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网络科技的高速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将犯罪的“魔爪”伸向了电信通讯,通过发布一些虚假信息实施诈骗。那么如何在纷繁的信息中辨别虚假信息,防止电信诈骗呢?
2021年,被告人高某通过“饿了么”软件,搜索蛟河市、磐石市、永吉县内的店铺名称,通过电话冒充店铺周边邻居购物,以着急用钱给孩子交学费急需转账,稍后取货时支付现金等理由骗取商家财物,共计骗取人民币5700元。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高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多次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千元,依法没收作案工具手机一部。
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电信诈骗其中的一种情况就是伪造熟悉人的身份,实施诈骗。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电信诈骗手段,且常常是让人措手不及的,广大市民在接到涉及钱财的电话时,要仔细查验对方身份,避免上当受骗。
【电信诈骗常用方法】
1.来电显示为公安机关对外公布真号码 莫轻信
犯罪嫌疑人利用网上任意改号软件,使来电显示为公安机关对外公布的固定电话号码。被害人接通电话后,嫌疑人冒充公安民警,谎称所调查的一起重大刑事案件涉及到被害人,需要被害人配合接受调查。
此时,被害人若拨打114查询该来电号码,都会得到“是真的”答复。此后,嫌疑人以给被害人证明清白为由,要求被害人将所有存款转至公安机关“安全账户”上,等调查结束后再退还受害人。
特别提醒:公安、银行和通信运营商系统的电话相互间不能直接转接,如果有人声称能将电话直接转接到公安、银行等机构,就一定是骗子;按照正常程序,民警在办案时会当面出示工作证件及相关法律文书,当面进行询问;如果来电调查案件,也绝对不会要求受访者提供个人银行卡号、存款账号、密码及身份资料;无论是电信、银行还是公检法部门,都从未设置所谓“安全账户”,当有人在电话中要求你转账或汇款到“安全账户”时,就一定是骗子。
2.天上不会掉馅饼 “中奖”多半是诈骗
被害人收到手机短信,对方称是某节目组,被害人被抽中场外幸运用户,获得奖金和笔记本电脑,让被害人登录网站领取,操作后对方叫被害人缴纳保证金。
特别提醒:预防中奖诈骗,最重要的是先确定你是否主动参加过此类活动。一般所谓“随机抽取”、“先缴手续费或保证金再领奖”等多是诈骗。
3.猜猜我是谁 对方可能是骗子
被害人接到来电显示为陌生城市的电话,对方说带地方口音的普通话,一再要求被害人猜猜他是谁。被害人猜了一个好久没有联系的外地朋友,对方立即回应,并称因车祸、急病之类的突发状况急需钱款,要求帮忙打到他提供的一张卡上。
特别提醒:市民遇到“猜猜我是谁”的询问后,要多留心眼,坚决不主动报出朋友姓名,如对方说是某某,一定要多方印证,不要轻易相信并在未见面的情况下给人打款。
4.盗窃QQ(微信)号骗亲友
被害人在QQ(微信)上,接到亲友信息,称其在办事时需要资金要求转账。例如,称学校有几名大学资深教授在搞培训,以交纳培训费为由要求转账。
特别提醒:此类诈骗犯罪嫌疑人利用亲友间相互信任、警惕性不高的心理诈骗财物,迷惑性较大。凡涉及钱物,市民一定要核定属实后再汇款。
5.免费领养宠物 骗取“领养费”
犯罪嫌疑人通过网络发布消息,称有一批宠物,可以免费领养,但要缴纳一定的手续费,并公布银行账户,要求领养宠物的市民汇款。
特别提醒:市民对于网上发布的“免费领养宠物”信息要仔细核对,如果需要支付物流费或其他费用,尽量选择货到付款,切勿轻易付款。发现被骗,应保留证据,及时报警。
6.二手车交易中有陷阱 价格过低要警惕
犯罪嫌疑人发布低价销售二手车信息,与被害人谈拢后,称将所购车辆送至约定地点。让被害人(一般为2人)其中一人去接车,另一人去银行准备转车款。嫌疑人在2名被害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利用电话改号功能向在银行转账的被害人谎称车已成交,骗取车款。
电信诈骗手段不断翻新,法官提醒大家,要提高防骗意识,守好自己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