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首页 >> 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 >> 党建引领多元共治 助力平安稳定基石
    详细内容

    党建引领多元共治 助力平安稳定基石

    -----烟筒山人民法庭以“无讼”理念打造辖区共建共享基层治理新模式

     烟筒山人民法庭位于磐石市东北部烟筒山镇境内,辖五个镇、120个行政村、382个自然村,域内人口18余万,年人均结案210件。近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诉讼案件逐年呈现“井喷式”增长,特别是婚姻家庭、农村土地承包等纠纷居高不下,近三年民事案件增幅42%。为有效破解“诉讼洪峰”,解决案多人少难题,烟筒山人民法庭坚持以“开放式”党建思路破除壁垒,深度聚焦基层治理法治需求,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传播“无讼”理念作为赋能“基层治理”有效载体,通过抓前端治未病,源头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新收案件连续两年实现负增长,实力演绎基层治理新模式从“落地生根”到“开花结果”。党建引领赋能基层治理工作法被《中国法院网》《新长征》《平安吉林》《政法动态》等多家载体报道,并得到吉林市人大调研组充分肯定。先后被吉林省委政法委、省高院授予“人民满意法庭”荣誉称号、被吉林中院授予“集体三等功”1次、“集体嘉奖”4次、评为“优秀人民法庭”1次,被吉林市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组织委员会授予“青年文明号”。

    一、凸显先锋特色,激活共建共治“一盘棋”

    突出党建引领力,以“两个确立”主题教育为引领,深入开展支部品牌创建活动,党支部与辖区党委结对联动,用共建共治“大合唱”代替法庭“独角戏”,有效释放基层治理“乘数效应。在党委领导下,率先推动将万人成讼率纳入综治考核内容,并高密度快节奏出台《创建无讼村工作实施细则》等相关工作规定,奠定制度根基。对接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等基层社会治理组织,分别搭建诉调对接联动工作机制,成立调诉联合党支部,选择6个村作为试点,开展“无讼村”法治共建活动,提出年诉讼率低于5%、诉讼逐年下降、不发生刑事案件、2023年底“无讼村(社区)”覆盖率50%以上等目标,力争以村居“无讼”推动社会“无讼”,以“息争止讼”建设“无讼之境”,初步形成了“党委主抓+法庭力推+各方参与”的基层治理大格局。同时将“无讼村”创建嵌入党建工作主阵地主战场,结合磐石法院正在开展的“解放思想我们怎么看”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司法作风我们怎么变”大调研大排查活动、“解决基层急难愁盼我们怎么干”办实事活动,设立“息争止讼示范岗”“矛盾解纷先锋岗”,广泛开展以看政治站位、全局观念、担当精神,比尽责、奉献、作风、自律,带头做实干者、排头兵、引导者、守护者、践行者为主题的“三看四比五带头”专项行动和以“亮身份、亮承诺、亮成效”“比奉献、比担当、比作为”为主要内容的“三亮三比”活动,旗帜鲜明树立党员带头勇挑重担导向,激励党员干警在党建引领赋能基层治理中冲在一线,当好“前哨”“探头”,形成处处争先锋、人人创佳绩的良好氛围。

    二、跑出先锋速度,把牢矛盾纠纷“第一关”

    充分发挥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先锋模范作用,成立党员先锋队,与社区党支部联合开展“无讼村创建党员先行”主题党日,促“矛盾上行”为源头化解,变被动应对案件增长为主动引导息讼止争。一是关口前移。以普法“六项共建”为契机,组织“普法宣讲团”、驻村第一书记等力量,深入农家院落、田间地头、村部开展“民法‘典’亮生活”“巡回课堂”系列活动,围绕农村普遍关注的“三养”、土地承包、损害赔偿、征地拆迁等问题开展普法宣传,提升村民法律素养,引导村民树立尊法守法理念,力争做到“释法一案,教育一片”,让“无讼”理念深入人心。两年来,向辖区乡村(社区)送法40余场次,赠送法律书籍1400余册、宣传彩页3000余份,累计解答法律咨询75次。二是阵地前移。主动对接城乡社区治理工作,以法官进网格活动为契机,倡导网格里成立党支部,网格共产党员率先签约,实现社区网格“熟人”机制与网格法官“专业”知识“双员融合、优势互补”,组建“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对相关案件“解剖麻雀”,对应由村、社区解决的没有经过“过滤”就直接通过诉讼进入法院的矛盾纠纷“私人订制”,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邀请老党员、村干部等乡村贤达力量,以红色引领精神、客家祖训、党性党情释法说理、情感感化,让熟悉本地社情、说话有分量、处事有办法的群众身边人来调处群众身边矛盾,释放群众自治自理的智慧和力量,形成“法官+司法助理员+特邀调解员+人民调解员”的“四合一”诉调对接工作合力,实现党建工作触角和司法服务触角“双延伸”。同时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培育一批以村“两委”班子、人民调解员、网格员为重点的“法律明白人”党员队伍,组建“无讼”人才梯队,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三是合力前移。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积极争取各方支持,率先成立“综合诉调对接中心”,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社会调解等各类组织引入该“中心”,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和行业资源,为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再开一扇门,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并依托“一村(社区)一点”基本框架,将司法服务触角延伸到村居网格的同时,与相关部门共同出台意见,逐步推进在各巡回审判点配置信息化设备,方便当事人远程立案、开展诉前调解等工作,实现村(社区)的巡回审判服务点与司法行政服务站无缝对接、一体化运作,共同联手开展纠纷“对症”治理,实现诉前、诉中案件的联调、联动,做到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试点两年来,“试验田”结出硕果,通过“无讼村示范点+法官说法工作室+巡回审判点”司法服务网络,法庭共参加矛盾纠纷协调会13次,指导、参与人民调解案件300余件,对来自基层各类纠纷进行排查200余次,诉前调解程序协调解决涉农、脱贫攻坚案件50余起,避免了上百起纠纷的产生,辖区新收案件同比大幅下降,所辖120个行政村中近三分之一村全年没有发生诉讼案件。

    三、引领先锋服务,织密多元解纷“一张网”

    主动融入辖区党建链建设体系,深入推进“法庭联基层、党建促振兴”工作,与辖区村镇、机关单位、企业等党组织深度融合,通过组织相加、工作相融等举措,以“无讼理念”构筑多元解纷新模式,推动“党建+”与基层治理同频共振。

    一是打造“党建+村屯”解纷模式。在辖区5个乡镇设立巡回审判点,在11个行政村设立法官工作室、法官说法工作点,组织党员干警每月采取不定时方式深入所辖村屯开展巡回审判和诉前调解工作,与党建联合体各部门针对多发易发纠纷点,重点人员“逐个排查”、重点地段“反复排查”、重点时期“专项排查”,以特色服务促大量矛盾纠纷在诉前得到化解,充分发挥了党建联合体在基层诉源治理中聚沙成塔、握指成拳的强大合力,有效实现了“法官便民全覆盖、纠纷解决无死角、司法服务零距离”,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得到“双推进、互提升”。

    二是打造“党建+街道社区”解纷模式。找准与街道社区党组织深入融合的切入点,实行“街道社区有需要,党员法官来报到”工作机制,联合社区党组织开展法律服务活动,积极帮助社区选聘社情民意监督员、社区协理员、小区楼道长等,实现网格化基层治理全覆盖。同时,与社区党组织共建“矛调议事会”,联合开展物业纠纷、婚姻家事、小额债务、劳动争议等批量案件调处,成立“爱心法庭”,为信访老户、问题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特别是为边远地区、年纪偏大、情况较为复杂的人员提供上门服务,促纠纷就地化解。两年来,化解社区纠纷150余件,为社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650余人次,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网格”的工作目标。

    三是打造“党建+行政机关”解纷模式。与辖区行政机关党组织开展依法行政专题讲座、召开行政审判实务研讨会和“融合党建开放日”等活动,增进法庭与行政机关间的交流和互动。引入行政争议协议化解和府院联动执行机制,与党委政府建立常态互动,对于涉及村级债务、征地拆迁、旧区改造等方面的案件,积极引导涉纠纷行政机关主动作为,让行政调解与诉讼调解有机融合,15件涉村级组织债务案件、22件涉乡镇征土拆迁行政诉讼案件得到妥善化解,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充分肯定。

    四是打造“党建+企业”解纷模式。以“基层建设年”活动为载体,聚焦辖区“三大主导产业”“一区三园”产业布局构建,联合辖区磐石铸诚无缝钢管有限公司、东江智能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年产20套智能装备(非标)生产项目等重点企业建立“党建联盟”,按照基层组织共强、先锋队伍共育、党建文化共兴原则,以党务联合、工作联动、阵地联建、活动联办为抓手,合力推动党建品牌创建。并坚持“问题发现看党建、问题解决靠党建”,通过“法官有约”、常态化座谈交流、向企业问需等措施,全面梳理涉企矛盾纠纷,有针对性构建党建统领下的问题清单抓落实动态管理机制。同时,变“坐堂问案”为“现场办案”,在重大项目现场设立“法官服务站”,精准施策进行涉企矛盾风险排查和诉前调解。在小微企业党支部设置调解室,调解涉个体工商户、合伙企业等小微经济体纠纷案件。在此基础上,还结合省院“万人助万企”活动,出台《服务重点企业、重点建设项目11条措施》,建立“一对多”“多对多”帮扶企业责任制,并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为企业提供法治讲座、风险提示、诉讼指导等司法服务,切实以司法服务“硬招法”营造经济发展“软环境”。


    微信图片_20230710112808.jpg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