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页 >> 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 >> 刘丰华 翟元斌‖雷锋精神汇融革命传统进教材要树立“大教材”概念
    详细内容

    刘丰华 翟元斌‖雷锋精神汇融革命传统进教材要树立“大教材”概念




    “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教育部印发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要求对中小学生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在革命传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革命传统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已是国家的大政方针,革命传统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成为大势所趋。但这“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有若干教学方面的问题需要思考研究,包括教学内容的汇融、课程安排和教材编撰的逻辑、教学途径和方法。只有明确了这些,工作才有方向,才能事半功倍,取得满意的效果。


    雷锋精神汇融革命传统进教材要树立“大教材”概念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谈道:“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这一思想应该成为革命传统进教材的重要遵循。

    在学校这种社会机构产生之前,教育与社会生活是融为一体的,所谓“课程”“教材”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自然物、人造工具、交流语言及符号、在群体中应有的行为方式等);学校产生之后,人们从纷繁的事物中进行选择,特别将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学习的内容,如文字、未知世界探究及社会治理问题的高级学问纳入学校内学习,而学校也变成针对特定阶层人的教学。当下,思考革命传统进教材内容的诠释和呈现载体需要随社会条件的转变而转变。

    借鉴学雷锋活动的历史经验,雷锋精神汇融革命传统进教材有两个推论。

    第一,要立足本土,充分发掘利用本土雷锋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实行必要统一下的“百花齐放”。必要的统一,即统一革命传统七个方面的内容,统一对革命传统的规范定义。

    第二,在倡导终身教育、打破正规教育与其他教育形态的壁垒以及新媒体技术盛行的时代背景下,革命传统进教材一方面要精编革命传统教与学的要点,将内容转化成文本加图片的形式,由教师指导、监督学生学习。另一方面由学校负责选择优秀的社会事物和生活本身、文化设施、特定文化传人等,组织安排学生走出校园,互动体验,然后回到学校交流自己的理解、比较和思考。两个方面结合,建构基本概念认知、情感培育养成及行为方式践行于一体的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

    雷锋精神汇融革命传统进教材的“大教材”包括三个方面。

    (一) 文本+资源的“红色经典资源包”

    相对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而言,正规学校教育是有计划的。因此,遵循正规教育教学模式,革命传统进教材确保学习时间外,力求内容系统化。师生要有一样的以文字+图片的形式编辑的书本,方便师生在学校内按照同口径同标准认知革命传统。

    由于革命传统形成历史久远、内容博大精深,传统的课本式教材难以承载,因而应该采取“教学资源包”的形式,把最有代表性的雷锋文化资源,譬如雷锋故事、日记、照片,有关雷锋的文学艺术作品,当代雷锋等先进人物事迹、雷锋文化景观等打包,引导学生一键打开新世界,关注、探索周遭生活环境中各种形态的雷锋文化,感知雷锋文化的壮美,激发参与建构雷锋文化的情感。

    (二) 形象凝重的纪念场馆与景观

    国内各类雷锋纪念场馆是学校外的教材。革命传统教育除了具有一般思想政治教育的传递性特征,亲历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有些教学内容无法编码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口口相授的教学方式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譬如“艰苦奋斗”“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不是理解或背诵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就能够继承或学到的。在雷锋纪念馆“实物语言”环境氛围里,学生目睹再现的英模事迹、场景和遗物,站在英模陵墓塑像前仿佛感觉到雷锋的心跳,会深切体验感知其中的“魂”。雷锋纪念场馆作为正式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教育效果是学校内的教学无法代替的。

    (三) 互动体验式的校园内外活动

    对中小学生而言,萦绕他们的“雷锋文化环境”就起着“教材”的作用。把雷锋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优秀校园文化品牌,渗透到学校文化环境建设。2012年3月,教育部统一部署在全国中小学开展学雷锋“六个一”活动是非常成功的案例。活动充分调动发挥中小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读一本书、讲一个故事了解雷锋事迹,通过开一次班会、写一篇心得感受雷锋精神,通过做一件好事、参加一次志愿服务开展学雷锋实践。

    革命传统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也不是纯粹的理论知识,而是一些存在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互动体验式的校园内外活动,不限于书本内容,更多地强调利用各种宝贵的雷锋文化资源,开展体验性强、具有仪式感的现场教学、实践教学,使学生由“置身事外”转为“置身事内”,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方式往往能够达到更佳的教育效果。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