对话。 主持:翟元斌 : 雷锋杂志社雷锋文化研究院秘书长
嘉宾:姚德奇: 雷锋生前战友,邓州编外雷锋团政委
李 莹 :现任旅长
张怀先 :第10任政委
于 洋 :第18任团长
孙树志: 现任政委
一、原点•行稳致远的初心与逻辑 翟元斌: 德国哲学家杜勒鲁奇曾经说过,从起源中理解事物,就是从本质中理解事物。追根溯源反映了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基本方法和态度,凡事都有其根本所在,抓住了根本,就抓住了事物本质性的东西。 我们怀有对雷锋部队培育雷锋的那一份感动,追溯最初的历史原点,刷新认知获取新的感悟。 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的“黄金时期”,新中国军队建设的基础主要是在这一时期奠定的。雷锋入伍正是全军贯彻《关于加强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决议》,争创“五好、四好连队和五好战士”之时。毛泽东非常重视1960年军委扩大会议《关于加强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决议》,指出,在古田会议以后,我们还没有这样正式地来研究过政治工作。在延安时搞了一下,没有今年这一次搞得这么认真。毛泽东亲自对《决议》作了审阅修改。 正是在这样气候下,部队党委为培育雷锋成长倾尽心血, 由此观之,雷锋典型的出现,雷锋精神的孕育,学雷锋活动的肇始,追根寻源都笼罩着“古田会议”党的建军思想普照之光,是党“建设一支优良的现代化革命军队”历史进程中的成果。历史的与逻辑的相一致,雷锋部队一杆大旗扛到底的历史原点和初心都在于此。 姚德奇: 在这个时期,军队加强基层建设方面的一个创新,是开展“五好、四好连队和五好战士”活动。雷锋为“五好战士”树立了楷模,此后不久,南京路上好八连这个集体雷锋的出现,为“四好连队”树立了榜样。这两项活动把当时正在开展 我和雷锋当年是住在上下铺的好兄弟。部队党委和战友对雷锋的培养帮助历历在目。党委经常研究对雷锋的培养工作,并指定一位常委委员专门负责,连里是指导员专门负责。韩万金政委当年汇报提纲,从六个方面记述了部队党委对雷锋培养。一是发现雷锋这棵好 雷锋
二、强军•彰显忠诚 翟元斌: 雷锋英模的出现,是我军“建设一支优良的现代化革命军队”的历史成果。雷锋与军队建设二者辩证统一,互为因果。雷锋是军队建设的具体体现, 李 莹: 部队学雷锋不是外部附加,是部队建设的内在要求, 习主席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推进强军事业,必须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鲜明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的强军目标。盯住这个目标发力,是部队学雷锋的刚性要求。 上世纪六十年代,雷锋连为新兵组织“雷锋枪”交接仪式,深化忠诚于党矢志打赢的使命意识。 改革开放进程中,结合执行国防施工任务实际,提出“发扬雷锋精神、争创优质工程”口号,引导官兵像雷锋那样刻苦钻研专业技术、立足本职建功创业。圆满完成20多个重点工程建设,2次被国务院评为“国防施工先进单位”。 新时代面对军改大考、胜战之问,我们紧紧扭住强军之要,把学雷锋做传人融入强军引领,融入岗位锤炼,融入血性锻造。通过开办强军夜校、“战例讲堂”、读书分享会,人人制定成才 近几年,部队出色完成跨区演习、抢险救灾、国庆阅兵等重大任务,让雷锋旗帜在战地一线高高飘扬。
三、超越•一成不变中实现能量裂变 翟元斌: 创新是雷锋精神的特征。学雷锋是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推进学雷锋也要靠创新。守正创新是贯穿雷锋部队学雷锋活动的红线与主线,成为他们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社会风尚,铸魂强军的不竭动力。 张怀先: 守正创新是我们这支部队的品格。1989年12月,我代表雷锋团到北京参加《解放军报》和国防大学举办的“学习雷锋回顾与展望理论座谈会”,汇报与时俱进学雷锋的探索和体会。我们坚持用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学雷锋的题词与指示作为定盘星。无论是十年动乱受“左”的思想影响,还是面对商品经济时代的思潮冲击,始终做到“你吹你的冷风,我学我的雷锋”。坚守雷锋精神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内核,积极探索学雷锋活动的新形式新载体。向守正创新要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就能驱使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 一是当好发源地,打造开放式的精神殿堂。持续加强“一馆一室一班”即雷锋纪念馆、雷锋连荣誉室、雷锋班雷锋床铺的建设,构建弘扬雷锋 二是当好 三是携手共建,军地抱团做大“雷锋”。与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等600余家军内外单位签订了学雷锋共建协议。2012年,与北京大学团委建立共建共育关系,连续5年组织“雷锋走进北大”活动,开创高校德育教育的新领域。 四是走出国门,传播中国精神。借助4次执行出国任务,在驻地建起活动板房“雷锋纪念馆”,接待10个国家的100多位军官和千余名群众。向几十所大中小学和多个城市的政府赠送了中英文版的《雷锋的故事》。
四、文化•夯实永续发展的底蕴 翟元斌: 走进雷锋部队,总给人一种特别的感觉。从毛泽东为雷锋题词的雕刻,到一尊尊雷锋主题雕塑,再到一个个色彩斑斓文化橱窗,这些极具张力的雷锋文化符号冲击人们的视觉,也润物无声按摩我们的灵魂。一位哲人曾说,“文化或观念的东西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她能够改变人,而人是能够改变世界的。”我丝毫不怀疑雷锋部队劳神费力是为摆样子图好看,那么极具特色的军营文化究竟在追求什么? 于 洋: 雷锋部队是培育雷锋的沃土,军营雷锋文化则是催生雷锋传人的养料。构建富有特色的军营雷锋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官兵的情感倾向,引导价值观的走向,说到底两个字“铸魂”。 军营雷锋文化构建有几个层次。一是环境的营造。以毛泽东为雷锋题词,习主席视察雷锋纪念馆讲话宣示牌为轴心,以雷锋纪念馆、雷锋连荣誉室为亮点,串起园区3个雷锋主题雕塑,120多个灯箱和橱窗,构成军营雷锋文化圈。 二是优化仪式感活动。精神具有高度抽象性,人们感知和接受需要有中间环节。政治仪式活动作为规范化的,带有象征意义、记忆功能与观念传播作用的行为,对于雷锋精神入心入脑具有独特作用。我们不断优化“三堂课”,即:入营上好“洗礼课”,服役上好“升华课”,离队上好“驻魂课”,借助仪式感活动润泽扛旗的情感与自觉。 三是定制“雷锋文化套餐”。例如续写雷锋日记、续存雷锋存折、传唱雷锋歌曲、开拓
五、牵引•躬身示范中精心顶层设计 翟元斌: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火车头的牵引力,直接决定火车的速度、方向和目的地。雷锋部队党委班子是火车头,卓越的牵引力发力点在哪里,自然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 孙树志: 一切先进思想的延续都离不开后人的继承和创造。雷锋精神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雷锋个人思想行为的反映,而是汇聚了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上的成果,凝结无数先进典型的创造性实践,其中也包含我们部队全体官兵半个多世纪守护传承的结晶。 部队党委班子火车头牵引力表现在两个方面:身先士卒,躬身示范;精心顶层设计,落实制度保障。雷锋部队50多年来,先后经历 4 次转隶,6次变更驻地,历届党委班子都把传承弘扬雷锋精神作为部队建设的一条红线贯穿。 进入新时期,我们把赓续优良传统作为兴旅之本,育兵之魂,打牢班子的身子骨。新班子组建当天,班子成员站在雷锋像前庄严宣誓。开的第一个会,就是专题分析学雷锋工作形势;下的第一篇文,就是《学雷锋三年规划》;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岗位学雷锋、强军当先锋”教育实践活动。 推动“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班子成员进老区走山沟,搞调研、定方案、抓落实,在上海朱泾、临沂莒南、抚顺清原创建3所新时代“雷锋小学”。续存“雷锋存折”带头捐款,为抗疫一线牺牲医护人员的家属送去4万元。精准扶贫,挂钩驻地农村特困家庭,帮助他们脱贫奔小康。 50多年间,有20多任主官被集团军以上评为先进领导干部和学雷锋标兵。 实现学雷锋常态有序开展,必须注重工作机制的研究与构建。通过实践摸索,我们逐渐建立一整套比较管用的“四专”运行机制,即有专门工作机构,有专项激励制度,有专题评估,有专项资金保障,构成弘扬雷锋精神的“治理体系”,保障高水平高效率运行。 翟元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永恒源自于雷锋精神所体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先进性、人民性,源自于雷锋部队所代表的亿万军民将红色经典进行到底的意志。 雷锋部队一杆大旗扛到底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熔铸、传承、传播了雷锋精神;创新了强军之路;带动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提升了公民道德建设水平;密切军民关系,支援促进了地方各项发展;以其特有的形象向世界展示了人民解放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深刻内涵,展现了以雷锋精神为标识的中国精神的无穷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