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江县八庙镇燕山小学:举行科学实验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专题讲座
本次讲座主题是“科学实验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 讲座分为五个方面。 转变教学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突出了探究性学习过程,使科学知识内容由简单的获取向理解科学过程转变。作为教师,怎样适应新的挑战,在教学中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特点,需要我们大胆尝试,特别是在科学实验的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进来,通过对科学实验中的创新思维培育,使他们体会到科学知识其实就在身边,实现“从生活经验走向科学学习,从科学学习走向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键是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为目标的。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是通过自主活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接受过程。因此,当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在教学过程中就不会独霸讲台,一味“灌输”,而会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以上充分表明,科学实验中的创新思维培育,教师应舍弃传统的科学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必须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把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思维,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开端,养成质疑的好习惯是科学研究的保障。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实验、观察、阅读教材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使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科学实验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创设学习情景。 以《能量转换》一节新授课为例,教师一进入课堂即出示一只手电筒,然后问同学们里面电池储存着什么能量,然后打开电筒让学生感受有光的存在,当学生惊喜地发现:电筒一打开里面的电能就能转换成光能。教师趁热打铁,告诉学生: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同学们如有兴趣,马上搓一搓手体会其中的能量是怎么转换的。同学们的兴奋点一下子达到顶峰,在这种兴奋心理驱使下,无须老师提出要求,几乎所有的学生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动手操作的科研实践活动中。通过自主实践,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轻松和愉悦,无形之中培养了自身的探究意识,提高了自己的实验动手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科学问题”也是创新思维培育过程中的一种好方法。例如,在学习《变色花》时,着力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实验资源,把教材演示实验改成分组实验,把事先配好的纸花、碱水、白醋、紫甘蓝水、PH试纸发给八个学习小组,老师演示将紫甘蓝水喷向花朵和叶子都是白纸,一喷就变成红花绿叶。学生不由地觉得很神奇,会得出以下问题:(1)、纸花和叶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颜色?(2)、纸花是不是叶子和花朵不一样?(3)、我们做会不会也有老师这样的效果? 这样处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经过这样的学习,使学生一步一步地接近目标:“紫甘蓝水能使酸碱溶液发生不同的颜色变化”“酸红碱绿”,更重要的是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经历了发现知识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主动探索知识,总结规律,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改进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性学习”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挖掘课程资源,注重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运用学科知识。例如在讲《拓展》的加热有金鱼的试管上部,看在下部的金鱼有没有危险时,先让同学们猜金鱼有没有危险,再有学生操作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小学生对于这种“出乎意料”的奇异的实验现象会感到新奇和兴奋。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会金鱼没有危险?原因是什么?这样会使学生的兴趣得到不断地提升和发展。一个简单的实验,会让学生联想到热传导的方向和物体的导热性。 通过教材中“讨论”“家庭小实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阅读材料”、“资料”等栏目学生尤其感兴趣,这些栏目使学生的兴趣从课堂一直延伸到课外。 科学实验探究不仅要求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而且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因此设计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上要注重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索。例:如果没有金鱼我们如何做上面的实验,最后老师引导,学生有如下设计方案:(1)、利用温度测量加热前的水温;(2)、加热后分别用温度计测量加热部位的水温,和试管下部的水温;(3)、对比加热后上部和下部的温度,就可知道金鱼是否有危险。 经过讨论,学生们会觉得方案可行,可以得出实验的结论。 对于课堂演示实验如此,对于课本内容设计实验的也要大胆设计,进行创新。在科学实验教学中,经常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或利用实验进行问题探索,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也能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精神及兴趣。 实施开放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探究式教学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再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加以验证,它是通过“做”来学习的。学生自主参与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诸如观察、调查、制作、收集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建构起新的对自然的认识,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这种通过多样、复杂的活动情境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深入地理解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更容易地激活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积极主动的,才能够真正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 例如,为验证物质的性质,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功能单一的简易实验,如果在教学中特别是在总复习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将这些简单实验采用横向串联,纵向延伸的方式组合起来,设计成综合实验、系列实验,既可以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习《太阳灶》一节时,器材室没有实验材料,在市面上也很难买到,怎么办呢?这是大家都很犯难,我们教师就可以引导,太阳灶是让太阳的能量汇聚,那我们以前学过的那样器材有汇聚的作用?同学们一下想到了凸透镜(放大镜),从而这个实验就可以改进替换,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许多科学实验存在一定的深化空间,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启发引导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从多角度、多方位、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也能起到启迪思维、培养能力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制作空气动力的小车时,本操作,虽然难度大了,所用的材料、用品也多了,但是同学们的探究热情高,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动手实践,最后基本上都能设计出比较合理的小车,获得了创新成功的喜悦。 渗透实验探究意识,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产生实验探究的 实验创新可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创造思维方法,同时又能促进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去进行创新,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探究性学习”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从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都需要学生相互交流信息,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促进思想情感交流,也增进了友情,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达到高层次的情感目标。 最后,张均帮在讲座 老师们纷纷表示:听了张均帮老师的讲座,收获颇多,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这一新理念运用到新的课堂教学中,让我们的课堂更加充实,有效,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王德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