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都区都里镇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助力隔离点抗疫时间:2022-05-09 4月25日,面对复杂的疫情形势,殷都区南水北调以西进入了静默模式。地处都里镇好井村的“跃进渠红色教育基地”迅速成立了殷都区临时隔离点。这里急需一批高素质的应急服务队伍,镇政府把立刻组建一支服务梯队的任务交给了都里镇中心校。中心校党支部一级响应,连夜在全镇教育系统党员干部中征集志愿者。按照镇防疫指挥部的指令,4月26日一早,第一梯队由率先报名的党员干部组建完成,他们分别从安阳市区、李珍村、东水村、都里村第一时间集合到“跃进渠红色教育基地隔离点”。 中心校副校长吴重芳,家有80岁的老父亲生活不能自理,本是轮流伺候,他只能暂时让哥哥一人承担。他不仅是第一个报名的志愿者,还担任了这支服务队的队长。他不仅要协调隔离点内的各项工作,还主动承担起最脏最累最危险的垃圾收集搬运以及环境消杀任务。每一次进隔离区内,他总是等其他工作人员都安全走出隔离区后,请示隔离点负责人是否还有其它任务,得到回复后才最后一个走出隔离区。 支部委员吴保仓虽然还有3个月就要退休,但是他仍然每天背着几十斤重的喷雾器往返于隔离点之内的楼上楼下。5月2日,他感到肚子不舒服,在大家的再三劝阻下未能进入隔离点内工作。等大家出来后才发现他肚子疼得满头大汗蜷缩在床上,一会把被子裹成一团压在肚子下,一会又蹲在床边把肚子压到床棱上。大家急忙找来隔离点内的医生,看过之后说:“这里没有治疗肚疼的药,先找个瓶子装上热水暖暖肚子,或者顺时针方向把肚子揉一揉。”大家急忙找来瓶子装上热水,并且轮流着给他揉肚子。一段时间过后,仍然不见好转,大家又联系都里镇卫生院。卫生院院长带着几名医护人员赶过来,大家想让卫生院及时的把他送到医院,可当他听说像他这样的人到医院看完病之后就不能回隔离点继续工作,他一口回绝:“我不去医院,忍一忍一会儿就好了。”医生只好对他进行了保守治疗,直到晚上9点病情才见好转。第二天他对同事们纷纷感谢后,又投入了工作。 59岁的支部委员王凤山,第一天到隔离点后就开始往隔离点内搬运纯净水。他们先把纯净水搬到隔离点门口,然后再穿上防护服把纯净水送到每一个隔离人员门口。为提高工作效率,24斤一提的纯净水,他左手一提,右手一提,穿着防护服穿梭于楼上楼下。他突然感觉到呼吸不畅头晕眼花,一股窒息感随之而来。慌乱之中,他一把摘下防护面屏,就要再去摘口罩。幸亏吴重芳同志及时发现一把摁住他的双手,没有让他把口罩拽下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随后让他坐到地上稍作休息后才把他送出隔离区,事后王风山同志感慨地说,不服老是真的不行啊! 杨建春校长,父亲身患帕金森综合症。在他前往隔离点的前两天,刚刚在安阳住院治疗,老父亲不知道他已经到隔离点服务,还给他打电话:“你什么时候来照顾我?你不管我了?”面对老父亲的责问,杨建春校长眼噙泪花、无言以对。几次欲言又止,想把实情告诉父亲,却又害怕父亲担心,不利于病情恢复。 吴甲云校长一双儿女都在家中上网课,正是需要家长陪伴学习、心理疏导的时候,他已顾不了这许多。当他要离家的时候,腿脚不便的老父亲还问他:“我准备买一些红薯秧,你啥时候能帮我栽种一下?”当老父亲知道他要去隔离点服务的时候,只叮嘱了一句:“注意安全,好好工作。” 吴校长是个大个头,刚到隔离点时因为穿着防护服,防护面屏被呼出来的热气雾化视线不太清楚,而隔离点内的过道和楼梯的拐角处比较矮,经常碰着额头。当吴保仓校长生病时,他背起了喷雾器,才发现喷雾器装满消毒水是那么的重。从此,他夺走了吴保仓同志的喷雾器。 58岁的杨建明主任,腰椎间盘突出,腰部时常围着厚厚的固定绷带。但他却主动承担起了防疫物资的管理和发放,小到一根牙刷、一个剪指甲刀,大到一床被子,都被他安排的井井有条。每天三次给隔离人员送饭、送生活必需品,他每天要熬夜,第二天5点就得早早起床! 年近六旬的徐顺平老师,看似文文弱弱却从不喊苦喊累。有次在送饭的过程中,脚下一滑身体后仰,后脑勺重重的摔在了地上。他坐在地上揉了揉疼痛不堪的后脑勺。稍作休息后,将饭菜送到了每一个隔离人员的门口。 赵广云副校长,每次干完自己的工作后,总是帮帮这个,帮帮那个,他总是笑着说,我还年轻,让我多干些。 隔离点的工作还在继续着,都里教育系统的小分队还要坚持到底,他们还在续写着平凡的故事。他们在教育工作中无疑都是好样的,在疫情防控的主战场,他们也是好样的。他们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这里的党旗格外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