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催生教育新变化【内容摘要】 新时代落实“双减”要求,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把握教育时代特点和阶级属性,紧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在减轻学生和家长过重负担的同时,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致力于评价制度改革,要在多方面发力:一是要在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二是要在提高作业管理水平上下功夫,三是要在提高学校课后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四是要在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上下功夫,五是要在提升学生自主成长意识上下功夫,六是要在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上下功夫,七是要在提升社会认知模式和评价标准上下功夫。多管齐下,同时发力,才能确保“双减”工作扎实有效。 【关键词】 “双减” 教育 新变化 【正文】 教育的发展既有自身的规律,又有时代的要求。教育,要在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关注时代,顺应时代,服务时代,推动时代的发展。时代发展反作用力,又推动教育不断进步。 从中国的教育来看,从文字产生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主要是服务于奴隶主贵族的统治需要的。孔子的儒学思想,后来被封建统治阶级利用,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儒学也成为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学说。两千多年封建时代的太学、官学和私塾,大抵是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当然,也成就了洪秀全、曹雪芹、蒲松龄等没有走上科举道路的人才。 清末民初以后,由于中国近代的惨痛教训,我们开始学习西方,废科举,兴学校,甚至有人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总之,我们在睁眼看世界,学习西方政治、军事、科技的同时,也开始学习和引进西方的教育,甚至公派了一些留学生去西方留学。西方教育和思想的输入,催生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迫切需要大量各方面的人才,需要大力发展学校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毛泽东主席对发展教育做出了重要指示,教育事业得到蓬勃迅速地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教育遭到极大破坏,一些专家、学者、教授、教师遭到迫害,给我国的教育事业和国家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邓小平同志力主恢复高考,我国教育和科学发展的春天到来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规模和质量得到快速发展。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普九巩固提高,再到教育均衡发展,国家对教育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教育发展也不断面临新的机遇,取得新的成就,支持了我国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 但是,凡事过犹不及。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一些问题的产生,甚至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无序膨胀的社会教育机构,日益增长的家长教育焦虑,剧场效应,学生体质下降、近视率上升等等,都在呼唤教育必须进行调整和变革,呼唤教育回归学校育人的主体地位,呼唤教育破除“五唯”发展观念,呼唤教育建立多元化的评价发展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到重视思政课教学,再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重要论述,通过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的政策方针,对我国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021年7月,国家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文件的方式,史无前例地提出了“双减”政策和要求,将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作为教育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几个月来,各级教育部门和各地学校采取推进会、回头看等方式,做了许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双减”带来了对教育新的审视、新的思考、新的做法、新的成效。可是,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需要我们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解决、消化和吸收。 总体来看,“双减”工作得人心、顺民意,大有前途,大有可为。在“双减”方面,我们可以顺应这个视角,找到新的教育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推动教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朝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不断前进,并且为国家的各项事业和未来发展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双减”工作进行了一些思考。总体上,推进“双减”,是为了甩掉包袱,摆脱桎梏,轻装前进,让教育往人民群众和学生的心里走,往实里走,往国家需要的方向走。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还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真正把“双减”落到实处,让家长和学生,甚至教师和整个社会得到真正的实惠。 一、推进双减,要在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教育大计,师资为本。教师素质影响学校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清华大学终身校长梅贻琦老先生曾说:“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办出高质量的教育。清华大学国学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对清华的发展,做出了名垂史册的贡献。蔡元培、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也永远留在了北大发展史上。新时代的余秋雨、郑强、施一公、王树国、易中天、王立群、钱文忠、鲍鹏山、阎崇年等人,也都对提升本校的知名度和学术水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双减”工作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件大事、要事,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教师来推动。我们要在开展校本研修、建设书香校园、引领青年教师成长、推进名师工程等方面下功夫,培养大量高素质的优秀教师,为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师资基础。 二、推进双减,要在提高作业管理水平上下功夫 “双减”工作的其中一项要义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这并不是说不要给学生布置作业了,而是作业要适量,要适当考虑作业的数量、质量和时长,把学生作业负担在国家规定的合理区间和时间范围内。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已经习惯了“题海战术”,大规模训练,甚至有人提出魔鬼训练,把学生看成没有感情的学习和做题的机器,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健康需求。这种做法,制造了一批小胖墩、小眼镜,甚至由于焦虑造成自闭症、失眠症、焦虑症、抑郁症患者,让一些人被飞奔的“应试教育”的车轮所碾压、所伤害,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在“人本主义”“生本主义”思想的今天,这种做法显然是要不得的。因此,在作业布置上,我们既要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布置一些所有人必须完成的基础性作业;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基础和情况,布置一些有弹性的作业,让优等生吃得饱,层次低一些的孩子消化得了。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实践教育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具体在作业的布置上,可以采取教研组研讨、年级负责人审批、学校和家长监督等多种形式。总之,作业设计要精准、高效,力戒以往学习中存在的少、慢、差、费现象,改变老牛拉破车的不良习惯,充分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保护孩子旺盛的求知欲,保护学生的学习力和成长力。 三、推进双减,要在提高学校课后服务水平上下功夫 推进“双减”的初衷之一是要让教育回归校园。这样的回归,对学校教育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让孩子在校园内能够找到自己想要学习、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自助点餐”。也就是,学校提供的教育要是孩子需要的、多元的,能够为孩子终生发展和兴趣培养提供帮助的。 如此一来,简单的文化课教学和作业显然是不够的,学校还得推出多元化的社团活动。这样,学校就得充分挖掘本校的师资、设备、场地等条件,调研学生的发展需求,看看哪些社团利用学校现有条件可以开起来,开起来后能够容纳多少人,学生还有哪些需求是依靠学校现有条件解决不了的,可以借助哪些社会资源来作为补充等等。比如我们可以开发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开展读书活动,开发学校舞蹈室举办舞蹈社团,合唱教室举办合唱社团,教师写作团体举办学生文学社等等。没有条件开设的社团,可以考虑利用家长资源、少年宫、文化馆、科技馆,发挥法制副校长、心理团队、电视台、科技馆、研学基地的作用等。 总之,社团活动内容越丰富,学生选择的空间越宽广。当学生的所有需要都能够在校内找到出口,社会培训机构的业务自然也就萎缩了。 四、推动双减,要在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上下功夫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是在课堂上习得的。过去许多教师总结教学经验,许多中考、高考状元总结学习经验,经常说得最多的就是充分抓住和利用好课堂。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创造了许多课堂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成功教育、情境教育、“三段式”教学法、疑探教学、“以一带多”、双分管理等等,从青浦经验,到洋思模式,到杜郎口旋风,到自主管理,始终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模式。我们的教学还是要从唯物论、实践论的观点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不同学情和地域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的教,还是要从更有利于学生学的规律出发,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构建我们所追求的“高效课堂”。 这种高效课堂,必须用实践和时间去检验,重在内涵式发展,不在哗众取宠、吸引眼球的花拳绣腿。所以有时候,还是要根据内容和效率的需要去设计,“无招胜有招”,不要片面追求形式反而束缚了教师的手脚,影响授课的效果。 五、推进双减,要在提升学生自主成长意识上下功夫 “双减”工作,最终受益的是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所以,“双减”要让学生站在舞台的中央,成为学习的主体。 无论是感恩教育、情感教育、励志教育还是目标激励,都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从自发到自主,最终实现成长的自觉。教师和家长要采取多种方法,让孩子认识到,学习和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是老师和家长的事情,也不是为了老师和家长,而是为了自身的发展和未来成长。 认知上的明确,加上情感激励,目标引导,任务驱动,就可以逐步形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律意识。习惯决定成败,好习惯受益终生,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 六、推进双减,要在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上下功夫 在推进“双减”工作的同时,我们注意到一种现象——家庭教育指导师行业的兴起。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家长的普遍心理。过去,中国家长不惜花重金把孩子送进奥数班、辅导班、特长班、兴趣班。现在,教育部门叫停了社会教育机构的策马狂奔,一些家长立即陷入另一种迷茫和抓狂。街头巷尾,我们总能听到家长的种种议论,“孩子报班了吗”,哪个地方的哪个班效果好等等,甚至议论“校外培训机构都停了,孩子咋办呢?” 偌大的中国,家长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层次不齐。一部分家长既指导不了孩子作业,又不会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给了家庭教育指导师一个用武之地,给了家校融合工作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 所以,在推进“双减”工作的同时,我们的家庭教育指导要跟上,要开办各种家长学校,提供家庭教育方面的必要指导,要密切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系,营造“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的良好局面。当然,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下要紧的是,家长观念的转变,家长焦虑水平的消除。 七、推进双减,要在提升社会认知模式和评价标准上下功夫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和“高考模式”,造成社会评价标准的单一,分数高、考上好大学就是人才,学习差就另眼相看。 其实还是那句老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一个行业都能出彩。具备一项技能,并且能在这方面做出成绩都是人才。“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推翻暴秦的刘邦项羽何尝不是人才?我们现在经常说建筑工程的“鲁班奖”,鲁班何尝不是人才?在孟尝君门下,鸡鸣狗盗之徒都是人才。《水浒传》里日行千里的小李广花荣、神行太保戴宗、浪里白条张顺是人才,鼓上蚤时迁也是人才。用现在一句时髦的话说,“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许多行业的普通劳动者,也都有机会成为专家、成为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得到荣誉和肯定。所以,社会对人才,完全可以有更包容的心态和更宽泛的评价方式与标准。 还是龚自珍说得好,“不拘一格降人才”。社会认知模式和评价标准的改变,就会为“双减”工作的推进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加自如的空间。当社会的评价标准变得多元,学校和教师也就可以“不拘一格育人才”了。 以上是我们对双减工作的看法和思考。当然,“双减”工作的推进,需要党和政府政策的强力支持,需要教育科研工作的不断推动,需要在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上下功夫,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和突破口,要进一步坚定信念,拓宽思路,守正创新,与时偕行,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改革能力,突破发展瓶颈,让教育生机勃勃,让孩子神采飞扬,让未来充满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